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这么黏上你了,因为我是胶水做成的。”莫·塔克(Moe Tucker)在《我就这么黏上你了》(I'm Sticking With You)这首地下丝绒乐队创作于1969年的歌中唱道。歌词很巧妙,不过说得不太对。如果莫是胶水做的,那么她应该会“黏住”我,而不是“黏上”我。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用“黏上”而不用“黏住”的话,我才是那个胶水做成的人,但我不是胶水做成的。差不多在莫·塔克说自己是胶水做成的时候,一家德国公司也在考虑这些黏糊糊的东西。不过他们考虑得更周全。
1967年,德国汉高制造公司的研究员沃尔夫冈·迪尔里希博士(Dr Wolfgang Dierichs)搭飞机出差。他检票登机,找到座位坐好,系好安全带,等待飞机起飞。当飞机降落时,迪尔里希产生了一个将会改变世界的主意。飞行途中,他受到一个场景的启发:一位女士正细心地涂着口红。迪尔里希看着她,开始思考像口红那样的东西能否有别的用途。你可以借用那种设计:在细细的可旋转的管状容器里放一根固体胶棒。既干净,又方便。只需拿掉盖子,需要多少用多少。没有瓶子,没有刷子,只有一根胶棒。当然了,大多数人看见女人涂口红的时候,不会想到“试想,如果她现在往嘴唇上涂的是胶水”,不过迪尔里希在汉高颇具规模的黏合剂研发部门工作,有此联想我们也能理解。
在百特胶棒的官方档案中,迪尔里希的灵感与发明都被归功于飞机上那位女士,遗憾的是没说那位女士是谁。关于这个故事,他们公司的官网上有许多版本,新闻稿和公司的发展历程档案中都有,可一处也没提到那位女士的姓名。她是普通乘客,还是机舱乘务人员,无从知晓。关于她的描述仅仅是“一位女士”——有时候是“一位年轻的女士”,有时候是“一位美丽的女士”。爱挑刺的人可能会怀疑这位女士是否存在,甚至怀疑这个奇妙的点子到底是不是迪尔里希在飞机上想出来的。说不定,这个故事是在胶棒发明几年后,公司为了给整件事增加一抹浪漫色彩杜撰出来的。不过,我不是一个专门挑刺的家伙,我相信汉高。
1876年9月,28岁的弗里茨·汉高(Fritz Henkel)和两位同事在德国亚琛成立Henkel & Cie公司。起初,公司专卖用硅酸钠(又称“水玻璃”)制成的洗衣粉。虽然市面上已有同类产品,但汉高的洗衣粉更好用。汉高的洗衣粉事先已分装成小包,并非散装出售。两年后,公司开始卖漂白粉:汉高漂白碱,也是德国首个注册商标的洗涤剂。公司日渐兴盛,办了新工厂,聘用员工去全国各地宣传产品。公司的产品种类不断更新,越来越丰富;除清洁用品外,还有润发油、浓缩牛肉汁和散装茶叶。
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汉高公司不断扩大营业范围,最终确定三大主要领域:“衣物清洁与家居护理”(包括各种品牌,例如1907年推出的Persil宝莹牌)、“美容及个人护理”(施华蔻洗发用品)以及“黏合剂、密封剂与表面处理剂”。最后一个就是迪尔里希工作的部门。汉高最早接触黏合剂是在一战期间。当时,包装物资用的胶水原料紧缺,于是汉高开始做实验,验证他们用来制造洗涤剂的原料能否用来生产胶水。
千百年来,人们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黏合东西。例如用桦树皮焦油把石片黏合在一起就成了原始的工具,2001年,这样的工具在意大利被发现,应该是20万年前的古物。桦树皮经高温蒸煮,变成浓稠的胶状焦油;沥青也是早期用来制造石器的胶水;在南非有着7万年历史的西布杜洞穴(Sibudu Cave)中,有复合黏合剂的痕迹。这种黏合剂并非简单地使用沥青这样的天然物质,而是将代赭石与植物胶混合,把石片“装到”木棍上制成武器。代赭石能够使接合处黏合得更紧(纯植物胶十分脆弱,遇到撞击就会碎落),植物胶在潮湿的环境中也不容易溶解了。
弗洛伊德·L.达罗(Floyd L.Darrow)在1930年写了一本关于胶水发展历史的书——《一项古老艺术的历史》(The Story of an Ancient Art),讲述了古埃及人用胶水做镶木家具的事。底比斯[1]有一面有着3500年历史的壁画。在画上,一口胶锅正架在火上加热,手艺人拿着一把刷子刷胶水。有人曾从墓中发掘出一些当时的家具,明显有用胶水进行黏合的痕迹,家具表面也有镶木。在1904年出版的《家具史话》(The Story of Funiture)一书中,阿尔弗雷德·克彭(Alfred Koeppen)和卡尔·布罗伊尔(Carl Breuer)写道:“古埃及时期,人们就知道要给家具镶贴昂贵的薄木片,使普通的木家具增值。”克彭和布罗伊尔描述了古埃及人曾使用过的两种胶水:
常见的一种是用动物内脏和鱼泡做的木工胶,还有一种是用生石灰和蛋清或干酪素制成的胶水。
古埃及人发现,薄木片除了可以装饰家具,对家居构造也有好处——实木制成的家具镶贴薄木片后不易受潮变形。当时的家具能一直留存至今,可见古埃及木工工艺高超(我那摇摇晃晃的宜家书架就不可能那么长寿)。“历史研究表明,若非当时的人掌握了镶贴木片的工艺,这些美丽的家具根本无法保存,”达罗写道,“而在这种古老的技艺中,胶水的地位举足轻重。”
希腊人和罗马人也深谙制胶工艺之道。在《自然史》一书中,老普林尼将胶水的发明归功于代达罗斯(Daedalus),他描述了两种胶水:牛胶和鱼胶。不管在什么动物身上任取一小块,都可以提取胶原蛋白(这个词起源于希腊词语kola,是“胶水”的意思)用作胶水中的胶质。老普林尼解释说:“用牛的耳朵和生殖器制成的胶水最好。”鱼胶又叫“鱼鳔胶”(ichthyocolla),取自用来制作这种胶水的鱼的名字。老普林尼还描述了一种“普通的纸糨糊”,用“精细面粉加沸水搅拌,洒上几滴醋”制成,类似于如今小学课堂上用的那种用面粉与水和出来的糨糊。
尽管普林尼说代达罗斯用牛身上的一个部位制成了胶水,可与胶水制造联系最紧密的动物其实是马。上了年纪不能继续劳作的马被送去“屠马场”(knacker's yard,这个词可能源自16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自古挪威语hnakkur一词,意思是“马鞍”),并用来制胶。不过,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用马制作的胶水比用别的动物制成的胶水好用——它不是很黏。在英国和美国,马是用来从事劳动的,而不是养来吃的。因此,一旦它们不能继续劳作,不会变成盘中美食,而是另作他用。
罗马帝国陨落后,镶贴木片的技艺几近失传,直到16至17世纪才慢慢重生:1690年,世上第一家做胶水生意的工厂在荷兰建成,他们用动物皮制造胶水。1754年,彼特·佐梅尔(Peter Zomer)“从制鲸油的人认为毫无价值或没什么大用而丢弃的鱼块中,翻找出尚未解体的鱼块,挑出鱼尾和鱼鳍”,用来制造胶水。他是第一位为此在英国申请专利的人。因此,胶水生产有效利用了生产鲸油的副产品,既经济又环保。不过,佐梅尔自己也承认,这种胶水“不如用皮革屑制成的英国胶水”。
19世纪末之前,胶水生产出来后只能在当地出售,主要是因为胶水的贮存期太短,经不起长途运输,等到售卖时就已经干涸。威廉·勒佩吉(William LePage)率先找到了解决之道。制造鱼胶时,他用碳酸钠清除了所有盐分,“之前,盐分一直是胶水制作中最大的障碍”。在那之前,人们会除去鱼鳞,而勒佩吉保留了鱼鳞,确保“材料优势,保留鱼鳞中对制胶水有利的特质,让胶水比去鳞后的鱼制成的胶水更加耐用,也更加黏稠”。勒佩吉的胶水生产出来后可以贮存数月,随用随取,而别的胶水使用前还要加热。
1849年,勒佩吉出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后来搬去美国马萨诸塞州做锡匠,之后还当过化学研究员。当地的水产捕捞业发达,跟早年的佐梅尔相仿,勒佩吉用当地人弃用的副产品制胶水。勒佩吉公司成立于1876年,早期产品主要卖给当地的皮革品制造公司。1880年,公司推出家用胶水。随后7年,勒佩吉公司在世界各地共卖出4700万瓶胶水。
1905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弗兰克·加德纳·珀金斯(Frank Gardner Perkins)发现了用植物代替肉类和鱼类制胶的办法,成功制造出第一支植物制胶。几年前,珀金斯试图将木薯(南美洲的一种农作物)引进佛罗里达州,结果十分糟糕。可这种作物不适应佛罗里达州的气候,但在损失了30万美元之后,参与项目的“种植制品公司”(Planters’ Manufacturing Company)投资人才认识到这一点。做木薯种植实验时,珀金斯发现,木薯粉受潮至一定程度时就会像胶水那样黏稠。既然没法种植木薯,珀金斯就进口木薯粉研制胶水。调配出满意的配方后,珀金斯立刻赶去“辛格制造公司”(the Singer Manufacturing Company),向他们介绍其胶水的优点,希望工厂采用他发明的胶水。
植物淀粉用于制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从未用于家具制造业。辛格制造公司想测试一下胶水的性能。他们搜集了一批用珀金斯发明的胶水黏合的木柜,“放在要多恶劣就有多恶劣的环境中——锅炉上方、蒸汽机散热器后面、地下室里、特定温度的房间等地方”。这些木柜在恶劣的环境中放了一年多才拿出来检验。幸运的是,胶水仍然黏合牢固。有了辛格公司的支持,珀金斯得以继续完善胶水配方。他从珀金斯1号开始,直到珀金斯183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尽管植物胶水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勒佩吉也生产出了随用随取的液体胶,但是主导市场的仍是用牛和马制成的胶水。一战爆发后,物资紧缺,汉高开始用“水玻璃”(他们用在清洁产品中的硅酸钠)研制胶水。一开始,他们只是为了解决自家公司的包装问题,并未将此看作一次商机。研制进展十分缓慢,直到1922年,公司才制出卖得出去的可靠胶水。起初,汉高专门做供油漆匠用的胶水,包括汉高干糨糊(Henkel-Kleister-Trocken)——一种可溶于水的干糨糊。20世纪30年代,公司开始尝试用纤维素制造胶水。整个二战期间,汉高从未停止生产胶水,原先的工人被召去参战了,公司便用外国劳动力和战俘取而代之。战后,公司又开始研究合成树脂。
第一位靠合成树脂制胶赚钱的是一位来自瑞典的鞋匠亚历克斯·卡尔森(Alex Karlson),1922年,他用合成树脂制成胶水。以前,彼特·佐梅尔和威廉·勒佩吉都用当地工厂丢弃的副产品制胶水,而如今卡尔森用的原材料也很容易弄到。他收集瑞典电影制片厂用剩的赛璐珞,加入丙酮制成多功能胶水。瑞典电影制片厂不仅为卡尔森的胶水提供了原料,还帮他宣传了产品。卡尔森的合伙人奥洛·克拉尔(Olow Klärre)非常隆重地向世人展示了公司的吉祥物——一头名叫皮波(Peppo)的驴。克拉尔用公司的广告横幅盖着皮波,挤进当地一支正在接受记者拍摄的游行队伍。这次游行的新闻纪录片在全国各个电影院播放。这算是游击式营销的诞生吗?
到了20世纪60年代,汉高生产出了一批成功的合成胶水和树脂,他们开始在美国扎根发展。1960年,汉高收购了标准化学制品有限公司(Standard Chemical Products Inc)。紧接着,1969年,汉高公司推出百特胶棒。短短两年时间,百特胶棒就卖到了38个国家,如今,已经卖到了120多个国家。百特胶棒年产量高达1.3亿支。产品发售至今,已卖出超过25亿支胶棒。汉高宣称:“画出的胶痕连起来从地球出发,可以路过我们的卫星月球,然后走到火星,再回到地球。”
现在,百特胶棒的广告宣传形象是“百特先生”。百特先生是一支百特胶棒,不知道他是怎么活过来的,他也没有背景故事。彼得·帕克(Peter Parker)被一只遭受放射性感染的蜘蛛咬了,然后变成了蜘蛛侠;布鲁斯·班纳(Bruce Banner)受到伽马辐射才变成了绿巨人。而百特先生1987年凭空出世,诞生于曼彻斯特广告公司“波登黛尔海因斯公司”(Boden Dyhle Hayes,BDH)员工阿诺德·辛德尔(Arnold Sindle)的头脑中。百特先生的身体呈红色,就像国际版的百特胶棒(英国版的百特胶棒是白色包装)。不过,红色百特胶棒的盖子也是红色的,可百特先生的盖子是白色的。用“盖子”这个说法合适吗?那是他的脑袋。或者,这个盖子只是类似头盔的东西,他的脑袋藏在里面?我不清楚具体情况。抛开百特先生怪异的身体构造不谈,我们每次使用百特胶棒,实际上都是把百特先生那黏糊糊的脑袋往纸片上抹。
汉高胶棒
从2007年开始,百特胶棒的红色标签上都印了百特先生(直至2011年,英国的白色百特胶棒上才开始印百特先生),不过纽约“比奇包装设计”(Beach Packaging Design)公司的兰迪·鲁达瑟(Landy Ludacer)在官网上发现,“红色标签上,百特先生身着的是旧版的标签(而旧版标签上面没有印百特先生)”。如果他身上的标签也要更新,以求更准确地展示新版标签设计(正是印了百特先生才使得旧版过时了),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德罗斯特效应[2]的无限递归——百特胶棒上印着百特先生,而百特先生身上印着印有百特先生的百特胶棒,无限递归下去,没完没了。“当然了,”鲁达瑟也指出,“鉴于百特先生的下半身被裁出了标签,因此算不准到底能循环多少次。”
不过,百特胶棒并非市面上唯一的胶棒。迪尔里希的设想一变成现实,其他品牌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不过,没有哪家能与汉高百特胶棒的影响力相媲美。为了销售装在塑料管里的胶棒,人们花招百出。要么宣称自家的胶棒比竞争对手的胶棒更黏,要么说自己家的胶棒更耐用。此外,还出现了在胶水中添加染料制成的彩色胶棒,干了之后颜色又神奇地消失了(“涂的时候是紫色的,干了以后是透明的!”)。在这样熙熙攘攘的市场中,你不得不佩服UHU公司淡定的表现,UHU在宣传自家的Glue Stic胶棒时,只是简简单单地说他家的胶棒有“独特的螺帽设计,能防止胶棒变干”,即使防止胶水变干是胶棒封盖的基本功能。
1905年,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费舍尔(August Fischer)创办UHU公司。在那之前,他在布尔(Bühl)买了一家小化工厂。1932年,费舍尔研制出合成完全透明的树脂胶水。此前的胶都是“多功能胶”,例如卡尔森的克里斯特(Klister)胶棒,而费舍尔配置出的是“万能”胶。它可以粘住任何东西,包括胶木这样的早期塑料(“UHU更好粘”)这款胶棒的名字用的是拟声词,当时黑森林地区常见的鹰鸮昵称[“不要叫它胶……叫它‘哟——吼——(Yoo-Hoo)’”]。尽管与UHU胶棒对战的劲敌是百特胶棒,但UHU有一处略胜对方一筹。它有一款叫UHU胶水顾问(Glue Advisor)的手机应用(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都能下载)。用户可以选择两种材料,这款应用会告诉你用什么胶来黏合最合适。把天然珍珠和铅粘在一起?用UHU的plus Endfest 2-K Epoxidharzkleber胶水(可惜,虽然手机应用是英文版的,但产品名都是德文)。把软木塞粘在混凝土上?用UHU的Montagekleber Universal胶水。不过,胶水顾问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有些时候,你想黏合一些东西,可是用胶水并不合适。你没法用百特胶棒把破碎的20英镑纸币粘在一起,包装礼物时也不能用胶棒。胶带,你需要胶带。
各种各样的胶带已经用了几个世纪。埃及人用亚麻布条浸泡灰浆制成丧葬面具。铅膏(diachylon)是一种由多种植物汁混合橄榄油及氧化铅而成的混合物。古希腊人将它抹在亚麻布绷带上当药用。托马斯·梅斯(Thomas Mace)在1676年出版的《音乐纪念碑》(Musick's Monument)或《纪念曾经存在于世的最佳实用音乐——圣歌和民歌》(A Remembrancer of the Best Practical Musick,Both Divine,and Civil,That has Ever Been Known,to Have Been in the World)一书中描述了制作鲁特琴的工匠在制造乐器时,用到了“大概几便士那么大的小纸片,并用胶蘸湿”。1845年,纽约的威廉·谢伊卡特(William Shecut)和贺拉斯·戴(Horace Day)发明了“制造黏合剂、强化弹性树胶及其他材料以作药用的办法”,并为此申请专利。谢伊卡特和戴把黏合剂专利权卖给托马斯·奥考克(Thomas Allcock),后者将其作为治疗腰痛和其他疼痛的药膏来宣传。1887年,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开始出售用氧化锌制成的左恩娜斯(ZONAS)品牌胶带。几年里,强生公司发现,这些胶带“除了用于手术,还有广泛用途。在家里、作坊、工厂以及旅行途中都能用,它在日常生活的用途简直无穷无尽”。这些用途包括:修复玻璃瓶和玻璃罐、给容器贴标签、修补图书[不过,把胶带的作用展示得最淋漓尽致的,是电视剧《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里的杰克·达克沃斯和他一时兴起展开的大规模修复工作]。尽管药用胶带用途广泛,但它主要还是用于医学上。直到几年后,万能胶带才出现。
万能胶带是迪克·德鲁(Dick Drew)发明的。1921年,德鲁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美国3M制造公司,在实验室里检测“Wet Or Dry”防水砂纸的质量。拿砂纸去当地的汽车厂车间测试砂纸在真实环境中的使用情况是他工作的一部分。20世纪20年代初期,刷双色漆的车较受欢迎,要求两种颜色之间界限分明,因此,刷其中一边的时候,要把另一边遮起来。人们通常用胶水或者外科医用胶带把报纸贴在车身上。可惜,最后揭下报纸时,经常会扯掉底漆。有一次,德鲁拿着砂纸去一家车厂车间,看到漆工正小心翼翼地给汽车上漆,然后揭开遮挡的报纸,可是车身上刚刷好的一圈漆也连带着被揭掉了,工人十分挫败地叹了口气。德鲁告诉他,他可以生产出更好的胶带。而事实上,根据3M公司的历史记录记载:“当他许下这个承诺时,他既无经验也不知技巧,甚至不知道生产胶带到底需要什么,但他有年轻人的乐观精神。”
德鲁回到3M公司的办公室,着手研制新胶带。尽管这跟他在公司的工作并无直接联系,但是3M公司员工之间相互鼓励的作风让他得以继续进行自己的实验。胶带既要好贴,又要好揭。同时还要有效防潮,防止油漆渗入弄脏车身。他从3M公司生产的“Wet Or Dry”防水砂纸所采用的防水胶开始研究。这种胶用的是植物油,尽管很容易除去,可会弄脏下面的车身底漆。几个月内,德鲁的团队就研发出一种结合了木胶和甘油的胶带。这种胶带很容易被揭掉,不会损伤车身底漆,可是牛皮纸衬背没有弹性,无法延伸,因而不适用于车身的弯曲部位。此外,一旦绕成卷,胶布就会缠成一团。拆开后就会发现,上一层胶布跟下一层胶布粘在一起。德鲁改用粗棉布做衬背,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就太高了。
德鲁的遮蔽胶带按卷出售,每卷2英寸宽,可是只有胶布的边缘部分有胶水(一边贴住车身,一边贴住报纸)。有件关于3M公司的逸事:有位汽车漆工抱怨3M公司的胶布只有边沿有胶水,太小气了,于是发问:“为什么使用胶水这么‘思高人(Scotch)’?”(这个观点传递的信息同时从两个文化层面上冒犯了苏格兰人[3]:不仅暗指苏格兰人吝啬,还把他们叫作思高人。)尽管“思高”这个词既仇外,又有语法问题,但还是保存了下来,成了3M公司的一大品牌。不过,德鲁对自己设计的遮蔽胶带还是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用皱纹纸做实验,因为纸张是皱缩的,有需要时可拉伸,材料自身也不会黏结。1926年,德鲁设计的新胶带卖了16.5万美元(相当于如今的220万美元)。之后10年,胶带配方不断地改良。到1935年,胶带的年销售额高达115万美元(相当于如今的1960万美元)。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化学公司杜邦公司(Du Pont)推出了用于产品包装的透明玻璃纸。德鲁产生了一个“近乎白日梦的想法”,他想用这种材料做胶水的衬背,做出一种新的胶带。在设计出遮蔽胶带4年后,有家专做隔热材料的公司找到他。弗拉克斯赖讷姆公司(Flaxlinum Company)原本主要做房屋隔热材料,但1929年他们接到订单,需要为火车上的冷藏车做隔热材料,这就需要能够完全防水的密封材料。他们希望思高遮蔽胶带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皱纹纸材料做的衬背不能完全保护隔热材料不受潮。德鲁试了各种衬背材料,都找不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不过,他的遮蔽胶带一直很畅销。在海上运输途中,为了保护胶带,3M的一位工作人员建议用玻璃纸包装胶带。如果玻璃纸能够防止胶带受潮,或许可以用玻璃纸做胶带的衬背。不过,这个办法还是带来了一些附带问题,因为想做出平整的胶布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且,一旦将胶水涂在玻璃纸上,透过透明的玻璃纸就会看到脏兮兮的琥珀色的胶水。差不多花了一年时间,3M才做出透明胶布。不到10年,3M的胶带部门年营业额就高达1400万美元(相当于如今的2.3亿美元)。尽管这款产品起初是为工厂和贸易行业而设计的,但后来推出的小卷家用透明胶带也刺激了销售的增长。新款的家用胶带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发售的,时机恰到好处。乍一看,这不是发布新品的好时机,但这种胶带是修补旧书或其他家用物件的理想产品,迎合了简朴节约的顾客的需求。
不过,这款产品还有一个缺点。虽然衬里所用的材料和胶带上的胶水都有所改良,用起来还是有点不方便。用了一段胶带后,松掉的胶带截口就会立刻贴回胶带卷上。史蒂文·康纳(Steven Connor)在《日用品趣话》(Paraphernalia:The Curious Lives of Magical Things)中解释说,为了找到胶带的截口,人们得用指甲“当留声机的唱针,全身心投入地去听,感受那些美妙清晰的刻痕,最终又会回到那个透明胶带的顽疾”。即使找到了胶带的截口,还是要从胶带卷上扯下一段胶带,再用剪刀剪断。这个问题至今都没能彻底解决,在德鲁那个时代就更棘手了。德鲁一边说服顾客,告诉他们这款新产品物有所值;一边还得对付玻璃纸和不够完美的胶水。
3M公司曾经尝试生产胶带分割器,在人们扯出胶带并剪断时,将胶带卷固定住,可是松掉的胶带截口还是会消失不见,而且剪刀也是必不可少的。1932年,约翰·博登(John Borden,玻璃纸胶带部门的销售经理)设计出一款内置刀片的胶带分割器。刀片的形状使得切断后留下的胶带端仍留在刀片上,供下一次使用。后来,让·奥狄斯·赖内克(Jean Otis Reinecke)改良了这款胶带分割器。赖内克是工业设计师,此前在芝加哥的新包豪斯学院(New Bauhaus)任教,此后又为3M公司服务了20多年,并设计胶带分割器。1961年,下凹曲线形设计、卵石形底座的装饰胶带分割器模型C-15(Décor Dispenser Model C-15)发售,至今仍在生产。不过,赖内克最著名的设计是塑料的“蜗牛”造型胶带分割器,仅仅由两片塑料构成。赖内克的胶带分割器很便宜,里面的胶带用完后,可以连同胶带分割器一起扔掉。
在英国,压敏型胶带市场的主导品牌是赛勒塔普(Sellotape)。1937年,科林·基宁蒙思(Colin Kininmonth)和乔治·格雷(George Gray)在西伦敦阿克顿创立赛勒塔普公司。基宁蒙思与格雷从一家法国公司获取专利,使用天然橡胶树脂制成玻璃纸膜。当时,“玻璃纸(cellophane)”已经被人注册,于是他们就把“c”改成“s”,成立了“赛勒塔普”品牌。二战期间,人们用胶带封装口粮和弹药箱,还研发了宽幅胶带,用来保护窗户,减少轰炸造成的破坏。正如德鲁推出的胶带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很有市场一样,这款胶带因用途多样,便于修补家用物品,在战后的英国很快就畅销起来。当初,强生公司宣传自家的左恩娜思医用胶带时,说自家的胶带有多种日常用法。赛勒塔普也仿效其做法,做了个干净利落的转变,宣称它们的胶带为“现代包扎固定胶带——利落、干净、卫生”。20世纪60年代,赛勒塔普被英国包装联合企业迪金森·罗宾逊集团(Dickinson Robinson Group)收购。1980年,《牛津英语词典》收入赛勒塔普一词:
名词
【物质名词】注册商标(www.xing528.com)
透明胶带。
动词
(赛勒塔普)【接宾语和副词】
用透明胶带固定或粘贴:
我门上用胶带贴着一张纸条。
尽管赛勒塔普胶带用途广泛,但其年销量约有一半要归功于圣诞节前的那三个月。每年的这段时期,公司都能卖出36.9万千米左右的胶带,因为人们要在这个重大节日到来之前,为亲朋好友细心包装好礼物。届时,人们撕开礼物,几天后再悄悄地拿回商店,换成别的东西。胶带很适合用来给亲朋好友包圣诞礼物,但用在别处就不太合适了。例如,在墙上贴海报时,如果用胶带贴会把墙面和海报都弄坏。如果用大头针,破坏力更大。这时,你就需要那种可以轻易揭除,不留痕迹的东西。
“原创可重复使用胶。”蓝丁胶(Blu-Tick)的包装上如此写道。“干净又安全,不会干涸。有上千种用途。”有上千种用途?我只能想出4种用法:在墙上贴照片;防止装饰品从架子上滑落;硬纸板被铅笔尖戳了个洞,用胶来贴层保护层;在办公室做个即兴雕塑。仔细看了一眼包装,我又发现了一些别的用途:
蓝丁胶可用来在墙上贴这些:海报、卡片、画作、装饰品、地图、留言条及其他众多物品;
蓝丁胶可用来在平面上固定这些:摆设、电话、相册里的照片、将螺丝钉粘在螺丝刀上、搭建模型或绘画时固定零件;
蓝丁胶:清除织物上的绒毛,清理键盘上的落灰。
这个简介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如何定义“一项”用途?把海报、卡片、画作、装饰品、地图、留言条及其他众多物品贴在墙上其实只能算一种用途。我仔细看了波士胶(Bostik)的官网,它的宣传资料最终只能列出产品的39种用途。我写信给波士胶公司,请他们列出蓝丁胶的1961种用途。
几天后,我收到回复,对方解释说“上千种用途”这句宣传语从2005年开始使用,其中包括了一些比较特殊的用途:
剑桥大学联系我们,咨询胶的柔软度,因为他们用蓝丁胶固定昆虫足部。
莱斯特医院的耳科医生也曾咨询我们,说他教孩子们在手术后用蓝丁胶当耳塞,因为这样效果最好。我最近还看到过关于在实际耳科手术中使用蓝丁胶的报道。因此,仅仅在耳科方面,蓝丁胶的功能就很多样了。
我们曾与警方合作(对方主动联系我们),呼吁大家用蓝丁胶固定卫星导航,那样就不会在挡风玻璃上留下痕迹,小偷也看不到导航。
多次有人咨询我们,除了蓝色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颜色的蓝丁胶,有人问我们有没有肉色的胶黏材料,因为她想在急救课上用来在假人身上固定东西。
波士胶公司偶尔也会推出其他色系的胶黏材料。蓝丁胶最初为白色,后来调成蓝色,因为人们担心儿童会把它当成口香糖误食。自1969年推出以来,这种蓝色的黏合胶已经成了家庭常备用品,波士胶公司每周在莱斯特的工厂生产100吨左右的胶。
蓝丁胶的发明是个意外。在用白垩粉、橡胶和油尝试研制新型密封剂时,人们发现实验中的一个残次品大有用处。究竟是谁做了那次失败的实验,又是谁发现这个残次品有用?这些就连波士胶公司的人也不知道。2010年,蓝丁胶发明40周年之际,莱斯特水星(Leicester Mercury)网站出现一则故事。“蓝色——怎么来的?”水星问道,“这是莱斯特最有名的出口产品之一,可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发明了蓝丁胶。如今,生产蓝丁胶的波士胶公司正准备庆祝这个产品诞生40周年的纪念,有人呼吁真正的发明者站出来。”
维基百科将蓝丁胶最初的发明归功于拉利·邦迪特(Rali Bondite)公司的艾伦·霍洛威(Alan Holloway)。这是一家位于汉普郡的密封胶公司。由于这个产品一开始没有什么商业价值,因此艾伦·霍洛威乐意供所有来办公室的客户随意观看。2007年11月,维基百科添加了艾伦·霍洛威这一词条(不过没有引证)。汉普郡的滑铁卢维尔确实有家叫拉利·邦迪特的公司,可公司1995年就停业了,因此员工记录无处可寻。创建这一词条的维基百科用户Coltrane67此前从未创建过词条,此后也没有再创建任何词条。Coltrane67是不是艾伦·霍洛威本人呢(或是近亲)?我们无从得知。如果你是Coltrane67,或者是艾伦·霍洛威,请务必与我联系。
虽然蓝丁胶是英国最出名的胶水,但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公司,还有很多类似的产品。1994年,波士胶公司把赛勒塔普告上法庭,称赛勒塔普的蓝色赛勒胶(Sellotak)侵犯了他们的知识产权。尽管赛勒胶的包装用的是赛勒塔普的黄色带状图案,可波士胶认为,一旦除去包装,里面的蓝色胶体很容易与蓝丁胶混淆。在法庭上,波士胶的论点并没有影响法院的判决,不拆开外包装是看不见赛勒胶的胶体颜色的,所以在销售时,这两种胶水不会混淆。可是,虽然赛勒塔普赢了官司,但赛勒胶的销售惨淡。在美国,俄亥俄一家叫埃尔默的胶水制造公司生产出一款赤褐色胶水,叫埃尔默胶(Elmer's Tack)。UHU公司生产的帕塔菲克斯胶(Patafix)畅销欧洲。在英国,帕塔菲克斯胶改名为白胶(White Tack),UHU在胶水包装上称胶水有“上千种用途”。
我联系了UHU公司,请他们列出胶水用途,其公司代表回复如下:
我在谷歌上输入“上千种用途”,实际上搜到了18万个关于有千种用途的商品/服务的网站。我觉得这就是个通用的英文表达,形容产品的用途十分广泛。我们的UHU白胶/UHU帕塔菲克斯胶也是如此。
显然,这家公司忽略了一个事实:已经有一个可以用来形容产品用途广泛的词了——“Versatile”。
除贴海报外,胶水确实还有个用途,那就是用作创作艺术品的材料。2007年,温布尔登的艺术家利兹·汤普森(Liz Thompson)用4000包蓝丁胶做了一个蜘蛛雕塑。这个200公斤重的雕塑被伦敦动物园列为展览品。马汀·克里德(Martin Creed)于1993创作的《第79号作品》稍稍逊色于汤普森的作品,但更容易在自己家里做出来。艺术家网站对它的描述是“用蓝丁胶揉捏,卷成球,然后在墙上按压。直径约1英寸”。《弗雷兹》(Frieze)杂志报道称:“这个蓝色的黏糊糊的东西在暗示墙面可以支撑物品,它本身就是由墙面支撑的。”《太阳报》对它印象不怎么样,2001年克里德获得透纳奖[4],《太阳报》称“透纳奖评委做了个差劲的决定”。
《太阳报》甚至质疑蓝丁胶的正常用途。2012年,珀斯-金罗斯(Perth & Kinross)[5]一家学校被私人物业公司告知“出于健康和安全的考虑,不能用蓝丁胶将儿童作品贴在窗户上展示”,因为“蓝丁胶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会跟玻璃中的化学物质结合,导致玻璃碎裂”;针对此事,英国的健康安全局(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在其官网的“流言终结者”板块发布了声明。健康安全局的声明总结道:“无论是什么原因禁用蓝丁胶,都不可能是由于健康安全问题。厂家的官网说得很清楚,产品可以用在玻璃表面。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拒绝展示孩子们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它们应该供所有人欣赏!”尽管有这样的一个声明,《太阳报》还是报道说,有位教师“被好事之徒和安全白痴禁止在教室窗户上使用蓝丁胶,防止它们爆炸”。
我写信给米歇尔——波士胶公司负责蓝丁胶的产品经理。我想请他们给我寄一份产品包装上说的“上千种用途”的清单。数月后,她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信中写道:
情况是这样的——蓝丁胶的魅力在于创造乐趣、挖掘创意、激发想象。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品牌”。要是我们为人们列出上千条使用建议,会毁掉产品的那种魔力。
我从来没考虑过蓝丁胶的“魔力”。米歇尔给我寄来的清单上列了蓝丁胶的250种用途(在波士胶南非分公司和澳大利亚分公司的同事的帮助下完成)。我没有看过清单,我想保存那份魔力。她还免费给我寄了一盒蓝丁胶,我把它放进书桌的抽屉里妥善保管。我永远不会打开它,这是我与米歇尔通信的特别纪念品。这倒是蓝丁胶从未出现在任何清单里的一种用法。
【注释】
[1]底比斯:公元前14世纪中期的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都城,古希腊诗人荷马称之为“百门之都”。
[2]德罗斯特效应:递归的一种视觉形式,指一张图片的某个部分与整张图片相同,如此产生无限循环。
[3]苏格兰人:英语为Scottish people。而Scotch一词在形容苏格兰人时有贬义。
[4]透纳奖:Turner Prize,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大奖,由英国泰特美术馆创立,是西方世界争议最大的当代艺术奖项之一。
[5]珀斯-金罗斯:英国苏格兰的一级行政区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