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酸碱废水的高效处理技巧

化学酸碱废水的高效处理技巧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化学处理酸碱废水有较强的腐蚀性,并含有悬浮物和有机、无机等杂质,故不能与其他类别的废水相同对待。处理这类废水的目的,要求处理后的p H值在6~9之间,并使杂质的含量减少到满足排放标准。对于已经生成的酸碱废水,处理的办法主要是中和法;对于排量极少的酸碱废水,也可以采用稀释法。

化学酸碱废水的高效处理技巧

化学处理酸碱废水有较强的腐蚀性,并含有悬浮物和有机、无机等杂质,故不能与其他类别的废水相同对待。处理这类废水的目的,要求处理后的p H值在6~9之间,并使杂质的含量减少到满足排放标准。实际上,这就是要处理比化学水处理的原水污染物含量大的水进行重复处理,此时若采用和化学水处理相同的方法,水处理的总费用会十分可观,而且将得到二次废水。因此,解决化学酸碱废水排放问题最好从源头抓起——尽量减少酸碱废液排放量,比如采用设前置H+交换器、逆流再生、串联再生等工艺。

对于已经生成的酸碱废水,处理的办法主要是中和法;对于排量极少的酸碱废水,也可以采用稀释法。另外,还可以采用弱酸树脂处理工艺,但正如上面所说,这种方法投资大,应用的很少。

1.中和法

(1)相互中和法。又称自身中和法,它是利用阳离子交换剂再生排出的废酸液和阴离子交换剂再生排出的废碱液发生中和反应,达到使p H达标的目的。

中和池是这种方法的主要设备,阳床和阴床的再生废水定期排入中和池。根据池子的个数,自身中和法又有单池式、双池式和三池式几种工艺。

单池式是将废酸、废碱液都直接排入一个混合池中,经搅拌均匀后排出;双池式是同时设置一个废碱池和一个混合池,废碱液排入废碱池贮存,待阳离子交换器再生时,再将废酸、废碱液同时排入中和池;三池式是同时设置一个废碱池,一个废酸池和一个混合池。废酸、废碱液先分别存放,再适时排入混合池,用压缩空气或排液泵循环搅拌,以促使酸、碱的中和。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运行经济,但由于再生时间不好掌握,加之每次排放的再生废液浓度总在变动,所以排水水量和质量均难以保证,必须再辅之以人为投加碱或酸,即废酸、废碱液自中和后不能达到排放标准,就需适量添加酸或碱(石灰乳等),将排水的p H值调到排放标准允许的范围(见下文的“投药中和法”)。

(2)投药中和法。投药中和法是通过将碱性药剂,如石灰 (CaO)、石灰石 (Ca-CO3)、电石渣、苛性钠(NaOH)、碳酸钠(Na2CO3)等投入到酸性废水液,或将酸性药剂,例如盐酸(HCL)、硫酸(H2SO4)等,投入到碱性废水中以达到中和目的方法。

(3)过滤中和法。过滤中和法是将含酸废水通过具有中和能力的石灰石、白云石或大理石的滤料层发生中和反应,过滤中和池可分普通中和滤池、等速升流膨胀中和滤池和变速升流膨胀中和滤池三种。普通中和滤池的滤层厚1~1.5m,滤料直径3~8cm,滤速一般为5m/h,根据含酸废水的流动方向又可分为升流式和降流式两种。等速升流膨胀中和滤池填充粒径为0.5~3mm的小滤料,滤速为50~70m/h。废水由下而上流动,滤料浮起,并使之膨胀和翻滚,互相碰撞和摩擦,表面不断更新,从而提高了中和效果。变速升流膨胀中和滤池将滤池截面做成上大下小,形成上小下大的滤速——上部滤速约为15~20m/h,下部滤速约60~70m/h。其结果是使滤料得到较均匀的膨胀和合理的分布,不但提高了中和效果,而且延长了滤料的使用寿命。

过滤中和法的优点是运行工艺可靠,排水水质可以保证;缺点是系统复杂,需要容积较大的中和系统;投资和运行费用大。这种方法适于大型水处理车间。(www.xing528.com)

2.弱酸阳离子树脂交换处理法

该方法是将这两种废液交替地通过弱酸树脂,当废酸液通过弱酸树脂时,它就转为H型 (R—Na+HCI—→ R—H+NaCI),除去废液中的酸;当废碱液通过时,弱酸树脂将H+放出,中和废液中的碱性物质,树脂本身转变为盐型 (R—H+NaOH—→ R—Na+H2O)。通过往复交替处理,不需还原再生。为了确实保证出水达到排放要求,防止漏H+或OH-,运行中应注意将使用的弱酸树脂工作交换容量控制在70%左右。

弱酸树脂处理废水,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后排水水质好等优点,并可作前置氢离子交换器使用,降低阳床消耗,其缺点是投资大。

3.稀释法

将再生废水排至蓄水池,利用回收水或污水将再生废水稀释至排放浓度。这种方法仅用于小容量化学制水。

4.前置处理法

这是一种通过改革工艺较少生成酸碱废水的方法。

再生时让再生液先通过主床,再通过前置床,将水中废再生剂去除掉。前置床可以使用强型树脂,也可使用弱型树脂。采用这种方法由于两级再生,故可以较彻底地将再生排水中的废再生剂除掉,保证出水质量;同时降低了复床系统的单耗,降低制水成本。但系统控制相对复杂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