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学季,你买了哪些文具?

开学季,你买了哪些文具?

更新时间:2025-01-0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暑假刚开始,它们就现身了。很快就到了9月开学购置新文具的时候。而对文具店来说,“圣诞节”提前了3个月,从9月初的“中小学生开学季”开始,直到月末升级为“大学开学季”。所以说,现在这些文具停产了应该是件好事。不过,几年后,W.H.史密斯还是悄无声息地撤掉了花花公子系列文具。相比英国,美国的学校里更常用储物柜,学生只需将每堂课上要用的文具带过去就可以了。不过,美国为世界带来了口袋护套。

暑假刚开始,它们就现身了。商店橱窗里、报纸上、电视广告里都能看到:开学大促销、为9月做好准备。这是在呼吁人们行动:你们得为即将到来的新学年准备新文具了。尽管小时候的我喜欢文具,可我一看到这种广告就会很烦躁。6周的暑假摆在眼前,充满无限可能,我可不希望有人提醒我这一切很快就会结束。可是,随着假期一天一天地过去,我开始觉得无聊。于是,我开始期待生活回归正常。很快就到了9月开学购置新文具的时候。

对商业街上的零售店而言,12月非常关键:今年是盈利是亏损,就看这个月了。书、CD和DVD全年都好卖,在12月销售高峰期来临前,母亲节、父亲节以及其他“送礼节”时销量也会有所上升。(“送礼节”这个词简明扼要地指出了亲情和慷慨已经变成可悲的商业营销手段。)哪怕前11个月全都亏损,12月也能转亏为盈。而对文具店来说,“圣诞节”提前了3个月,从9月初的“中小学生开学季”开始,直到月末升级为“大学开学季”。暑假一开始,营销活动就火热起来。大批学生上个学年的铅笔都还没来得及削,商家们就开始在会议室策划新学年的营销活动了。

当年我上学时,最重要的文具是铅笔盒,其他都是次要的。铅笔盒能彰显个性。教室里,大家都穿着统一的校服,几乎不可能通过服装展示个性(男生可以改变领带长短,女生可以改变裙子长短,但仅止于此)。要想展示个性,就不能放过任何一丝机会。有支持的球队?那就买个铅笔盒;有心仪的乐队或卡通人物?那就买个铅笔盒。IP衍生产品行业里有大买卖,而文具是其中的重头戏。不过,那些乐队有多感激这些产品可就不好说了。

印象中,有一年,我买了个圆筒状的铅笔盒,看上去就像罐装的百事可乐(1991—1998年期间的白色罐装设计)。还有一年,我买了个扁扁的方形铅笔盒,看着像沃尔克斯薯片(盐味的那款,但我比较喜欢盐醋味的)。不过,现在网上很难找到这样的铅笔盒了。我猜想,现在人们对这种面向青少年的高糖分、高热量食物比较敏感。现在想想,以前的学生(更准确地说是学生家长)居然会花钱买那样的文具,向孩子们宣传碳酸饮料和零食。这确实难以理解。所以说,现在这些文具停产了应该是件好事。干得漂亮。

不过,在网上随便搜一下“花花公子铅笔盒”,你就会发现有一家零售业巨头的网点居然只有3款这样的铅笔盒,挺让人失望的。2005年,英国连锁文具店W.H.史密斯开始销售花花公子系列文具,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店方辩解说:“我们只是为顾客提供一种选择,我们不是道德审查员。”如果不是因为这句话的前一句是“这款产品销量惊人,远远超过了其他大品牌的文具”,说这句话倒也值得钦佩,勇气可嘉。W.H.史密斯坚持认为花花公子的标志并非学生“不宜”,那“不过是个兔子而已”,“它有点意思,流行且时尚”。不过,几年后,W.H.史密斯还是悄无声息地撤掉了花花公子系列文具。店方发言人解释说:“我们不断地审视自我,更新产品,为顾客提供更多产品。我们每年都会上架新款的流行文具,撤掉花花公子系列文具只是更新产品的一部分。”铅笔盒跟着流行趋势走。

流行文具主要是针对女孩,男孩的选择就少多了。我问了位于英国商业街上一家文具店的采购员。她说,这是因为女生往往会和朋友结伴逛街,一个女生买了某样文具,她的朋友就会买个不一样的;女生不想跟朋友拥有一模一样的东西。而男生恰恰相反,他们不太想与众不同。如果他的同学买了一个“南方公园”(South Park)主题的铅笔盒(《南方公园》开播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非常受欢迎),他也会买个一模一样的。对男孩们来说,随大溜比较有安全感。也许,这种消费决定背后隐藏的异性恋主流价值观假设让人不爽,但是销售数据表明事实好像确实如此。在零售领域,盈亏总额比性别政策更重要。我们暂且把性别化的细分市场视作一个整体,男生可选择的文具有限,在多大程度上导致普通男生的保守购买行为呢?此话题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

在英国,IP衍生文具很受欢迎,可在欧洲其他国家,情况不是这样的。其他国家的学校没有规定学生必须穿校服,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彰显个性,“愤怒的小鸟”或者“单向组合”(One Direction)主题的铅笔盒不再具有吸引力。估计就连“愤怒的小鸟”和“单向组合”都已过时,不过这个论断还得接受时间的检验。

在美国,连铅笔盒都不太常见,肯定不像在英国的高中里那样随处可见。相比英国,美国的学校里更常用储物柜,学生只需将每堂课上要用的文具带过去就可以了。比较一下史泰博(Staples)的英国官网和美国官网,立刻就能验证这一点。就算扩大搜索关键词的范围(除了铅笔盒,还有“笔袋”“笔箱”“笔桶”),英国的选择明显多得多。显然,美国影视剧里的所有以高中为背景的场景都说得通了:坠入爱河的女孩倚着储物柜,抱着活页笔记本,手里紧紧地攥着铅笔和尺子,完全看不到铅笔盒的踪影。

不过,美国为世界带来了口袋护套。这种塑料笔套可以放在衬衣口袋里,防止口袋沾上墨渍。既然一切都能安然无恙地放在口袋里,还要铅笔盒干吗?虽然口袋护套总让人联想到那些“书呆子气的”人,例如在工程或计算机行业工作的人(或是大学里学这些科目的人)而不是高中生,但还是要说这种东西是由“无铅笔盒”文化造成的也不无道理:人总得找到容器来装文具。尽管口袋护套只会让人想到书呆子,但实际上有两个人为此针锋相对,皆称自己发明了这个塑料制成的护套。

其中一位是赫尔利·史密斯(Hurley Smith),他有时间上的优势,他早于对手将近10年宣称自己是发明者。史密斯1933年毕业于安大略的皇后大学,获得电气工程专业理科学士学位。毕业后,他找工作不太顺利,花了几年时间向糖果店和杂货店推销冰棒。后来,他搬去纽约州的布法罗(Buffalo),总算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在一家公司生产电器元件。他发现同事们总是把笔放在衬衣口袋里,但墨迹和铅笔痕会弄脏白色的衣袋底,从衣袋外面都能看到,而且衣袋边缘也会因此磨损。回家后,他开始做实验,尝试了各种塑料和不同的设计,寻求解决之道。他找了窄窄的一片塑料然后把它对折,然后再把其中的一半对折一下,留出一个扁扁的挂钩。把它放进衣服口袋时,挂钩正好钩住口袋边沿,较长的另一半则延伸出去。这样一来,口袋内部和口袋边沿都得到了保护。1943年,史密斯为其“口袋护罩/护套”申请了专利(1947年,专利申请通过)。后来,史密斯逐步改良了这个设计,加热封合“口袋护罩”的两边,使之成为一只袋中袋。销售之初,史密斯把目光投向大型企业,寻求特别的广告机会。到了1949年,他已经靠卖口袋护套赚了足够的钱,于是他辞掉电气公司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

史密斯的对手是格尔森·施特拉斯贝格(Gerson Strassberg),他的发明过程十分偶然。施特拉斯贝格后来成了纽约长岛罗斯林海港区的区长。1952年,他正在制作用来装存折的透明塑料钱夹,突然电话响了。接电话时,他顺手把钱夹放进了衬衣口袋。在此过程中,他把笔放进了塑料钱夹,灵感由此而生。

从争夺这一简单产品发明权的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从古至今两种不同的传奇发明者形象。一种是按部就班的工程师,为解决问题,用尽各种材料、尝试各种设计,直到发现可行的解决方案;另一种人别具个性,碰巧有了灵感之后,足够聪慧而且心灵手巧的他们便让发明创造偶然天成。看起来,二者宣称自己是口袋护套的发明者都显得合情合理。其实,发明过这个东西的估计有五六个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塑料制造工艺已经成熟而水笔漏墨的问题尚未解决,不同的人完全独立地想出相似的解决办法并不稀奇。

虽然口袋护套受人喜爱,《书呆子复仇记》(Revenge of the Nerds)中的刘易斯·斯考尼克(Lewis Skolnick)也爱用,不过,口袋护套的空间毕竟有限。放几支水笔和铅笔没问题,如果还要放圆规、三角尺、量角器这些英国数学会考考场上常见的工具,那还是得用铅笔盒。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幸运,不用带这么多东西。我上小学时,好像就没有铅笔盒。老式的课桌有盖子,东西全放在里面,不过那时也没什么东西可放。老师会分发铅笔、橡皮和尺子。直到我们有资格用钢笔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的文具。从用铅笔到用钢笔是很重要的一步,这是一种晋升,得自己争取,老师觉得你的连笔书写水平足够了,你才能使用钢笔。我们班的学生分成两种:一种是还在用铅笔的(基本都是黑色和黄色的施德楼诺里斯HB铅笔),我不是为了自夸,还有一种就是像我这样走上了使用钢笔的快车道。

有资格用钢笔后,多数学生的第一支钢笔是贝罗尔书写钢笔(Berol Handwriting Pen)。设计人员仔细咨询了老师,了解到学生使用的第一支钢笔需要具备的特点,然后设计出这款红色钢笔。对首次用钢笔的孩子而言,笔管的粗细、书写阻力的大小,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他们的手指还没接触过钢笔,尚显笨拙,所以笔需要更粗重一些,笔尖也不能滑得像圆珠笔的笔尖。贝罗尔书写钢笔上市于1980年,至今仍是教室里最常见的文具。不过,很难说这是钢笔本身的特质所致,还仅仅是因为怀旧。对很多老师来说,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支钢笔也都是它。

贝罗尔如今是纽威乐柏美(Newell Rubbermaid)的子公司,最初成立时它叫鹰牌铅笔公司(Eagle Pencil Company)。鹰牌铅笔公司于1856年由贝罗尔兹海默家族在纽约创立,第一家伦敦分公司成立于1894年。1907年,公司在托特纳姆(Tottenham)建立了一座工厂,过了80年才迁至金斯林(King’s Lynn)一幢更大的厂房里。公司日渐壮大,开始兼并收购其他品牌(1964年收购L. & C哈德姆斯铅笔制造公司,1967年收购生产美术教材的马戈斯有限公司)。随着产品类型不断丰富,鹰牌铅笔公司这一旧称已不再适用。因此,1969年,公司改为贝罗尔有限公司。

除贝罗尔书写钢笔外,教室里常见的笔还有贝罗尔毡头笔。基于马戈斯有限公司的经验,贝罗尔占据了课堂着色笔市场,正如当初让贝罗尔书写钢笔成为学生们的第一支钢笔那样。着色材料本身很单纯,但也可能涉及政治。盒子里有哪些颜色的颜料,乃至更关键的这些颜料叫什么名称,这些都很能反映社会现象。

2014年,贝罗尔推出“肖像画”系列毡头笔。公司在新系列产品发布的新闻稿中解释说:“孩子们越来越难找到适用于画自己和同伴肤色的颜色。”新系列产品旨在让孩子们“能够找到对应教室里各种发色和肤色的颜色,非常适合用来画肖像画和人物画”。肖像画系列包括六种颜色:赤褐色、桃红色、橄榄色、肉桂色、杏仁色和黑檀色。它们用诸如木头、水果、坚果和香料一类的中性物品来命名,而不用与肤色有直接联系的称呼。因此,贝罗尔公司不会冒犯任何人,而有些公司就没有这么有远见了。

宾尼 & 史密斯公司成立于1885年,原名为皮克斯基尔化工公 司(Peekskill Chemical Works Company),由约瑟夫·宾尼(Joseph Binney)于1864年于纽约创立。约瑟夫退休后,由其子埃德文(Edwin)和侄子哈罗德·史密斯(Harold Smith)接手。19世纪末,宾尼 & 史密斯公司开始生产学校用品,例如石板笔、无尘粉笔。1903年,公司推出第一款“绘儿乐”(Crayola)8色蜡笔:黑色、蓝色、褐色、绿色、橘色、红色、紫罗兰色、黄色。后来,“绘儿乐”蜡笔的颜色越来越多,宾尼 & 史密斯公司不得不想一些更有创意的名称。1949年,彩色蜡笔颜色包括“烧赭石”“康乃馨粉”“矢车菊”“长春花”,很不幸,还有“肉色”(用来指白色偏红的色调)。没过几年,公司就意识到,“肉色”这个名称不太妥当。或许也是因为美国的民权运动,1962年,“绘儿乐”表示他们“自愿”将名称改为“桃红色”。

现在,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用“肉色”来指称类似桃红色的颜色有什么问题。不过,也有人指出,“绘儿乐”的工作人员在命名颜色时,也太过敏感了。1958年,绘儿乐推出“印度红”[1]蜡笔,1999年称为“栗色”,因为担心美国的学生们觉得“印度红”指的是北美原住民的肤色。其实,绘儿乐曾有说明:“这一名称源自发现于印度附近的一种红褐色颜料,一般用来画油画。”虽说这个名字无可非议,但我觉得,绘儿乐作此改动十分明智。或许是吃一堑,长一智,1987年,绘儿乐推出彩色铅笔时,所有名称都相对安全:“红色”“橙红色”“橙色”“黄色”“黄绿色”“绿色”“天蓝”“蓝色”“蓝紫色”“浅褐色”“褐色”以及“黑色”。这组名称中,唯一可能引发争议的是工作人员突然转用“天蓝”这个指代不明的词,而不用“浅蓝色”这样跟其他颜色名更配套、更没有歧义的名称。(一天中哪个时段的天空?一年中什么季节的天空?天空的颜色变幻无穷。)

自17世纪中期开始,艺术家就借助铅笔套使用粉色蜡笔。1781年,约克郡人托马斯·贝克威思(Thomas Beckwith)首创了制作彩色木杆铅笔的方法,并为之申请了专利。他用“从纯矿石、动物及植物产品中”提取出来的物质混合“一定量的精纯矿灰或精选陆地化石中的提取物”制成颜色复合物,再加入“适量高度分馏的精油”和“木樨科动物物质”,搅拌混合物直至其质地柔滑,然后“软化、浓缩,再用火除湿”,然后将其封进木杆,变成铅笔。现代生产倾向于用颜料、水、黏合剂和混合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制作铅笔芯,因为陆地化石原料、木樨科动物的物质比较稀少。1788年,伦敦的文具商乔治·赖利(George Riley)生产出贝克威思的“彩色铅笔新品”,跟“黑色铅笔”一样好用,但不会像粉笔那样弄出一堆粉尘污渍。彩色铅笔的颜色深浅不一,共有32种颜色可选。如今,瑞士的凯兰帝公司(Caran d'Ache)出产的所有彩色铅笔共有212种深浅不一的颜色。(www.xing528.com)

慢慢地,你变成高年级学生,铅笔盒里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不过,一旦你离开校园,除非你从事某些特别的职业(例如建筑绘图师或海军军官),有些文具你就再也用不到了。那么多年,我们天天带着这些文具,然后突然有一天,我们就跟它们再无瓜葛了。应当为这种场合办个仪式,作为一种告别。可实际上,它们只是被丢进抽屉,渐渐被人遗忘。之所以留着它们,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坏,但我们再也用不着它们了。成千上万的三角尺和量角器在大家的书桌抽屉里无所事事。毫无疑问,这些三角尺和量角器大多出自同一家公司。

这个后来变成喜力克斯(Helix)的公司由伯明翰商人弗兰克·肖(Frank Shaw)创建于1887年。身为金匠的儿子,肖从小就接触金属行业。他创办的霍尔街金属轧制公司(Hall Street Metal Rolling Company)起初生产钢丝和钢板,然后转而生产实验室仪器设备:试管架和夹钳,还生产黄铜圆规。19世纪末,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校园,肖很快就意识到教学设备的需求量在增加。那时候,很多教学设备(例如直尺、三角尺、绘图板)皆为木制的。1887年,肖为自己新成立的通用木工公司(Universal Woodworking Company)办了一家工厂。短时间内,公司就因生产的标尺质量卓越而声名远扬。据说其造尺工艺共有22道工序。帕特里克·比弗(Patrick Beaver)在为庆祝公司成立100年而写的书中写道,“15英尺的半圆木送进工厂,加工打磨长达一年,”“然后用电锯切割成不同尺寸的标尺坯,再加工一年”。两次工作结束后,把标尺坯放进机器定型,接着打磨、上漆。然后“模切”,标出数字和刻度,经炭黑摩擦,最后再清洁、打磨一次。终于,这些尺子可以上市销售了。

毋庸置疑,通用木工公司的22道造尺工序令人印象深刻。不过,他们至少还能借助工业革命的成果,而最早一批造尺的人可没有这么好运。尽管如此,他们造出来的尺子刻度也精准得惊人。最早的一批尺子中,最精准的是在罗塔尔(现为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一部分)考古挖掘中发现的那一把,这把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尺子可追溯至大约4500年前,其尺刻度精准到0.005英寸。直到19世纪,人们一直用象牙和兽骨制作尺子,因为这些材料较坚固、不易弯曲变形。但考虑到成本和实用性,它们最终还是被木尺和金属尺取代了,也有一些兼用木材和金属的尺子。我的维洛斯-145直尺(又一件在易贝上买的文具)尺身由黄杨木制成,一条边是钢“脊”,以确保直尺不会有划痕或凹痕,而木尺常有这个问题。

黄杨木尺大获成功,弗兰克·肖为此颇受鼓舞,于1892年合并了霍尔街金属轧制公司和通用木工公司,重心逐步转向教学设备。两年后,肖设计出一款新圆规:喜力克斯螺环圆规(Helix Patent Ring Compass)。此前,圆规上都设螺钉,画圆时用来固定铅笔。但如此一来,要调整松紧,就得用上螺丝刀。而肖设计的圆规上有一道金属环,单用手就能调整松紧。新时代就此诞生:不管是谁,人们在纸上画圆的时候都比以往轻松许多。

金属圆规还能在教室斗殴中作为武器。据说,大卫·鲍伊(David Bowie)的眼睛异于常人,就是15岁时与同窗好友乔治·安德伍德(George Underwood)斗殴所致。不过,这个故事不太可信。安德伍德在鲍伊的自传《天外来客》(Starman)中解释说:“这只是一场意外。我没有拿圆规、电池或任何你们觉得我拿了的东西。我甚至都没戴任何戒指。”

比圆规尖更可怕的教室武器是剪刀。一屋子的孩子都有带利刃的剪刀,出于安全起见,剪刀尖一般都是“钝头的”,并且学校严令禁止学生拿着剪刀追逐打闹。当然,递剪刀给别人时要把剪刀把手朝着对方。或许你觉得,“安全剪刀”这个矛盾的概念是过去数十年里以过度保护、健康安全为要义的文化的产物,可实际上,早在那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1876年,俄亥俄州阿莱恩斯的亚摩斯·W.科茨(Amos W.Coates)“改进”了儿童所用“剪刀”(“基本上是供小女孩剪布头做棉被、玩偶之类玩意儿用”),并为此申请专利。剪刀“两刃尖端设计成球茎状或带有护套”,防止孩子们“奔跑或摔倒时被剪刀戳伤”。

1912年,肖整合各种文具,推出了第一套供学生使用的制图工具。其中包含“一个5英寸的喜力克斯圆规、黄杨木量角器、木制三角尺、6英寸长的直尺、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产品一经开售就获得成功,不仅在英国畅销,还随着传教团在非洲和印度大受欢迎。这也是“齐全和精确”的牛津制图仪器套装的先驱,喜力克斯至今仍在出售牛津制图仪器套装。这套制图仪器在文具店里卖了上百年,全世界共卖出1亿多套,套装里的文具种类却一直没变。最新款的牛津制图仪器套装仍装在盒子里,盒子上绘有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的礼拜堂和老图书馆,盒子里仍旧是早先的那些文具(只不过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都变成塑料的了),添加了一把三角尺(原先只有45°/90°的三角尺,新增了30°/60°的三角尺)、削笔刀、注记模板以及一张资料页,资料页上列着一些数学公式和符号。套装包装的背面有文具简图,不过包装上也标着“因为市场需求不同,内容和示意图可能有所区别”。

喜力克斯学生文具套装

年近花甲的弗兰克·肖有意退休,可他膝下无子,公司无人继承(他直到近60岁时才娶妻)。于是,他把公司卖给了他信任的两位同事:阿瑟·劳森(Arthur Lawson)和阿尔弗雷德·韦斯特伍德(Alfred Westwood)。劳森是他的律师,负责管理工厂的韦斯特伍德则为公司尽心效力了20年。他们二人各支付了5000英镑(相当于现在的22万英镑左右)买下了公司,那时公司的年营业额约为1.7万英镑。两年内,他们就把年营业额提至2.5万英镑。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公司的发展开始停滞不前。

1925年,阿瑟·劳森之子戈登(Gordon)与阿尔弗雷德·韦斯特伍德之子克利夫(Cliff)加入公司。戈登负责木工生产,克利夫则一路晋升为金属制品工厂的监工。5年后,两人均位列董事会成员。为解决经济大萧条导致的财务窘迫,公司只好精简业务,砍掉收益不高的系列产品,并冻结了工资。20世纪30年代后期,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状况有所改善,可二战随后而来,实在对公司无所助益。一切生产均为战争服务,精准测量仪器和导航设备是生产重心。战后,公司开始拓展海外业务,尤其针对正在建立和发展教育体系的英联邦国家。1952年,阿瑟·劳森去世,戈登·劳森成为公司总裁。两年后,克利夫将名下股份卖给戈登,自己离职退休。与此同时,戈登·劳森的妻子埃尔希(Elsie)加入董事会。从此,喜力克斯成为家族企业。

20世纪50年代,公司逐步走向现代化。公司从外部购入赛璐珞三角尺和量角器成品,木制产品逐步被淘汰。1955年,公司名称从通用木工公司改为喜力克斯通用公司。4年后,喜力克斯公司启用第一套塑料铸模设备。未来终归这里。木材越来越贵,而塑料模具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因此塑料直尺越来越得人心。它比木尺便宜、轻便,而且是透明的,用作技术制图工具再合适不过。不过,塑料尺也有一个缺陷:不够结实。早期的塑料非常脆,哪怕轻轻地颠一下也会碎裂。

制造工艺改进后,直尺越来越坚韧。如今的喜力克斯直尺可以“抗碎裂”。过去的30年里,英国所有学校的人都熟知这个词。它至今仍印在直尺上,仿佛这是喜力克斯产品的特性而非行业标准。不管在哪个教室里,总有学生会误解这个词,以为尺子摔不坏,然后就试图证明这个说法不对。不过,这个说法还算谦虚的,只是说“抗”碎裂,没说尺子不可能被人掰成两半。尺子上“碎裂”一词的字母参差不齐(维克·卡利斯于1973年设计,并借此在当年的“拉图雷塞国际字体大赛”中获胜),令人联想到碎玻璃,表明“碎裂”和“断成两截”是不同的概念。我想向我的同学说明这一点,可他们不听,非要拿我的尺子来检验这个说法。有些尺子的韧性增强,从“抗碎裂”升级为“保证不碎裂”。我桌上有一把从上一家公司偷拿的尺子,它结合了这两种说法,即为“保证不抗碎裂”。我实在不知该如何理解这句话。意思是能防止尺子不碎裂吗?我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它突然爆炸,碎成无数片。这样实在不太安全,我得把它扔掉,可是,我不确定用手去拿是否安全。

塑料尺有韧性,不仅不再易碎,还可以用来满教室弹橡皮,或者拿来弹桌子边,震得“啪啦啪啦”响。而有些尺子不仅柔韧,功能也多,尤其是帕尔瓦制品公司(Parva Products)20世纪40年代出品的“信件秤和尺”,号称是“与众不同的圣诞礼物”。尺子的一端刻有槽口,尺身中间有3个孔。称信时,把信卡进槽口,把铅笔放进尺中间的某个孔里。当尺子平衡时,看孔旁边对应的刻度便能知道信件重量,并计算出所需邮资。它不仅可以拿来在寄信前称信,还可用作放大镜、曲线板、圆规、量角器、水准仪和三角尺。

1959年,戈登·劳森猝然离世,埃尔希接任公司总裁,其子彼得(Peter)担任总经理。此后10年,埃尔希走遍非洲、亚洲以及中东地区,大力宣传喜力克斯的产品。公司加入了英国商务代表团和英国国家出口委员会(British National Export Council)。她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到20世纪60年代末,公司共与80多个国家的企业有合作,她本人也荣膺大英帝国勋章(OBE)[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司不断壮大,1975年收购了钱柜制造公司“邓恩和泰勒”(Dunn & Tylor),两年后又收购了橡皮制造商卡尼尔橡皮有限公司(Colonel Rubber Limited,这个名字让人觉得这个公司是文具主题版的“妙探寻凶”游戏中的一个残次品)。

当初,弗兰克·肖临近退休才发现没来得及给自己找好继承人。而后,公司进入了长达50年的劳森王朝。董事会主席马克·劳森(Mark Lawson)是从兄弟彼得手中接过公司的,而劳森王朝也在他手中终结。人们一度揣测,马克已经年近古稀,公司将何去何从。2012年1月,喜力克斯宣布,公司从此交由职业经理人团队经营。有报道称,喜力克斯此举是因为面临财务危机。总经理马克·佩尔(Mark Pell)否认了这一说法,称公司有此决策是因为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过时”,公司需要与时俱进。随你怎么说,马克,随你怎么说。

职业管理人团队接管不足1个月,法国文具生产公司马培德(Maped)就宣布将收购喜力克斯。1947年,马培德在法国成立,前身为“精密仪器及绘画用品生产公司”(Manufacture d'Articles de Precision Et de Dessin)。起初,公司主要生产黄铜圆规,不过最终扩大了生产范围。1985年,公司开始卖剪刀;1992年,收购法国橡皮生产厂家马拉(Mallat),开始销售橡皮。20世纪90年代,公司增加了订书机、卷笔刀及其他办公用品的生产线。马培德发展蓬勃,开始建立海外分公司,1993年首先在中国建成马培德文具有限公司,然后在阿根廷、加拿大、美国及英国开设了分公司。和喜力克斯一样,马培德卖得最成功的产品也先是圆规,然后扩展到其他的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所以,马培德收购它在英国的竞争对手合情合理。宣布收购计划时,马培德总裁雅克·拉克鲁瓦(Jacques Lacroix)说:“考虑到我们两家公司的产品组合和地理位置,两家合并,能产生可观的效益。”和雅克·拉克鲁瓦一样,我也“很高兴看到喜力克斯能继续自主运营,同时还获益于马培德集团强大的生产及资金支持”。但说实话,我无法想象弗兰克·肖或埃尔希·劳森会说出“可观的效益”或“产品组合”这样的话。

【注释】

[1]Indian既有“印度人”的意思,也有“印第安人”(北美原住民)之意。

[2]大英帝国最优秀勋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简称大英帝国勋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或译为不列颠帝国勋章,是英国授勋及嘉奖制度中的一种骑士勋章,由英王乔治五世创立于191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