首页 理论教育 RAM的结构与原理简介

RAM的结构与原理简介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9.2.1RAM的结构示意框图图9.2.2RAM的存储矩阵2.地址译码器为了区别不同的字,将存放同一个字的存储单元编为一组,并赋予1个号码,称为地址。RAM的输出端一般都具有集电极开路或三态输出结构。图9.2.4示出了RAM读出过程的定时关系。

RAM的结构与原理简介

RAM由存储矩阵地址译码器、读/写控制器、输入/输出、片选控制等几部分组成,如图9.2.1所示。

1.存储矩阵

存储矩阵是存储器的主体,由若干个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可存放一位二进制信息。为了存取方便,通常将这些存储单元设计成矩阵形式。例如:一个容量为256×4(256个字,每个字4位)的存储器,共有1024个存储单元,这些单元可排成如图9.2.2所示的32行×32列的矩阵。

图9.2.1 RAM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9.2.2 RAM的存储矩阵

2.地址译码器

为了区别不同的字,将存放同一个字的存储单元编为一组,并赋予1个号码,称为地址。不同的字单元具有不同的地址,从而在进行读写操作时,可以按地址选择要访问的存储单元。

存储器中的地址译码器通常采用双译码结构。即将输入地址分为行地址和列地址两部分,分别由行、列地址译码电路译码。

3.读/写与片选控制

访问RAM时,对被选中的寄存器,究竟是读还是写,通过读/写控制线进行控制。如果是读,则被选中单元存储的数据经数据线、输入/输出线传送给CPU;如果是写,则CPU将数据经过输入/输出线、数据线存入被选中单元。

一般RAM的读/写控制线电平为读,低电平为写;也有的RAM读/写控制线是分开的,一根为读,另一根为写。

4.输入/输出

RAM通过输入/输出端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CPU)交换数据,读出时它是输出端,写入时它是输入端,即一线二用,由读/写控制线控制。输入/输出端数据线的条数,与一个地址中所对应的寄存器位数相同,例如在1024×1位的RAM中,每个地址中只有1个存储单元(1位寄存器),因此只有1条输入/输出线;而在256×4位的RAM中,每个地址中有4个存储单元(4位寄存器),所以有4条输入/输出线。也有的RAM输入线和输出线是分开的。RAM的输出端一般都具有集电极开路或三态输出结构。

5.片选控制

由于受RAM的集成度限制,一台计算机的存储器系统往往由许多片RAM组合而成。CPU访问存储器时,一次只能访问RAM中的某一片(或几片),即存储器中只有一片(或几片)RAM中的一个地址接受CPU访问,与其交换信息,而其他片RAM与CPU不发生联系,片选就是用来实现这种控制的。通常一片RAM有一根或几根片选线,当某一片的片选线接入有效电平时,该片被选中,地址译码器的输出信号控制该片某个地址的寄存器与CPU接通;当片选线接入无效电平时,则该片与CPU之间处于断开状态。

6.RAM的输入/输出控制电路

图9.2.3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输入/输出控制电路。

图9.2.3 输入/输出控制电路

当片选信号CS=1时,G5、G4输出为0,三态门G1、G2、G3均处于高阻状态,输入/输出(I/O)端与存储器内部完全隔离,存储器禁止读/写操作,即不工作。

当CS=0时,芯片被选通:(www.xing528.com)

img时,G5输出高电平,G3被打开,于是被选中的单元所存储的数据出现在I/O端,存储器执行读操作;

img时,G4输出高电平,G1、G2被打开,此时加在I/O端的数据以互补的形式出现在内部数据线上,并被存入所选中的存储单元,存储器执行写操作。

7.RAM的工作时序

为保证存储器准确无误地工作,加到存储器上的地址、数据和控制信号必须遵守几个时间边界条件

图9.2.4示出了RAM读出过程的定时关系。读出操作过程如下:

图9.2.4 RAM读操作时序图

将欲读出单元的地址加到存储器的地址输入端;

加入有效的片选信号CS;

img线上加高电平,经过一段延时后,所选择单元的内容出现在I/O端;

让片选信号CS无效,I/O端呈高阻态,本次读出过程结束。

由于地址缓冲器、译码器及输入/输出电路存在延时,在地址信号加到存储器上之后,必须等待一段时间tAA,数据才能稳定地传输到数据输出端,这段时间称为地址存取时间。如果在RAM的地址输入端已经有稳定地址的条件下,加入片选信号,从片选信号有效到数据稳定输出,这段时间间隔记为tACS。显然在进行存储器读操作时,只有在地址和片选信号加入,且分别等待tAA和tACS以后,被读单元的内容才能稳定地出现在数据输出端,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图中tRC为读周期,它表示该芯片连续进行两次读操作必需的时间间隔。

写操作的定时波形如图9.2.5所示。写操作过程如下:

图9.2.5 RAM写操作时序图

将欲写入单元的地址加到存储器的地址输入端;

在片选信号CS端加上有效电平,使RAM选通;

将待写入的数据加到数据输入端;

img线上加入低电平,进入写工作状态;

使片选信号无效,数据输入线回到高阻状态。

由于地址改变时,新地址的稳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加入写控制信号(即img变低),就可能将数据错误地写入其他单元。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在写控制信号有效前,地址必须稳定一段时间tAS,这段时间称为地址建立时间。同时在写信号失效后,地址信号至少还要维持一段写恢复时间tWR。为了保证速度最慢的存储器芯片的写入,写信号有效的时间不得小于写脉冲宽度tWP。此外,对于写入的数据,应在写信号tDW时间内保持稳定,且在写信号失效后继续保持tDH时间。在时序图中还给出了写周期tWC,它反应了连续进行两次写操作所需要的最小时间间隔。对大多数静态半导体存储器来说,读周期和写周期是相等的,一般为十几到几十纳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