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印刷还是打印图像,阶调层次的形成均基于加网技术。除受到加网过程本身的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印刷/打印工艺、色料与纸张间的吸附等相互作用因素的影响,是多元素的综合结果。
对有代表性输出体系的颗粒和斑点测度还需进行测量实践。
选择了四个输出设备体系:HP Indigo 5500数字印刷机分别使用铜版纸和细绒纸、Canon 520 喷墨打印机和Epson 7908喷墨打印机均使用照片级光泽打印纸。分别制备了各种不同亮度的大面积平网单黑色(黑色墨)图像色样,每个色样的尺寸为30mm×30mm;对应上述设备和纸张组合,分别记为1#、2#、3#和4#样品组。
第一步,将色样形成数字图像。采用了专业级彩色扫描仪Epson GT-X970,色样扫描参数为:24位彩色模式, 1200dpi分辨率,不做任何图像增强、优化等处理;数字图像文件存为*.tif格式。
第二步,将RGB数字图像转换为CIEXYZ的亮度Y值图像,即将图像每个像素的RGB值变为代表样品本身的视觉亮度值。
按照ISO/TS 15311-2:2018标准(同于ISO/IEC TS 24790标准)的方法,对形成的RGB彩色数字图像按照式(4-3)形成亮度Y值。但需要说明的是,式(4-3)成立的基础是成像系统的颜色响应符合sRGB标准,且式(4-3)中的R、G、B也并非扫描图像的RGB值,而是需指数转换后才能符合式(4-3)。因此,该实践将扫描仪进行亮度校准,利用校准关系将RGB数字转换为样品Y值图像的方法。
第三步,经小波滤波形成滤波后的Y′图像,并完成颗粒度和斑点值的计算。
图4-13为4个输出样品组颗粒度和斑点(分别记为G和M)随样品亮度从大到小(相当于网点面积率从小到大)的变化曲线,其中横坐标量Ymean为样品所有像素亮度的均值,代表其宏观亮度。(www.xing528.com)
图4-13 颗粒度和斑点随样品亮度的变化
从图4-13中可以看到,四个样品中4#样品的斑点和颗粒度值相对最小,这表明其视觉上斑点和颗粒感的二维非均匀性最弱;而1#、2#、3#三个样品总体差异不大,这种二维空间的非均匀性均强于4#样品。
样品的斑点和颗粒度值均随样品的宏观亮度而变化,且均表现为高亮调(接近基材的亮度)和高暗调(接近可输出的最大密度)色对应的斑点和颗粒度相对较小。但不同的样品,斑点和颗粒度随其宏观亮度变化的关系不同,1#、3#样品峰值颗粒度对应的宏观亮度分别在中亮调之下和之上,阶调特征不同,而其峰值斑点对应的宏观亮度均在中亮调偏上;相比之下,2#、4#样品的颗粒度和斑点值随宏观亮度的变化又不具明显的峰位特征。
由此可见,即便是一个确定的输出系统,随其输出亮度的不同(对应不同的网点面积率),颗粒度和斑点也是变化的,形成视觉上不同程度的二维非均匀性。ISO/TS 15311-2:2018标准中规定,最好用20%、40%和70%三个阶调印品图像的颗粒度和斑点测试结果表征这种二维非均匀性特征,应是考虑了这一质量属性与其宏观亮度相关的特性。
此外,样品1#、2#为同一设备不同纸张的输出情况,但由图4-13看到,1#、2#曲线间差异明显,充分表明了纸张性能对斑点和颗粒度的显著影响。
如图4-13所示4个样品组的数据结果与样品颗粒感的视觉效果能够对应,表明ISO/IEC TS 24790标准定义的颗粒度和斑点指标能够反映平网印品图像的二维非均匀性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