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吉林省国有工业基础已经初步建立。4.1.3.2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匹配水平的定性分析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城市建成区基本吻合从与人口、城市化密切相关的GDP和城市建成区面积来看,吉林省GDP分布呈现出长春、吉林、四平、公主岭、辽源、通化、松原、延边的GDP密集点。

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4.1.3.1 吉林省主要经济发展阶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林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积极恢复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建设,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经济发展主要经历如下阶段:

(1)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时期(1949—1952年)

从1949年到1952年属于经济恢复时期,该时期内农业经济得到很大恢复。到1952年底,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已全面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的1943年水平,达到22.9亿元,比1949年增长近一倍。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2.4亿元,年均增长15.2%,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工业总产值呈现超常增长,达到10.5亿元,比1949年增长近2倍,平均每年增长43.5%。其中轻工业平均每年增长51.8%,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47.1%上升到55.7%。吉林省国有工业基础已经初步建立。

(2)有计划的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53—1957年“一五”期间)

“一五”时期,吉林省是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其重点是工业项目建设,五年间,用于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7.6亿元,仅重工业投资就达16.5亿元,占总投资的72.4%。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43.8%提高到1957年的54.2%。这一阶段的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对加速吉林省工业化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到1957年,全省实现社会总产值42.6亿元,年均增长8.6%。其中,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3.6亿元,年均增长7.1%。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5.8%提高到61.8%。全省工业总产值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由1952年的10.5亿元提高到1957年的20.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3%。第三产业开始振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0.7%,提高到1957年的29.8%。“一五”时期,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亿元,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20.2亿元。财政收入比1950年增长3.3倍,各行业都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3)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发展(1958—1965年)

到1965年年末,吉林省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大都超过1957年水平。农业总产值达到14.2亿元(1957年不变价格),比1957年增长34%;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46.6亿元,比1957年增长1.16倍。其中轻工业产值达到18.4亿元,增长85.9%;重工业产值达到28.2亿元,增长1.4倍。主要工业产品都有较大增长。工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轻重工业产值的比例由1960年的31.8∶68.2调整到1965年的39.5∶60.5。而为了缓解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再调整时期吉林省加强了能源生产建设。虽然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吉林省的正常经济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整体上经济还是有所发展。

(4)“文革”10年(1966—1976年)

接下来的十年动乱时间,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濒临崩溃的边缘。但是在这期间,农民的农业生产没有中断,1976年与1965年相比,全市农业总生产值增长40.6%,正是由于农业的生产发展,才使得吉林省经济免遭完全崩溃的命运。“文革”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5)改革开放20年(1978—1999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的“六五”之后,吉林省经济逐渐步入正轨,据统计显示,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省全省经济总量不足100亿元,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8.6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吉林省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1990年全省生产总值已达425.3亿元,到1995年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了1129.2亿元,提前5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从吉林省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三个时期来看,“六五”时期经济平均增长12.1%;“七五”时期平均增长8.3%;“八五”时期平均增长10.1%。进入“九五”时期,在1998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557.78亿元,比1978年增长5.5倍,年均递增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3.78亿元,递增7.8%,第二产业增加值590.08亿元,递增9.3%,第三产业增加值560.56亿元,递增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1998年的593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2倍。这20年来吉林省经济基本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

(6)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吉林省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951.51亿元,2004年达到3122.01亿元,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20.27亿元比2000年翻三番,而从2001年到2005年增长速度达到10.7%。2017年全年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30亿元,经济发展进入加速阶段。

4.1.3.2 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匹配水平的定性分析

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城市建成区基本吻合

从与人口、城市化密切相关的GDP和城市建成区面积来看,吉林省GDP分布呈现出长春、吉林、四平、公主岭辽源通化松原延边的GDP密集点。与GDP的空间分布相似,城市建成区面积标志着城市的开发建设状况,从空间分布上看,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松原、延边也是建设较好的区域。另外,白城的城市建设也有一定优势。总体看来,吉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成区有较强的一致性。而且,依据各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以长春和吉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在2005年底,共有19个市(县),占总市县个数的38.78%,长春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43.1人,吉林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9.1人,长春市和吉林市的城市化水平在42%—46%之间。而以白城为代表的吉林省西部地区,共有10个市(县),占总市县个数的20.40%,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50—100人之间,其城市化水平在40%之下。在以延边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共有20个市(县),占总市县个数的40.82%,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200人之间,其城市化水平在46%以上。可见,所以受到经济、社会、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吉林省城市地域分布不均,其中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数量相当,西部地区少;城市化水平地域发展不均,东部地区领先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为落后,各地区差异较大。

根据2006年吉林统计年鉴,选取28个城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市区非农业人口以及其国民生产总值制作下表。

表4-4 2005年吉林省城市人口、建成区与GDP (单位:万人、平方公里、亿元)

数据来源:2006年吉林统计年鉴

2.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匹配

经济学家H·钱纳里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由此得出了著名的多国模型,并根据多国模型提出了评价工业化水平的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共计六个时期(见表4-5);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或称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对应表4-5中的第1时期,在此阶段工业化还未真正开始;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包括表4-5中的2、3、4三个时期,其中2、3、4三个时期分别表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包括表4-5中的5、6两个时期,即后工业化社会时期。

借助钱纳里标准模式来分析吉林省工业化水平,主要是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2005年,吉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348元人民币,考虑到价格因素和汇率波动,采用1982—2005年的平均汇率将吉林省200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成1982年的美元价格,则2005年吉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合2250.93美元,对照表4-5可见,就全省情况看,吉林省应该是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阶段。(www.xing528.com)

表4-5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3.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认为,工业化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的主要表现之一。在工业化初期,通常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幅度大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优势地位逐步被第二产业所取代;当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水平时,这时候工业化就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继续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到更高水平,则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变化过程。

表4-6 吉林省各年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2005年吉林省统计年鉴,2008年吉林省统计年鉴

由表4-6可见,就全省情况看,吉林省的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基本符合西蒙·库兹涅茨所描述的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升级规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吉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质的飞跃,虽然距最优的“三、二、一”结构尚有较大距离,但已经开始向着逐步优化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已由1990年29.4∶42.8∶27.8即“二、一、三”转型为2001年的20.1∶43.3∶36.5即“二、三、一”的飞跃。而且2001到2002年,一产比重降到了20%以下,实现了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的过渡。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一、二产业带动转为由二、三产业带动。这也说明,吉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同时,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发现,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与工业化具有完全正相关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聚集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发展。根据威尔科克斯的研究,在1870—1940年长达7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变动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分析测算也表明,发达国家1820—1950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平均达到了+0.997[4]。现在,经济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从而带动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因此,城市化率的高低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即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城市化水平属缓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基本是依靠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特别是40%以后基本是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

如上所述,进入21世纪之后,吉林省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在30%—70%之间,正处于人口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与吉林省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匹配。同时也说明吉林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健康的轨道上积极发展。未来大城市的发展更应该进一步在各方面带动农村发展,进一步提高吉林省城市化质量,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4.1.3.3 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匹配水平的定量分析

1.总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统计1952年以来的吉林省总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根据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可以看出两者之间较为符合对数曲线,因此用对数模型进行拟合,可以得出方程

y=677.814293+268.555396ln(x) (4.1)

式中:y为吉林省总人口(万人);x为吉林省的GDP(亿元)。

从拟合模型可以看出,依据历史数据,吉林省4275.12亿元的GDP对应的总人口为2679.5万人,随着吉林省GDP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吉林省总人口的不断应增长。也可以根据未来GDP的增长情况,通过上面的拟合模型计算出未来的人口数量。

图4-2 吉林省人口与GDP相关关系

2.吉林省城市化与GDP的相关性

如前所述,诺瑟姆认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经过统计1952年以来的吉林省GDP数据和城市化率(由于在城市化过程中,与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农村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城市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因此,本文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代表城市化率),经过对两者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它们之间较好地符合对数曲线关系。用以下的对数模型可以非常好地拟合二者的关系,方程如下:

y=0.186582+0.032756ln(x) (4.2)

式中:y为城市化水平;x为GDP(亿元)。

从上面的对数曲线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即城市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增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改革开放前,单位GDP的增加可以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而80年代之后,GDP的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化水平的上升趋于稳定。

图4-3 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