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质量有关的性质
(1)密度 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ρ)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ρ——材料的密度(g/cm3);
m——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V——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不包括内部任何孔隙的体积,cm3)。
材料的密度ρ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组成与材料的内部结构。
密度是材料的状态参数,用以表示材料物理状态的特征。不同组成的材料(金属材料、有机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密度相差颇大;同属无机非金属材料由于结晶状态不同(如金刚石与石墨),密度也不同;组成相同的材料,因结构状态不同(如玻璃体与晶体),密度也不相同。因此,材料的密度在这里也同时说明了固体材料的结构特征。密度又是衡量材料轻重的一个指标,同时它还反映材料的强度、硬度、熔点、吸水性、导热性及耐久性等性质的大小。密度可作为材料质量评定和选用的依据之一。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如何减少自重,增加承载能力,密度是重点考虑的对象。
(2)体积密度(表观密度) 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 ρ0——材料的体积密度(g/cm3);
m——材料的质量(g);
V0——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或叫表观体积,包括材料内部所有开闭口孔隙的体积,cm3)。
测定材料的体积密度时,材料的质量可以是在任意含水状态下的质量,但需说明含水情况。通常所指的体积密度是指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体积密度。当材料处在烘干状态下时,称为气干体积密度,简称体积密度。材料的体积密度除与材料的密度有关外,还与材料内部孔隙的体积有关,材料的孔隙率越大,则材料的体积密度越小。因此,对于多孔材料而言,它们的体积密度明显小于其密度值,只有密实材料的体积密度接近或等于其密度值。
(3)堆积密度 指粒状(粉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 ρ0′——材料的堆积密度(g/cm3);
m——材料的质量(g);
V0′——材料的堆积体积(cm3)。
测定松散材料的堆积密度时,材料的质量是指填充在一定容器内的材料质量,其堆积体积是指所用容器的容积。因此,材料的堆积体积包含了颗粒之间的空隙和颗粒内部的孔隙。
在实际生产中,材料用量的计算、堆放空间确定以及材料自重和体积的计算,经常要用到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等物理常数。常用非金属材料的几种密度值见表1-2。
表1-2 常用非金属材料的几种密度值
(4)密实度与孔隙率
1)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密实度(D)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 D——密实度(%);
V——材料中固体物质体积(cm3或m3);
V0——材料体积(包括内部孔隙体积cm3或m3);
ρ0——体积密度(g/cm3或kg/m3);
ρ——密度(g/cm3或kg/m3)。
材料的孔隙结构包括孔隙率、孔径分布、孔的形貌与排列等。目前孔隙学的研究在材料工程应用中受到一定重视。
2)孔隙率是指材料中,孔隙体积所占整个体积的比例。即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百分率。孔隙率(P)可用下式计算:
若已知材料的密度与表观密度可直接求得孔隙率。式中的ρ0/ρ称为密实度。对于密实材料,其密实度为1。绝大部分无机材料均含有孔隙,其孔隙率大小直观反映了材料内部构造的疏松或致密度程度。对任何材料来说,孔隙率加密实度等于1。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及孔隙率是材料最基本的物理特性,可以反映材料内部被固体物质充实的程度。非金属材料的孔隙率在很大范围内波动,如平板玻璃的孔隙率接近于零,而微孔橡胶的孔隙率却高达98%。
3)空隙率是指散粒材料在某堆积体积中,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所占的比例,或指松散材料中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百分率。如对于砂石散粒材料,可用空隙率来表示颗粒之间的紧密程度。空隙率(P′)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ρ0′/ρ0反映松散材料在堆积体积中被颗粒填充的程度,又称填充率,对松散材料而言,空隙率+填充率=1。空隙率大小反映松散材料的颗粒之间相互填充的致密程度。
一般情况下,材料内部的孔隙率越大,则材料的体积密度、强度越小,耐磨性、抗冻性、抗渗性、耐蚀性、耐水性及其他耐久性越差,而保温性、吸声性、吸水性与吸湿性越强。上述性质不仅与材料的孔隙率大小有关,还与孔隙特征(如开口孔隙、闭口孔隙、球型孔隙等)有关。
4)开口孔隙率又称显孔隙率,是指被水饱和的孔隙体积与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 m1——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kg或g);
m2——材料在饱水状态下的质量(kg或g);
V0——材料的表观体积(m3或cm3);
ρW——水的密度(4℃)(kg/m3或g/cm3)。
材料的开口孔隙与周围介质相通,孔隙之间也相通,一般在浸水条件下,可被水所饱和。开口孔隙率降低了材料的强度、抗冻性和耐水性。
5)闭口孔隙率(PB)是其总孔隙率(P)与开口孔隙率(PK)之差。按下式计算:
闭口孔隙是指不能被水所饱和的孔隙。多孔材料中既含有开口孔隙,也含有闭口孔隙,减少开口孔隙,增加闭口孔隙,可以提高材料的耐久性。
常用非金属材料的孔隙率见表1-3。
表1-3 常用非金属材料的孔隙率
2.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1)亲水性与憎水性 固体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时,其表面是否能够被水润湿和材料的表面性质有关。材料的表面都具有表面能,即单位面积所具有的自由能(J/m2)。为研究方便,可把材料的表面能近似为表面张力(σ),其物理意义是作用界面单位长度上使界面收缩的力(N/m)。对于指定体系,其表面张力和表面能的数值是相同的,只是物理涵义不同。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固体材料都力图使这种表层分子多余的能(或功)降低至最小,因此材料表面都自发通过对水分的吸附而处于稳定状态。当固体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达到平衡时,可能出现图1-1中所示的状态。
图1-1 材料润湿示意图
a)亲水性材料 b)憎水性材料
材料、水和空气相互接触必有一个三相交点,在三相交点上有三种表面张力,即材料与空气界面的表面张力为σ气-固;材料与水界面的表面张力为σ液-固;水与空气界面的表面张力为σ气-液。当这三个力平衡时可得出下式:
式中,θ为材料的润湿角,是由材料、水和空气相互接触的三相交点处,沿水滴表面的切线和水接触形成的夹角。
当材料与水接触时,有些材料能被水润湿;有些材料,则不能被水润湿。前者称材料具有亲水性,后者称材料具有憎水性。如果σ气-固>σ液-固,则0°<θ<60°,材料表现为亲水性,即这种材料的表面可以被水润湿,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小于水分子与材料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通常称为亲水材料。如果σ气-固<σ液-固,则90°<θ<180°,材料表现为憎水性,即这种材料的表面不可被水润湿,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大于水分子与材料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通常称为憎水性材料。当θ=0时,表明材料完全被水润湿。亲水性材料是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水分吸入毛细管内部;憎水性材料则能阻止水分渗入毛细管内。常见的憎水性材料有沥青、石蜡、大多数的塑料树脂和橡胶等,它们不仅可用作防水材料、防腐材料,还可用于亲水性材料(混凝土、石材、砖瓦和木材等)的表面处理,以提高材料的防水性和防腐性。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见表1-4。
表1-4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通常,表面张力小的物质能够很好地润湿表面张力大的物质,反之则不行。例如,油能很好地铺展在水或冰的表面,而水却不能铺展在油或带油物体的表面。
由表1-4可以看出,金属及无机物的表面张力远大于水和许多液体溶剂的表面张力,如果金属及无机物的表面是干净的,则很容易被它们润湿。也正因为如此,它们也容易被表面张力小的物质如油等污染。因此,对这些材料在加工和使用时要加以注意。
(2)吸水性与吸湿性
1)吸水性:多数材料由于亲水性和存在开口孔隙,都具有吸收水分的性质。材料吸水的能力称为吸水性。吸水性是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材料的吸水性用吸水率表示,即材料吸入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或材料体积的百分率。前者称质量吸水率,后者称体积吸水率。
质量吸水率
体积吸水率
式中 m1——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m2——材料在饱水状态下的质量(g);
V0——材料的表观体积(cm3);
ρ水——水的密度(4℃)(g/cm3)。
多数情况下,材料吸水率采用质量吸水率计算。但是也有按体积计算的,即体积吸水率。多孔材料的吸水率一般用体积吸水率来表示。体积密度小的材料,吸水性大。但是材料的吸水性还与孔隙结构有关,微细的开口孔隙,则其吸水性较强;若是闭口孔隙则水分不易渗入,粗大孔隙水分虽然容易渗入,但仅能润湿孔壁表面,而不易在孔隙内存留。所以粗大孔隙或闭口孔隙的材料,其吸水性较弱。各种材料的吸水率常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如普通混凝土为2%~4%,砖为8%~15%,花岗岩为0.02%~0.7%,木材和其他轻质材料的吸水率常大于100%。
2)吸湿性: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材料的吸湿性大小用含水率表示,即材料孔隙中所含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时质量的百分数。材料的吸湿性是由于其孔隙内表面多分子吸附和毛细管被润湿的结果。材料在吸湿过程中降低其表面能,材料的吸湿性随着空气湿度大小变化。最终将使材料中所含水分与空气湿度相平衡,此时的含水率称为平衡含水率。材料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均处于平衡含水状态。材料的吸湿性主要与材料的组成、孔隙含量,特别是毛细孔的特征有关,还与周围环境温度、湿度有关。
材料的平衡含水率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木材、隔热材料及其他多孔材料都具有很大的内表面,表现很强的吸湿性,这类材料在选用和储运时应考虑吸湿后对材料体积、尺寸、强度及隔热等性能的影响。
(3)耐水性 指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保持其原有功能的能力。也就是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而不被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对于结构材料,耐水性主要指强度变化,材料不同,耐水性的表示方法也不同。如建筑用涂料的耐水性常以是否起泡、脱落等来表示,而结构材料的耐水性用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之比即软化系数KP来表示。
式中 RW——材料在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
RD——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
软化系数(KP)表明材料的耐水性,其值在0~1之间,软化系数的大小是选用材料的依据之一。通常认为KP>0.85的材料是耐水的,可用在浸水或潮湿环境的重要结构物中。干燥环境可不考虑材料的KP值的大小。(www.xing528.com)
经常受到潮湿或水作用的结构,须选用KP≥0.75的材料,重要结构须选用KP≥0.85的材料。一般材料随着含水量的增加,会减弱其内部结合力,抗压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即使致密的石材也不能完全避免这种影响,花岗石长期浸泡在水中,抗压强度将下降3%,烧结普通砖和木材所受影响更为显著。
(4)抗渗性 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称为抗渗性。多孔材料的抗渗性可用渗透系数表示:
式中 K——多孔材料的渗透系数(m/s);
k——常数;
ε——总孔隙率(%);
γ——毛细孔的水力半径(nm);
η——渗透液体的粘度(Pa·s)。
多孔材料的渗透系数与其孔径大小成平方关系,而与总孔隙率呈线性关系。这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善多孔材料的孔径分布对提高其抗渗性更为有效。
在工程上,还可以用下式表示材料的渗透系数:
式中 K——材料的渗透系数(cm/h);
q——渗水量(cm3);
d——试件厚度(cm);
A——渗水面积(cm2);
t——渗水时间(h);
H——渗水压力水头(cm)。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隧道、涵洞、基础、桥墩及水泥压力管等,经常承受水压的作用,在选材时其抗渗性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
(5)抗冻性
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在多次冻融循环的作用下,保持其原有的性能,抵抗破坏的能力。对于多孔材料而言,当其处于饱和水状态下,一旦冻结,则由于水的相变而导致体积膨胀,所产生的冻胀应力将造成材料的冻害。多孔材料的冻害主要与其孔径大小和充水程度有关。材料的孔径越小,孔隙中水的冰点越低,冰晶也越小,其冻害就越小;其次是孔隙中充水程度越大,冻胀应力越大,材料的冻害也越大。材料在-15℃以下时毛细孔中的水结冰,体积增大约9%,对孔壁产生很大的压力,而融化时由外向内逐层进行,方向与冻结时相反,在内外层之间形成压力差和温度差,使材料出现脱屑剥落或裂纹,强度也逐渐降低。如陶瓷材料吸水饱和受冻后,最易出现脱落、掉皮等现象。材料的抗冻性用抗冻等级Fn表示,0如F15表示能经受15次冻融循环而不破坏。水泥石孔径与冰点的关系见表1-5。
表1-5 水泥石孔径与冰点的关系
多孔材料孔径越小,其孔隙内壁的表面张力越大,吸附性越强,孔隙中蒸汽压越低,则冰水达到平衡的冰点就越低。所以材料闭口孔隙率和开口孔率越大(特别是开口孔隙率)则材料的抗冻性越差。材料孔隙中的充水程度越高,则材料的抗冻性越差。对于受冻材料,吸水饱和状态是最不利的状态。为了提高材料的抗冻性,可在材料内部引入一定量的封闭型微孔。由于气泡的减压作用,从而缓解冻胀应力对材料的破坏作用。我国三北地区混凝土冬期施工应考虑材料的抗冻性。
3.材料与热有关的性质
(1)导热性 热量由材料一侧传导至另一侧的性质称为导热性。材料的导热性用导热系数(λ)来表示。在稳定的单向热流传热条件下,均质材料传导的热量与传热面积、时间、两侧温差成正比,而与厚度成反比。即:
移项得到导热系数公式:
式中 λ——导热系数[W/(m·k)];
Q——总传导的热量(J);
A——传热面积(m2);
Z——传热时间(h);
t1-t2——材料两侧的温差(K);
a——材料的厚度(m)。
λ的物理意义:单位厚度的均质材料,两侧表面温差为单位温差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以导热方式传递的热量。几种材料的导热系数见表1-6。
表1-6 几种材料的导热系数
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因素有:材料的组成、孔隙率、孔隙尺寸、孔隙特征、表观密度、含水率及热流方向等。一般认为,金属材料、无机材料、晶体材料的导热系数λ分别大于有机材料、非晶体材料。
不同结构的材料,它们的导热系数差别很大,如晶体材料高于玻璃体材料。对于多孔材料,不论其结构属于晶体或玻璃体,影响其导热系数的主要是孔隙特征,如孔隙率大,其导热系数小;多孔材料的导热系数不仅与孔隙率有关,而且还取决于孔径大小和特征,在孔隙率相同条件下,孔径越小,导热系数越小;其次闭口孔隙越多,导热系数也越小。细小孔隙、闭口孔隙比粗大孔隙、开口孔隙对降低导热系数更为有利,因为减少或降低了对流传热。材料含水,会使导热系数急剧增加。材料的表观密度越大,导热系数也越大。材料吸湿后,导热系数增大,并随含水率的增高而增大,这对多孔材料更为明显。对于各向异性材料。因热流方向与纤维方向不同,如木材的顺纹导热系数大于横纹方向的。材料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处于高温或负温条件下工作的材料应考虑温度的影响。通常认为导热系数<0.23W/(m·K)的材料是绝热材料。绝热材料在使用和储运中应防潮防冻。
(2)热容量 材料加热时吸收热量,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质,称为热容量。材料加热(或冷却)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材料质量、温度差成正比。按下式计算:
式中 Q——材料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
m——材料的质量(g);
C——材料的比热容(热容量系数)[J/(g·K)];
t2-t1——材料加热或冷却前后的温度差(K)。
由上式可得比热容为:
比热容表示质量为1g的材料温度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或降低1K时所放出的热量。不同材料的比热容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材料,当所处物态不同时,比热容也不同,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186J/(g·K),而结成冰后的比热容是2.093J/(g·K)。各种材料中水的比热容最大,材料含水率越大,比热容也越大。比热容与材料质量之积称为材料的热容量值。热容量值大的材料(如木材、木纤维材料等)能在热流变动或采暖不均衡时,缓和室内温度的波动。几种材料的比热容见表1-7。
表1-7 几种材料的比热容
(3)热胀系数 大多数材料的体积都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种体积的膨胀与材料质点(分子、原子)在受热后平均振幅的增大有直接关系。在非金属材料中橡胶、塑料的热膨胀性最大,尤其是热塑性树脂更为显著。材料热膨胀性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1)体胀系数:温度每升高1K时所引起的体积相对变化,称为体胀系数,即:
式中,t为温度。由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β多为常数,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平均值。
2)线胀系数:温度每升高1K时所引起的线度尺寸的相对变化,称为线胀系数。即:
式中,L为长度。在一般情况中,多采用线胀系数α,并简称为热胀系数。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则β≈3α,各向异性材料,则需用α1、α2、α3来表示其膨胀特性。材料热胀系数是决定其热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材料的线胀系数见表1-8。
表1-8 材料的线胀系数
热膨胀是材料很重要的一个性能。在产品的选材、加工、装配方面被广泛应用。例如,量具只有保持高度的尺寸稳定性才能准确,再比如金属材料在切削加工时要考虑由于切削热所引起的尺寸变化,以保证被加工制品的尺寸精度。
(4)熔点 材料由固体状态直接变为液体状态而没有经过软化过程的温度称为熔点。金属和一些塑料材料都有自己的熔点。常见金属的熔点见表1-9。
表1-9 常见金属的熔点
在材料的某些加工和使用中要对材料的熔点予以考虑,例如,金属材料的铸造、焊接等,必须加热到金属的熔点以上才能实现。熔断器只有采用低熔点合金才能够安全。
(5)软化点 非晶质材料(玻璃、耐火制品、橡胶、塑料和沥青等)在加热时是逐渐软化的,当温度达到某一点时,其物理力学性能发生急剧变化的现象称为热软化,发生这种热软化的温度称为软化点。材料的软化点通常用弯曲变形、硬度、针入度和粘度等变化来测定。这类材料加热时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性能。温度低于Tg(玻璃化转变温度)时,材料处于如同玻璃似的状态,表现为刚性、脆性和透明性。温度高于Tg时,材料进入高弹状态,表现为可塑性、粘性和弹性;当温度达到Tf(粘流温度)时,材料表现为粘度降低,变形急剧增大,此时的Tf点称为软化点。对非晶质材料而言,材料的使用温度应在软化点以下。
(6)耐燃性 材料抵抗火焰和高温的性能称为耐燃性。根据材料的耐燃能力可将其分为三类。
1)不燃材料:材料在火焰或高温的作用下,不发生炭化、冒烟,不燃烧和无显著的变形。如石材、陶瓷、玻璃、耐火制品、混凝土、矿物棉等均属于不燃材料。其中有一些材料在高温下不稳定,如石英晶体在573℃时,由低温型的β-石英转变为高温型的α-石英时,体积膨胀会造成含石英的制品开裂或严重的变形,因此,在使用这类材料时还应考虑材料在高温下的热稳定性。
2)难燃材料:材料在高温或火焰的作用下,不产生火焰而是冒烟或焦化。当移去火源时则自动熄灭(有自熄性)。如水泥刨花板、混凝土及聚氯乙烯塑料等均属难燃材料。
3)燃烧材料:材料在火焰或高温的作用下,即能起火或吐焰,即使移去火源,仍能继续燃烧或吐焰。如木材、竹材、多数有机物等。塑料因含碳量高,燃烧时伴有黑烟,且伴随降解,故发烟量比木材大得多。为使有机材料难燃烧,可采用各种防燃和阻燃措施,如塑料制品配方中加入大量石棉、矿物粉等填料,可以明显改善可燃性,添加某些卤化物和磷化物可以阻滞燃烧:也可在易燃材料表面涂刷防火涂料,以减缓火的蔓延速度,阻止燃烧。
(7)耐火性 又称耐熔性,是指材料抵抗高热或火的作用,保持其原有性质的能力。金属材料、玻璃等虽属于不燃性材料,但在高温或火的作用下在短时间内就会变形、熔融,因而不属于耐火材料。建筑材料或构件的耐火极限通常用时间来表示,即按规定方法,从材料受到火的作用时间起,直到材料失去支持能力、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的时间,以h或min计。如无保护层的钢柱,其耐火极限仅有0.25h。根据材料的耐火能力将其分为三类。
1)耐火材料:这类材料能长期经受1580℃的高温作用而不熔化、不变形,还能承受一定载荷作用,如各类耐火制品等。
2)难熔材料:这类材料能经受1350~1580℃的高温作用,如难熔粘土等。
3)易熔材料:这类材料不能经受1350℃高温作用。如易熔粘土、各类长石等。
(8)耐急冷急热性 材料抵抗急冷急热的交替作用,并能保持其原有性质的能力,称为材料的耐急冷急热性,又称材料的抗热震性或热稳定性。
许多无机非金属材料在急冷急热交替作用下,易产生巨大的温度应力而使材料开裂或炸裂破坏,如瓷砖、釉面砖等。
4.材料与声学有关的性质
(1)吸声性 指材料在空气中能够吸声的能力。当声波传播到材料的表面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另一部分穿透材料,其余部分则传递给材料。对于含有大量开口孔隙的多孔材料,传递给材料的声能在材料的孔隙中引起空气分子与孔壁的摩擦和粘滞阻力,使相当一部分的声能转化为热能而被吸收或消耗掉;对于含有大量封闭孔隙的柔性多孔材料(如聚氯乙烯泡沫塑料制品)传递给材料的声能在空气振动的作用下孔壁也产生振动,使声能在振动时因克服内部摩擦而被消耗掉。材料吸声性能的优劣以吸声系数来衡量,吸声系数是指材料吸收的能量与声波原先传递给材料的全部能量的百分比,吸声系数与声音的频率及声音的入射方向有关,因此吸声系数指的是一定频率的声音从各个方向入射的吸收平均值,一般采用的声波频率为125Hz、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一般对上述六个频率的平均吸声系数大于0.2的材料称为吸声材料。对于多孔吸声材料,其吸声效果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材料的体积密度。对同一种多孔材料,其体积密度增大,低频吸声效果提高,而高频吸声效果降低。②材料的厚度。厚度增加,低频吸声效果提高,而对高频影响不大。③材料的孔隙特征。孔隙越多越细小、吸声效果越好,若孔隙太大,则效果就差。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吸声材料与绝热材料材质相同,且都属多孔结构,但两者对孔隙特征的要求不同。绝热材料要求孔隙封闭,不相连通,这种孔隙越多,其绝热性能越好。而吸声材料则要求气孔开放,互相连通,这种气孔越多,吸声性能越好。
(2)隔声性 声波在建筑结构中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和固体来实现,因而隔声分为隔空气声和隔固体声。
1)隔空气声:透射声功率与入射声功率的比值称为声透射系数τ,该值越大则材料的隔声性能越差。材料或构件的隔声能力用隔声量来表示,与声透射系数τ相反,隔声量R越大,材料或构件的隔声性能越好。对于均质材料,隔声量符合“质量定律”,即材料单位面积的质量越大或材料的体积密度越大,隔声效果越好,轻质材料的质量较小,隔声性较密实材料差。
2)隔固体声:固体声是由于振源撞击固体材料,引起固体材料受迫振动而发声,并向四周辐射声能。固体声在传播过程中,声能的衰减极少。弹性材料如木板、地毯、壁布、橡胶片等具有较高的隔固体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