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面文化与素蒸音声部交流探究

陕西面文化与素蒸音声部交流探究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素蒸音声部:面蒸像蓬莱仙人凡七十事,就是用面粉蒸70个像蓬莱仙女般的面人,而这70个面人的服饰、姿态、面部表情都不相同。前面提到的韦巨源“烧尾宴”中,除了素蒸音声部外,其他面点还有十余种,如贵妃红、金铃炙、八方寒食饼、双拌方破饼等。如今在陕西的民间,饼文化、馍文化依然十分发达。

陕西面文化与素蒸音声部交流探究

中国人习惯把许多人围坐在一起吃的比较丰盛的饮食称为宴席,也叫筵席。其实筵与席是两个概念。筵席的概念早在周朝就有,不过那时的筵与席都与吃无关。筵与席最早都是指一种用芦苇和草编成的一种编织物。筵大而粗糙,席小而细密。后来人们吃饭时把筵铺在地下,把饭菜放在筵上,人们坐在比较小的席上吃饭,就像现在人们用的坐垫一样。这样古人便把这种吃饭的形式称为筵席,筵席便从此诞生。

筵席在今天也有分而称之的,比如什么筵、什么席。中国最大最有影响的席是满汉全席,有108道菜点,要吃3天才能吃完。满汉全席诞生于清朝,是近代的事情,所以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饭店恢复了满汉全席的部分菜品上市供应,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日本许多人组团到中国专门吃满汉全席。

中国最大的宴是唐时的“烧尾宴”,它是唐时京城长安盛行的高级名宴。《新唐书》《旧唐书》《辨物小志》等文献对“烧尾宴”都有记载。唐代士人登第或升了官,朋友或同僚前来祝贺,主人要备丰盛的酒席设宴款待,此种筵名为“烧尾宴”。唐代“烧尾宴”所备菜点十分丰富、昂贵、稀有。菜点数量不一,最丰富的达200多种。据唐中宗时韦巨源拜尚书令时所设“烧尾宴”,菜点就有58种。

“烧尾宴”中不但有高级菜肴、稀有汤羹,如玉皇王母饭、凤凰胎、乳酿鱼、长生粥、卯羹等,还有十余道高级面点,如贵妃红、见风消、八方寒食饼等。其中最讲究、最高级,也最复杂的一款面点叫素蒸音声部:面蒸像蓬莱仙人凡七十事。

所谓素蒸音声部:面蒸像蓬莱仙人凡七十事,就是用面粉蒸70个像蓬莱仙女般的面人,而这70个面人的服饰、姿态、面部表情都不相同。这70个面人中有弹琵琶的、有鼓琴瑟的、有吹笙箫的、有翩翩起舞的,组合起来是一个由70人组成的盛大的歌舞演艺场面,故名素蒸音声部。不仅如此,据史书记载,这70个面人中还有带素馅的。这70个栩栩如生的面人上齐后,客人们先欣赏,然后再一个一个分而食之。

从“烧尾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陕西的面食文化就十分发达,是中国面食文化的最高峰。(www.xing528.com)

八百里秦川物产丰厚。陕西属大陆性气候,物产以小麦为主,所以陕西人的饮食多为面食,而面食又分为面条和面点。陕西的面条多达几百种,不说陕南、陕北,仅关中各县的面条就有四百多种,而关中的面条又以西府的面条为最多。有的村里、坊间就流传着数十种甚至上百种面条。岐山臊子面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盛行不衰,并且形成有名的面条民俗文化一条街,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人去品尝。

陕西的面点更为发达。面点文化又集中表现在饼文化、馍文化上。相传女娲补天时就有了饼,被称为补天饼。陕西的临潼、蓝田一带至今民间还有补天饼。到了唐时,石子馍、各种各样的饼就更加丰富。我长期研究中国的烘焙文化。在我研究的资料中,唐朝有一定名气的饼、点心就有几十种。前面提到的韦巨源“烧尾宴”中,除了素蒸音声部外,其他面点还有十余种,如贵妃红、金铃炙、八方寒食饼、双拌方破饼等。其中当时最有名的当数“红绫饼”和“胡麻饼”。“红绫饼”在唐时被称为“红菱饼餤”。

如今在陕西的民间,饼文化、馍文化依然十分发达。陕西包括陕南、陕北的各种饼、馍、馒头包子的品种也是多达数百种。仅八月十五吃的月饼,陕北的各个县都有不同的做法。我前不久去陕北的延安及榆林靖边定边等地考察,发现陕北各地的土月饼就有20多种。而关中是面食文化的发源地,各种饼就更多,饼文化已成为陕西饮食文化的一大亮点。

秦中自古帝王州,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各种有利条件,使陕西的面食文化能博采众长,吸收全国各地小吃的精华,兼收各民族小吃的风味,挖掘继承历代宫廷小吃的技艺。陕西小吃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并以宫廷风味见长。比如富平大荔一带流传的太后饼,就是由西汉宫廷传入民间而延续至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