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削用量三要素
在切削加工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和其他技术要求来选定适宜的切削速度vc、进给量f(fz)或进给速度vf,还要选定适宜的背吃力量ap、vc、f(fz)、vf称为切削用量三要素。
(1)切削速度vc
大多数切削加工的主运动采用回转运动。回转体(刀具或工件)上外圆或内孔某一点的切削速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 n——主轴转数,r/s或r/min;
d——工件或刀具上某一点的回转直径,mm。
在当前生产中,磨削速度单位用米/秒(m/s),其他加工的切削速度单位习惯用米/分(m/min)。即使转速一定,切削刃上各点由于工件直径不同,切削速度也不相同。考虑到切削速度对刀具磨损和已加工表面质量有影响,在计算时,应取最大的切削速度。例如,外圆车削时选待加工表面上的速度(用dw代入公式),内孔车削时选已加工表面上的速度(用dm代入公式),钻削和铣削时选钻头、铣刀外径处的速度。
(2)进给速度vf、进给量f和每齿进给量fz
进给速度vf是指单位时间的进给量,单位是mm/s(或mm/min)。进给量f是工件或刀具每回转一周时两者沿进给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移,单位是毫米/转(mm/r)。
对于刨削、插削等主运动为往复直线运动的加工,虽然可以不规定进给速度,却需要规定间歇进给的进给量,其单位为毫米/双行程[mm/(d·str)]。
用铣刀、铰刀、拉刀、齿轮滚刀等多刃切削工具进行切削时,还应规定每一个刀齿的进给量fz,即后一个刀齿相对于前一个刀齿的进给量,单位是毫米/齿(mm/z)。
vf=fn=fzzn (0-2)
(3)背吃刀量ap
背吃刀量(旧称切削深度)ap是指垂直于进给速度方向测量的切削层最大尺寸,单位为mm。
对图0-1所示的车削和刨削加工来说,背吃刀量ap为工件上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间的垂直距离,单位为mm。外圆柱表面车削时的背吃刀量可用下式计算:
对于钻削,则
式中 dw——待加工表面直径,mm;
dm——已加工表面直径,mm。
2.切削用量选择原则
选择合理的切削用量(v、f、ap)对于保证加工质量、降低加工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合理的切削用量必须考虑合理的刀具寿命。所谓“合理的”切削用量是指充分利用刀具的切削性能和机床性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获得高的生产率和低的加工成本的切削用量。生产中确定切削用量的方法是,根据加工要求和加工条件,选用生产实践中总结的资料及国内外推荐的切削用量数据,在必要时(对于一些难切材料、重点工序和新材料)可进行工艺试验获得合理的切削用量。
切削用量三要素的选择就是要确定具体工序的背吃刀量ap、进给量f和切削速度vc。
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加工质量、刀具寿命和生产率均有直接影响,但影响程度却不相同,而且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可能同时都选择最大值。因此,根据加工要求优先选择最大要素。
由于粗加工的主要任务是切除大部分余量,而精加工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因而选择切削用量的原则不同。
(1)粗加工时切削用量选择的基本原则
粗加工时高生产率是追求的基本目标,这个目标常用单件机动工时最短或单位时间金属切除率最大来实现。下面以外圆纵车为例加以说明(图0-3)。
单件机动工时为
式中 L——走刀长度(=lw+Δ+y),mm;
lw——工件切削部分长度,mm;
y——切入长度,mm;
Δ——切出长度,mm;
dw——工件毛坯直径,mm;
nw——工件转数,mm;
h——加工余量。
对于某工序,式(0-4)中的lw、dw、h均为常数。若令Ao=πdwLh/103,则
由式(0-5)可知,若想提高生产率,就必须使vcapf的乘积最大。
图0-3 外圆纵车机动工时的计算(www.xing528.com)
在机床和刀具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限制粗加工切削用量提高的主要约束条件是刀具寿命。虽然增大切削用量三要素vc、ap、f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使tm成比例减小,但如果使vc提高1倍,刀具寿命T则要降低很多,从而使换刀次数增多,辅助工时大大增加,生产率反而降低。由泰勒公式可知,对刀具寿命T影响最大的是切削速度vc,其次是进给量f,影响最小的是背吃刀量ap。因此,为了保证合理的刀具寿命,应首先选择最大的ap,其次要在机床动力和刚度允许的前提下,选用较大的f,最后再选择合理的vc值。
在刀具寿命为一定值时,经过计算得知:增大ap比增大f更有利于提高生产率。
(2)精加工时切削用量选择的基本原则
精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首先要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同时兼顾必要的刀具寿命和生产率。精加工时应采用较小的背吃刀量ap和进给量f,以减小切削力及工艺系统弹性变形,减小已加工表面残留面积高度。ap通常根据加工余量确定,f的提高则主要受表面粗糙度Ra的制约。在ap和f确定后,在保证合理刀具寿命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切削速度vc。
3.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
(1)确定背吃刀量ap
一般根据加工性质与加工余量确定ap。切削加工分为粗加工(表面粗糙度Ra为50~12.5μm)、半精加工(表面粗糙度Ra为6.3~3.2μm)和精加工(表面粗糙度Ra为1.6~0.8μm)。粗加工时,在保留半精与精加工余量的前提下,若机床刚度允许,加工余量应尽可能一次切掉,以减少走刀次数。在中等功率机床上采用硬质合金刀具车外圆时,粗车取ap=2~6mm,半精车取ap=0.3~2mm,精车取ap=0.3~2mm。
在下列情况下,粗车要分多次走刀:
1)工艺系统刚性较低或加工余量极不均匀,会引起很大振动时,如加工细长轴和薄壁件。
2)加工余量太大,一次走刀会使切削力过大,以致机床功率不足或刀具强度不够。
3)断续切削时,刀具会受到很大冲击而造成打刀。
即使是在上述情况下,也应当把第一次或头几次走刀的背吃刀量ap取得尽量大些。若为两次走刀,则第一次的ap一般取加工余量的2/3~3/4。
(2)确定进给量f
1)粗加工时,对加工表面质量要求不高,这时切削力较大,进给量f的选择主要受切削力的限制。在刀杆、工件刚度、刀片与机床走刀机构强度允许的情况下,选取较大的进给量f。
2)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因背吃刀量ap较小,产生的切削力不大,进给量的选择主要受加工表面质量的限制。当刀具有合理的过渡刃、修光刃且采用较高的切削速度时,进给量f可适当选小,以提高生产率。但f不可选得太小,否则不但生产率低,而且因切削厚度太薄而切不下切屑,影响加工质量。
在生产中,进给量常常根据经验通过查表来选取。粗加工时,进给量可根据工件材料、车刀刀杆尺寸、工件直径及已确定的背吃刀量ap来选择。表0-2给出了硬质合金刀具粗车外圆的进给量。
表0-2 硬质合金刀具粗车外圆的进给量
注:1.加工断续表面及有冲击的工件时,表内进给量应乘以系数K=0.75~0.85。
2.无外皮加工时,表内进给量应乘以系数K=1.1。
3.加工高温合金时,进给量不大于1mm/r。
4.加工淬硬钢时,进给量应减小。当钢的硬度为44~56HRC时,乘系数0.8;当钢的硬度为57~62HRC时,乘系数0.5。
在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应按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的大小,根据工件材料和预先估计的切削速度vc与刀尖圆弧半径rε来选取f(表0-3)。
表0-3 硬质合金车刀半精车外圆时的进给量
(3)确定切削速度vc
当刀具寿命T、背吃刀量ap与进给量f确定后,即可按式(0-6)计算切削速度vc,即
式中 Kvc——切削速度修正系数,与刀具材料和几何参数、工件材料有关。系数及指数(Cv、xv、yv、m及Kvc)值可查阅切削用量手册,切削速度也可由表0-4来选定。在选取切削速度时应注意,粗加工时取小值,精加工时取大值。
表0-4 硬质合金外圆车刀切削速度参考值
注:切削钢及灰铸铁时,刀具寿命为60~90min。
切削速度确定之后,即可算出机床转数n:
n=1000vc/πdw (0-7)
式中 dw——工件毛坯直径,mm。
选定的转数应根据机床说明书确定(取相近的较低转数n),最后再根据选定的转数来计算出实际切削速度。
在确定切削速度时,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粗加工时,ap和f均较大,故选择较低的切削速度vc;精加工时,ap和f均较小,故选择较高的切削速度vc。
2)断续切削时,应适当降低切削速度,以减小冲击和热应力。
3)加工大型、细长、薄壁工件时,应选用较低的切削速度。端面车削应比外圆车削的速度高些,以获得较高的平均切削速度,提高生产率。
4)在易产生振动的情况下,切削速度应避开自激振动的临界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