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面花艺术和其他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一种十分窘迫和尴尬的局面。面花艺术在改革开放前虽然十分普及、普遍,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做的人越来越少了,会做的人、做得好的人越来越少了。一方面,农村人送礼已不再单纯送花馍,婚丧嫁娶也不会蒸花馍,而用其他主食代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馍的使用越来越少,这也许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女青年,大多对花馍不感兴趣,不做花馍,也不会做花馍,所以花馍手艺面临失传。同时,从花馍的功能上看,从过去的吃变为今天的看,这也必然带来花馍艺术的萎缩。面花不像其他食物,很难保存,时间稍长就会干化、硬化,艺术也随之消失。另外,花馍过去只是一种艺术品,而不是商品,或者说没有被商业化,所以花馍在今天的生存成了一个问题。花馍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特别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以保护,需要拯救。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花馍手艺的生存条件和功能,更要拓展它的发展空间。花馍作为一种艺术,同时它又应该或者可以成为一种文化产品,成为一种商品,它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目前,在这方面已有一些人开始探索,比如在乾县、礼泉,一些企业已开始把锅盔当成一种产品,工业化生产,市场化销售。在一些花馍艺术节上,我也看到外地和陕西的企业家,将花馍用真空包装,延长它的保质期,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记得在大唐芙蓉园,一位年轻人将花馍面人艺术当成一种旅游产品,做得很精巧,既能看、能玩,也能吃,我认为也很有推广价值。陕西是一个旅游大省,把面花艺术、面花产品当成一种旅游产品、特色产品,在各大景区销售,也不失为一种思路。
当然,任何一种艺术、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和条件。面花艺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它的许多功能已不复存在,比如送礼,如果农村还用花馍送礼,会被人看不起,认为档次低,所以不排除有被淡化、遗忘,甚至消失的可能。但是,尽可能地保护它,鼓励一些民间艺人保留它的艺术,或者探索一些新的生存可能,我们还是能够做到的。比如办面花艺术节,每年办一次,一年让人看一次、吃一次,也还是有必要的。去年咸阳办花馍艺术节在陕西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争相观看,新闻媒体大量报道,说明这种艺术在人们心中还有一定位置。(www.xing528.com)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针,同时也是面花艺术发展的方向。其中,合理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一味地强调它的产业化、商品性,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决定一切,生产往往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所以把面花做大做强不大可能,而合理利用则是生存的主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