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资源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产业发展层次不同,其对自然资源依赖的程度也不同。资源开发导向经济结构,将其与经济特别是产业、产品的体系、层次、结构与资源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从资源结构、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结构与资源结构、特别是与资源开发结构有很好的映射或共轭关系。离开区域资源开发和资源开发结构的支持,区域经济结构就有可能崩溃。资源开发结构的变动,必将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反之,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将反过来作用于资源开发结构,进而引起资源开发结构的变动。水资源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遵循这一关系。
产业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水资源作为资源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资源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虽然水资源不像大多数矿产资源那样本身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进入产品,它在少数情况下有少部分进入产品(食品产业除外),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水资源却是任何产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几乎伴随于各行各业的生产之中。当然不同产业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不同,对水资源的依赖也不例外。因此,水资源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在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与各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的关系如何。对这种关系的考察有利于认识水资源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联系。下面将从产业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具体说明。
(1)水资源在产业结构演进初期的作用
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初期阶段相对应的是第一产业阶段,即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而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包括环境条件)的严格约束。气候、水、土壤、作物等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的组合、匹配状况,决定农业的种类、产量及发展方向。在这一阶段,人类基本上主要从事对简单的衣食等生活资料的生产,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这一过程是比较漫长的,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使得资源结构对整个产业结构的作用处于直接作用方式。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光热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结构的多寡好坏一起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益的高低;它们的地理分布直接决定着该地区的农业经济类型。因此,在这一阶段,水资源主要作为自然资源直接发挥作用。
(2)水资源在产业结构演进中期的作用
产业结构发展中期为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第二产业中工业发展最为迅速,成为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部门。其发展虽然也受到自然资源的影响,但自然资源作用强度有所减弱。区域产业的结构、门类、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资源的束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向、种类、开发顺序,人类有一定的选择性。然而,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仍具有巨大的决定性意义。由于,工业部门构成的多样性、各地区工业建设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各种自然资源与不同工业部门相互关系的特殊性等因素,造成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极为复杂的机理[36]:资源特别是优势资源的种类、结构往往决定着工业的主导行业和工业结构;资源的分布往往决定着区域的产业布局;资源利用的难易,往往与工业的投资成本、经济效益发生密切联系。
①工业化初期
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纺织、食品等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取用水量均较大且不断增长。其中的造纸、印染、食品等部门都是用水大户。工业用水多为工艺用水和冷却用水等,企业规模较小,分布比较分散,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水的重复利用率很低,用水定额很高。
②工业化中期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以煤炭、电力、钢铁、石化等能源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大都是用水大户,其用水多为工业冷却用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设备逐渐更新,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改进,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较快,对减少取水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机械、电子等加工工业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工业取水量保持稳定但用水量仍缓慢增长。而工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各项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水的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对减少取水量的作用下降,而用水定额下降对减少取水量的作用则上升。(www.xing528.com)
③工业化后期
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需水量逐步下降。在高技术产业中,一般都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耗水量极低的产业,而且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几乎达到极限。而用水定额的大幅下降对减少取水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3)水资源在产业结构演进后期的作用
第三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摆脱了自然资源的直接作用。人类进入到主要从事对高级物质及精神生活等产品的生产,区域自然资源一般不再或很少对第三产业的形成、发展、结构变化和取向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使得资源结构在本身不断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同时,对整个产业结构的作用更趋于间接方式[37]。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结构、规模和布局主要取决于市场、知识、技术、效益及人们的消费结构和价值取向。水资源也更多的作为环境资源发挥间接的作用[38]。
2.水资源短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由于在一定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下,各投入要素对总产出的投入产出关系是固定的,即假定规模效益不变,当水资源发生短缺时,维持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重新分配各种投入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改变x1,x2,Λ,xn,的投入比例,以不变的、同样数量的水资源(x1)和更多数量的其他资源的配置来满足经济增长,这样将导致三种产业结构之间的调整和农业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工业内部部门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内部部门结构的改变。
(1)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倾斜
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农业单位产值需水量一般大于工业和服务业,即等量水资源的经济产值中,农业最低。而且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又较大,一般占总用水量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四左右。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极端干旱除外),即使得不到灌溉或灌溉不充分时,农作物都还有一部分天然雨水或土壤孔隙水可利用,所以,农业生产不会导致一点产出都没有。但是,工业生产则不然,其要求的资源投入比例是相对固定的,缺水往往会导致生产过程的停止,进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从第三产业——服务业来看,大都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其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特征,决定了缺水将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一旦发生水资源短缺时,势必存在优先保证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需求倾向,在实际问题发生时,为维持经济增长,保证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倾向于挤占农业用水来保证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这种倾向性的结果就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损失较小或没有损失,农业增长损失较大,从而达到经济总量损失最小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水的整体效益。实践证明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产业结构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倾斜。但是这种倾向性是有限的,农业用水呈现分散的面状特征,要求的保证率一般为50%—75%,即间断性季节供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呈现集中的点状特征,要求保证率高达97%—98%,即连续性均衡供水。因此,只有保证度较高的农业集中供水才能转供工业和服务业,而且工业和服务业也不能无限度地挤占农业用水。当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可以通过反哺农业的办法来补偿农业生产,进而达到三种产业协调共赢的效果[39]。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促使农业种植结构向节水型农业倾斜,比如耐旱类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等。
(2)工业部门结构向低耗水型产业发展
当发生水资源短缺时,资源配置将流向单位产出需水量较小的部门,在工业内部部门资源配置有从初期的轻纺、冶金、火电、造纸、化工、食品等行业向机械、电子等行业转移的趋势,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降低工业系统平均单位产出取水量。因此,在缺水地区,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将受到制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高耗水工业的节水工艺的发展,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