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小说能像尼科尔森·贝克的《夹层楼》(The Mezzanine)那样细致入微地描述现代办公室的陈设。在一个优美的章节中,没有交代姓名的主角在按下“压柄像雷龙的头一样的订书机”装订一沓厚厚的文件时,描绘了他即将进行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压下订书机,感受到“弹簧的阻力撑着订书机压柄”;接着是第二步,订书机的针口“压凹纸面,开始推压订书针,刺透纸面”;然后是最后一步:
整个过程中咯吱咯吱的感觉就像嚼冰块一样。订书针的两个尖端穿透到纸的背面,被订书机底座上的两个凹槽压弯,向内折合,就像螃蟹那样拥抱着你的文件,最终完全脱离订书机。
接着,这位主角描述了一个很多人都很熟悉的悲惨剧情:你“稳住胳膊,屏住呼吸”,却发现订书机里没有订书针。“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如此始终如一、变本加厉地背叛你?”乍看上去,订书针不是什么浪漫的物什,但贝克描述的这种被空订书机“背叛”的感觉说明:人们对这种东西有情感寄托。
它们很结实,这是原因之一。订书机有金属制的压柄和弹簧,比钢笔和铅笔的构造复杂得多。我们虽然搞不太清楚订书机的机械原理,但它们值得尊重。它们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重新装配好继续使用,因此比书桌上的其他物件都长寿(有些公司可能换台式机比换订书机勤快)。实际上,它们不仅比办公室的其他文具长寿,甚至可能比办公室的多数员工留得久。你会跳槽,但你的订书机不会跟着你跳槽。它回到文具柜里,等待新主人,准备建立一段新的关系。不过,有些时候,这种感情太过强烈,人们并不想因为终止合同而改变一些事情。2011年,蓝格赛(Rexel)公司调查发现,“最近,经济不景气,很多被裁掉的员工都把订书机带回家了,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的私人财产”。
不过,说到对自己订书机的保护欲,估计谁也比不上1999年的喜剧片《上班一条虫》(Office Space)中的米尔顿(史蒂芬·鲁特饰)。他在银尼科技(Initech)公司上班,老板要把办公室的斯温莱因(Swingline)订书机全都换成波士顿订书机,米尔顿死死抱住他的红色斯温莱因订书机:
我要留着我的斯温莱因订书机,它还没怎么被使用过。我还要留着斯温莱因订书机用的那种订书针。他们要是拿走我的订书机,我就把这栋楼烧了。
事实上,这部电影拍摄的时候,斯温莱因并没有生产米尔顿拼命守护的那种亮红色订书机。斯温莱因现在是艾酷集团(ACCO)旗下的子公司,最初由杰克·林斯基(Jack Linsky)成立,林斯基幼时从俄罗斯搬到纽约。14岁时,林斯基开始在一家文具用品公司工作。他接了一个批发订单,出差去德国的一家订书机工厂考察。在他看来,当时市面上的订书机还可以设计得更好,很多的生产环节可以采用流水线作业。但他无法说服任何德国生产商,于是开了自己的公司——派诺特快速扣件公司(Parrot Speed Fastener Company)。公司推出了一种“上装式装订机器”,“易操作,效率高”。机器设计合理,用户可以掀开订书机顶部,装入新的订书针,也可以把变形或损坏的订书针取出来。林斯基的妻子贝乐(Belle)建议将这款新型订书机命名为“斯温莱因”。1956年,因为这款订书机太受欢迎了,公司便改名为斯温莱因。
一直以来,斯温莱因除了生产普通的黑色和灰色订书机外,也生产过红色订书机(例如Tot50和Cub),但是,当《上班一条虫》的制作设计师爱德华·T.麦卡沃伊(Edward T.McAvoy)想找一个红色斯温莱因订书机时,发现它已经停产多年了。影片的导演麦克·乔吉(Mike Judge)想用亮红色的斯温莱因订书机,与大荧幕上格子间生活的单调灰色形成鲜明对比,可是这样的订书机已经不复存在。麦卡沃伊只好临阵磨枪。他打电话给斯温莱因,询问能否在他们的订书机上喷漆。他很幸运,斯温莱因公司同意了,双方皆大欢喜(尤其是对斯温莱因来说)。麦卡沃伊带了几个订书机去找一个汽修工,把它们全喷成了樱桃红。
电影刚上映时,并未引起轰动,但后来受到了热捧。粉丝都带着自己的订书机去找演员史蒂芬·鲁特签名,还着手打造自己的喷色订书机。有些还去联系斯温莱因公司,咨询能否买到他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种红色订书机。
斯温莱因747订书机
最后,斯温莱因于2002年推出了鲜亮的樱桃红“里奥747”(747 Rio)。新品发布后不久,斯温莱因董事长布鲁斯·尼阿珀尔(Bruce Neapole)对《华尔街日报》表示:“我们在这个行业已经有超过75年的历史了,这一次无疑是我们见过的最大的直接利益。”过去数十年,斯温莱因一直生产中规中矩的黑色和白金色订书机,以求保住大公司的大宗订单,而在里奥747大获成功后,斯温莱因突然发现了新市场,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有表现欲的顾客”。如今,斯温莱因官网邀请那些有表现欲的顾客把他们在特殊场合与订书机的合照发送给斯温莱因。网页上写着“分享你的爱意”,旁边展示着图片:红色订书机出现在树上、滑板车上、温泉边(最后有一张图片是订书机在“喝着鸡尾酒”,这也意味着我出乎意料地找到了一个忌妒订书机的时刻)。
斯温莱因于1939年推出的上装式订书机是现代订书机进化史中关键的一步,它“让办公人员可以轻轻松松地按下一排订书针”。不过,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上装式订书机是在订书针改良之后才造出来的,尤其是粘在一起或是“像冻在一起”的订书针。也正因这种订书针,尼科尔森·贝克笔下的主人公在被空订书机“背叛”后,得到了一丝安慰:
打开订书机压柄,放进去一长排像琴弦一样的订书针。之后,在打电话时,你可以把玩那些放不进订书机的订书针,把它们掰成小块状。
不过,早期订书机并不用这样的订书针。那时的订书机每次只能装一根订书针,每次使用都需要装新的针。1868年,阿尔伯特·J.克莱兹克(Albert J.Kletzker)获得专利的那款机器被认为是最早的订书机之一,他在专利申请中,将其描述为“回形针”,不过它跟我们现在夹纸用的那种两端圆润的宝石牌回形针完全不同,它像个造型恐怖的野兽。金属扣件向下按压在两个向上突起、如同毒牙一般的尖端中间。纸张放在尖端上,用手柄将纸向下压,尖端就变成订书机,可以刺透纸张。松开手柄,“用手将扣件两端向内折合,然后再将扣件的两个尖端压进纸中,然后向下压紧,装订完成”。这种设备其实是把现代订书机翻过来使用——将纸张向下压,而不是把订书机压柄向下压。实际上,在整个装订过程中,订书针或扣件本身完全是被动的。纸张向下压时被尖端戳出两个洞,订书针的针腿需要人工折弯。最早能够同时把订书针压进纸张并压弯顶端的订书机,是亨利·R.海尔(Henry R.Heyl)在1877年申请专利的那款。其工作原理没什么变化,只不过订书针穿透纸张后,针腿会自动向内折弯。(www.xing528.com)
尽管海尔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但首款销售成功的订书机是乔治·W.麦吉尔于1879年申请专利的那款(显然,他设计的订书机比他那些五花八门的回形针更成功)。与早期设计不同,麦吉尔的机器将订书针向下压穿纸张,而不是把纸张往订书针上压。这样一来就可以“迅速连贯”地操作,无须二次按压。因此,这款机器成了有名的“专利属于麦吉尔的一压即可”。一压即可(Single Stroke Press)比早期的订书机更好用,但是,每次使用依然需要重装订书针。1877年,丹尼尔·萨默斯(Daniel Somers)设计了一种有“装针匣”的订书机,每次可以装一匣订书针。尽管这个设计明显优于麦吉尔的一压即可订书机,但是卖得没它好。
不管核心部件是木制的还是金属制的,早期这些带有装针匣的订书机用的订书针都很松散,装的时候容易卡住。渐渐地,它们就被成排装的订书针取代了——通常是用薄薄的金属片贴合着订书针脊部;按下压柄时,刀刃会把金属薄片切开,分出一根订书针。这很费力气,因此金属薄片很快就被胶水取代了。1924年,这种用胶水粘在一起的订书针首先用于波思迪奇(Bostich)1号订书机,从此以后基本没有变过。每根订书针都被削细了一点,因此排成一排时,会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山脊——浅浅的沟部会用胶水填满,将这些订书针黏在一起。
在使用早期的订书机,往里面装新订书针时,一定要确保订书针与订书机相匹配,这一点很重要。现代的订书机使用的都是标准订书针,而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真正的标准,不同的厂家生产不同的订书机,使用不同尺寸的订书针。这给零售商和顾客都造成了困扰。零售商要准备各种尺寸的订书针,顾客得想方设法找到自己需要的订书针。因此,渐渐地就出现了标准。1956年,蓝格赛公司推出蓝格赛56系列。该系列产品包括价格不一的各式装订机器,不过全部采用统一订书针。这套产品简单好用,迅速占领市场,至今仍是市场的领军品牌。
订书针的尺寸由两个数字决定——线规(通常是26或24)和订书针的“柄”或腿(通常是6毫米)。办公室最常用的是26/6(也叫作56号,因为这是蓝格赛56系列所用的订书针)。虽然有了标准尺寸,但是订书针的质量良莠不齐,因此订书机上会印有警示(“本机只适用‘Brinco’正品订书针,用其他订书针可能会卡住”或是“仅在使用蓝格赛46号小订书针的前提下保证质量”)。这是个经典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游戏,产家试图吓唬顾客,不让他们用竞争对手的订书针,同时又想把自己的订书针卖给使用竞争对手订书机的客户。订书针盒子上会标明适用的订书机:“适用于维洛斯精灵订书机(Velos Sprite Stapler)/维洛斯速钳(Jiffy Plier)/小彼特(Liitle Peter),快速斯温莱因(Speedy Swingline Tot)/塔特姆小兄弟(Tatem Buddy Junior)。”
在波思迪奇胶黏订书针出现之前,早期机器使用的订书针比我们现在用的订书针粗一些。把它们拔出来跟把它们戳进去一样难。可是,直到纤细的订书针普及之后,才有了移除订书针的方法。原因之一可能是早期订书针太粗,要用钳子才能拔得掉,那时候钳子已经被发明出来了;而纤细的订书针看起来好像用手就能拔出来,只需要把指甲塞进订书针一端的下面就行了。但我们试过后会发现,那样会弄伤手指,不太可行。
1932年,芝加哥的威廉·G.潘科宁(William G.Pankonin)为他发明的“移除订书针的工具”申请专利,人们这才能“快速移除订书针或类似扣件而不损坏纸张”。这个设计类似于一把小钳子:钳嘴尖穿过订书针,把起钉器往上抬,订书针的针腿就会“穿过”文件底部的纸张,拔出来的时候变成直的。后来的设计,例如弗兰克·R.柯蒂斯(Frank R.Curtiss)于1944年申请的专利,都接近于我们如今熟悉的起钉器。它有两个握柄,狼牙般的钳嘴。自打有了起钉器的基本概念,之后的数十年内产品设计都没什么变化。
我的桌面上陈列着我收集的一些订书机,大致按时间先后排列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每10年就有一种新的起钉器。看着它们,你看到的是一个世纪的文具设计的缩影。文具变得越来越扁平、轻薄,颜色更加鲜亮,轮廓曲线也更加优美。但如果你收集的是起钉器,你可能什么就也看不到。订书机好像需要紧跟潮流,而起钉器则无须担心这一点。订书机因为很常用,所以你希望它们被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比如书桌上。它们就在你的眼前,所以看起来要美观;而起钉器比较小,也不太常用,一般放在书桌抽屉或是文具柜子里。偶尔会有心思奇巧的生产商可能想突出起钉器的尖牙,于是将起钉器做成鳄鱼或蛇头的时尚造型,但这些造型在气氛严肃的办公室里似乎不太协调。
有个办法能让人抛弃起钉器,那就是订文件的时候不要用订书针,而用大头针。订书针的针脚通常往里弯,这是固定文件最妥帖的办法。翻过砧面(订书机底部往往有一个小小的钮状物)可以让订书针的针腿向外弯,那样几乎就成了一个笔直的大头钉,用手指就能轻松地移除。可对有些人来说,仅仅只有针腿向内弯或向外弯两个选择是不够的。除了起钉器之外,威廉·潘科宁还发明了订书机砧座,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1934年,他发明了“供装订设备使用的砧座”,适用于标准的双向砧座,由两个独立的定位轴或“针座”组成,每个槽中卡入一根针腿。定位轴可以旋转,形成不同的角度。可以一根朝内,一根朝外,掰出“钩形订书针”;也可以一根朝前,一根朝后,掰出“Z形订书针”。用户有选择余地,要么订书针针腿相对(就像传统订书机用的那种),要么针腿向外弯(结果就是像他所说的那种“细长型订书针,易于拆除”,使得20世纪30年代那个订书机专利申请听起来像是系列电影Carry On[1]里面的台词)。尽管这款设计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好像也逃不过它完全没意义这个现实。
标准的26/6或者24/6案头订书机已经能满足基本的办公需要,但有时候,你还是希望有更加硬核的订书机。你需要更强劲的动力。早期的电力订书机,比如波思迪奇电磁扣件机型4(1937年申请的专利),仅仅是一个连在马达上的铁臂,能够压在“标准的案头订书机上”,通过脚踏板控制。1956年,标准的波思迪奇案头订书机还在,但是只要将纸张放在“敏感的接触式开关”下,触动开关就可以自动装订。现代的办公用或家用电动订书机最多能够一次性装订70张纸,其特别设计的储针盒里可以放下5000多根订书针。
介于电力订书机和标准手动订书机之间的是“省力型”订书机,例如订纸专家PaperPro Prodigy。借助弹簧,订纸专家用起来比标准的订书机省力得多(公司声称订纸专家装订20张纸只需要7磅的力道,而标准订书机需要30磅)。2005年,出产订纸专家的艾森特拉(Accentra)公司总裁托德·摩西(Todd Moses)对《时代周刊》杂志说:“你用一根手指就能订好20张纸。”“你甚至可以用小拇指。”这些话听起来很吸引人,但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斯温莱因的副总裁杰夫·阿克伯格(Jeff Ackerberg)对《时代周刊》杂志说:“让订书机更好用是正常需求,但是没必要非用小拇指。”
没必要非用小拇指,那到底有必要用订书机吗?现在有一种避免浪费的环保型无针订书机,只需“打穿并折叠纸张,不需要金属订书针”(文件被切开一个小口子,并折到纸张底部),不过,实际上这个概念在100多年前就出现了。威斯康星州拉克罗斯的乔治·P.邦普(George P.Bump)曾于1910年为他的设计申请专利,他设计的东西可以通过“压穿层叠的纸张,形成一个纸舌,然后将其折回,穿过纸面的孔打结,从而用纸张自身的纸舌装订纸张”。如今,这个想法是为了拯救地球,而在当时是一种省钱的方式(“‘实用’对阵‘自律’。政府提倡节俭。政府也买‘邦普’订书机。为什么?不论从实用角度来看,还是从自律的角度来看,‘邦普’订书机都是节俭的同义词”)。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太需要担心经济压力或政府工作效率的时代。
【注释】
[1]Carry On:从1958至1992年间30余部系列英国喜剧电影的合称,中文译名大多为《……嬉春》,如Carry On Screaming 《猛鬼嬉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