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内黄河冲洪积、冲湖积平原分布范围广,平原内沉积了巨厚的松散沉积物,利于地下水的聚集,成为良好的储水场所。研究区东部第三系隆起,导致承压水含水岩组尖灭,含水层呈现出西厚东薄的趋势。
在天然状态下承压水的补给,来源于平原周边的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及潜水垂直越流补给;承压水排泄途径主要为侧向流出和垂向上越流排泄。承压水含水岩组以储存资源为其特征,在开采条件下,水动力条件改变,同时改变了天然条件的平衡,由于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水位降落漏斗,则产生了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激发补给量。在激发补给量中,以越流补给量为主,其次为弹性释水量。
第Ⅱ含水岩组开采资源量计算,是根据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以水位下降10 m(水位降深不超过第Ⅱ含水岩组顶板埋深),采用开采条件下水均衡法、平均布井法计算其开采资源量。
(1)开采条件下的水均衡
根据水均衡原理,将未来的开采量作为地下水消耗的排泄量考虑,开采条件下水均衡方程式如下:
Q开=(Q侧入-Q侧出)+Q越+Q弹
式中:
Q开——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之和(亿m3·a-1);
Q侧入——侧向流入计算区的水量(亿m3·a-1);
Q侧出——侧向流出计算区的水量(亿m3·a-1);
Q越——含水岩组越流补给量(亿m3·a-1);
Q弹——含水岩组弹性释水量(亿m3·a-1)。
在开采条件下,第Ⅱ含水岩组的补给量主要包括:侧向径流补给量、第Ⅰ含水岩组的越流补给量和第Ⅱ含水岩组的弹性释水量。
①侧向量计算
侧向量主要为开采状态下的侧向流入量和侧向流出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与第Ⅱ含水岩组地下水等水压线图,确定侧向流入与流出边界。由于区域地下水同时开采,地下水水力梯度基本保持不变,开采状态下的水力梯度仍采用天然状态下的水力梯度,侧向流入量与侧向流出量采用达西定律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Q侧=K·H·L·I
式中各项参数意义同前。
侧向径流补给、排泄参数取值及计算结果见表3-17和表3-18。
表3-17 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计算结果
表3-18 地下水侧向径流排泄计算结果
②越流补给量
黄河平原多层结构区上覆第Ⅰ含水岩组是第Ⅱ含水岩组的主要补给来源。在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降落漏斗,第Ⅰ含水岩组与第Ⅱ含水岩组水力梯度增大,在重力作用下,通过越流的方式补给第Ⅱ含水岩组,越流补给采用下式计算:
Q越——越流补给量(亿m3·a-1);
F——计算区面积(km2);
K′——第Ⅱ含水岩组隔水顶板垂向渗透系数(m/d);
m′——隔水顶板平均厚度(m);
△H——第Ⅰ、Ⅱ含水岩组的水头差(m)。
本次越流补给量只对河西平原区和河东临河平原区进行计算,越流补给量参数取值及计算结果见表3-19。
表3-19 越流补给量计算结果
③弹性释水量
在开采条件下,承压水含水岩组水位下降,含水层的弹性压力减小造成水的弹性膨胀,从含水层中释放出弹性释水量。弹性释水量取决于水位降低程度、开采时间长短及含水层弹性释水系数,采用下式计算:(www.xing528.com)
式中:
Q弹——弹性释水量(亿m3·a-1);
F——计算面积(km2);
S——水位下降值(m);
S*——弹性释水系数。
本次弹性释水量对黄河河西平原、河东月牙湖平原及河东临河平原进行计算,弹性释水量参数选取及计算结果见表3-20。
表3-20 第Ⅱ含水岩组弹性释水量计算结果
通过上述综合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21。
表3-21 第Ⅱ含水岩组开采资源量计算结果
(2)平均布井法
以计算区为基础,用统一305 mm口径、降深10 m时的平均单井涌水量作为平均布井的单井涌水量,影响半径采用本次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值,因考虑长期开采,以影响半径的2.5倍作为平均布井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开——开采资源量(亿m3·a-1);
F——计算区面积(km2);
Q——单井涌水量(m3/d)(统一305 mm口径、降深10 m);
R——布井距离(m)。
平均布井法计算资源量参数取值及计算结果见表3-22。
表3-22 平均布井法计算结果
经计算,开采条件下水均衡法计算结果为1.542亿m3·a-1,平均布井法计算结果为1.532亿m3·a-1。从上述第Ⅱ含水岩组开采资源量计算结果看,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接近,因此选用开采条件下水均衡法计算结果作为第Ⅱ含水岩组的开采资源量。
第Ⅱ含水岩组开采资源量计算结果见表3-23。
表3-23 第Ⅱ含水岩组开采资源量计算结果 单位:km2、亿m3·a-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