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散岩类孔隙水
由于受气候、地形、地质及岩性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水化学类型。在分布上各含水岩组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根据各含水岩组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分述如下:
①潜水
为了进一步反映不同深度潜水含水岩组水化学特征,分别编制了取样深度在地面以下、30 m以上的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图和30~70 m深度的第Ⅰ含水岩组(潜水)水化学图。
从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图(图2-6)中可以看出,浅层地下水在黄河以西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S型为主;黄河以东,在红墩子以南地下水类型以CS型为主,在红墩子以北地下水类型以SC型为主,在这些类型中还分布有其他类型的地下水,种类繁多。由于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受气候、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明显,水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变化多样,如在同一地区就有多种不同水化学类型。
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在永宁—掌政—金贵—立岗一线带状区域内小于1 g/L,向东西两侧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有增大的趋势,为1~3 g/L,在通贵以东至黄河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大于3 g/L。
图2-6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图(来源:作者自绘)
从第Ⅰ含水岩组水化学图(图2-7)可以看出,第Ⅰ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南北带状分布规律。在研究区西部,地下水类型为HC型,向东过渡为HS型,靠近黄河两岸地下水类型以CS型为主,东部边界上覆潜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SC型。
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在掌政—金贵—通贵—月牙湖近北北东带状区域内及研究区西北丰登一带小于1 g/L。在研究区内其余大部分地方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3 g/L,在研究区东南横城以南一带,地下水溶解总固体含量为3~6 g/L,向东山区地带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大于6 g/L。
②承压水
从第Ⅱ含水岩组水化学图(图2-8)可看出,第Ⅱ含水岩组水化学类型基本呈南北带状分布,从西向东,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CS→HS型,随着阳离子的变化,地下水类型多变,分布较多。HC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长信—塔桥一带以西的区域,CS型地下水分布在研究区内大部分地方,HS型水近黄河岸边呈条带分布。(www.xing528.com)
第Ⅱ含水岩组在研究区西部水质较好,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在永宁—掌政—金贵—习岗及立岗以南近南北带状区域内小于1 g/L,其余大部分地方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3 g/L,仅在掌政向东靠近黄河及永南一带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大于3 g/L,甚至部分地方大于6 g/L。
图2-7 第Ⅰ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图(来源:作者自绘)
图2-8 第Ⅱ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图(来源:作者自绘)
本次调查评价工作第Ⅲ含水岩组钻孔较少,结合本次的勘探孔,充分利用前人钻孔资料得出第Ⅲ含水岩组与第Ⅱ含水岩组之间隔水层不稳定,水力联系密切。从第Ⅲ含水岩组水化学图(图2-9)可以看出,第Ⅲ含水岩组水化学特征与第Ⅱ含水岩组水化学分布特征基本相似又略有区别,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从西向东依次为HC→CS→HS→CS型,但是第Ⅲ含水岩组HS型水主要分布在金贵—掌政一带,范围较小,其余大部分为CS型地下水,在长信—塔桥一线呈南北带状分布有HC型地下水,其他类型的地下水在研究区内零星分布,随着阳离子的变化类型多样。
第Ⅲ含水岩组地下水水质分布范围与第Ⅱ含水岩组相似,但水质好的范围相对缩小,地下水溶解性含量仅在金贵—塔桥一带小于1 g/L,向东逐渐增大,在永南以东达6 g/L以上。
(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边界,表层覆盖薄层的风积沙,其下为新近系及古近系地层,地下水类型以SC型为主,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小于3 g/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