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霖何许人也?一个地地道道的烘焙人。他做西点,做欧式面包,也做中点,更做中点中的秦式糕点。
但杨霖又不完全是烘焙人,他是烘焙业的指路人、策划人、文化人,是烘焙行业的专家、学者型的人物。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否把杨霖写得太好、抬得太高了?我说没有,因为我了解他,了解他的过去,也了解他的现在,更知道杨霖的未来。
一般来讲,做策划的不做实业,做文化的不做产品;做中点的不做西点,做传统的不做现代。但在杨霖身上,他集这些为一身,是策划专家,又是企业家;是文化人、学者,又做产品;做西点,又做中点,当然更重要的是做秦式糕点。因为他本身就是秦人,双脚有力地踏在秦人的土地上。
杨霖是陕西百年老店德懋恭的有功之臣。当德懋恭这个百年老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稍显不适时,杨霖出现了。他走进了德懋恭,帮助了德懋恭,使这个百年老店又焕发了青春,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德懋恭的水晶饼又进入了西安人的视线。其间,杨霖和他的公司对德懋恭倾注了大量心血,对企业和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改造与重建,特别是在德懋恭的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上下了大功夫,进行了新定位,使企业得到了大提升。
在帮助德懋恭的同时,杨霖自己深深爱上了这个行业,爱上了烘焙,爱上了秦饼。他说,要知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为了了解这个行业,为了帮企业做得更好,他下决心自己做产品、开门店,做西式糕点,也做中式糕点;做传统,也做创新。他一做就停不下来,店越开越多,越开越大,自己做的同时也帮别人做。(www.xing528.com)
杨霖告诉我,他对烘焙行业的理解,对这个行业的熟悉是渐进的,又是不断深入的。他说这个行业“水很深”,学问很大,但又很有研究的价值。这个行业是红海,又是蓝海,竞争激烈,但又极具挑战,市场潜力还很大。中国人均消费烘焙产品的比例还很小,比不过日本、韩国,更比不上欧洲。当然,中国的饮食习惯与外国人不同,但在烘焙产品的消费上仍有很大的空间。
杨霖帮德懋恭,他自已也在不断思索,探索秦饼产业的发展。他说秦饼的振兴和发展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产品与文化相结合,走文化引路、产品创新之路,特别是要在引导现代市场、迎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上下功夫。这就要坚持走产品创新之路,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式与西式相结合,中点西做,西中有中,中里藏西。特别是要走市场化、平民化之路,产品要接地气,不能太“高大上”,不能走酒和茶的路。一瓶酒、一盒茶能卖几百元、上千元,但点心、面包就只能是几元、十几元一块。高了就背离了行业的属性,违背了行业规律。因为酒是让人品的,茶是让人喝的,而点心和面包却是真真正正让人吃的。好吃才是硬道理。
杨霖对烘焙业的研究是全面的和深刻的。他的许多观点我是认同的。比如他对烘焙企业,特别是产品文化有独到的见解。产品要有文化,但文化要实,不能把文化做过了头。文化是为产品服务的,为了文化而文化的产品是没有出路的,也是做不大的。
杨霖还认为,中式糕点的地域性很强,就像中餐的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与当地的水土、风俗、文化有很强的关联。川菜的麻辣上海人大多难以接受,而上海菜的甜糯四川人也同样不大接受。许多陕西人吃不惯稻香村的产品,但北京人就是爱吃。而把陕西的水晶饼给北京人吃,北京人也未必都喜欢。中国四大传统糕点,广式、苏式、京式、秦式各有各的味,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做法,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的消费群体,很难超越。
杨霖在陕西烘焙界名气不是很大,甚至许多人都还不知道他。但他在烘焙产业市场和文化的研究上,在对秦饼复兴和振兴的路上已走了很久、很远。但对杨霖来说,这也许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