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一般会保留滨水区的制高点和有明显特征的地形地物。总之,对天然地形一般是就势利用。当然因地制宜是基于多个专业综合考虑后的选择。例如,对突出地面的天然土包,从景观的角度有几种利用和改造方式:一是维持现状不动,进行保护。二是进一步加高土包,强化其高度,形成更有气势的局部制高点,作为俯视滨河景观的视点。三是部分削除顶部,形成缓坡景观;或者削除土包局部,形成台阶、凹槽等形态,再利用树木营造各种空间。四是将土包全部夷平,塑造成广场、草地等平地景观。一般情况下,前三种方式就势利用了天然地形,第四种方式工程量最大,不宜轻易选择。但在缺乏筑堤土料的情况下,利用土包作为料场顺势夷平的方案就具有合理性了。因此,对天然地表的重大改变,一定要是多专业综合考虑的结果。
滨水景观要保护有价值的自然风景和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点和遗迹,要注意与城市天际轮廓线的衔接,要规划好近水空间,利用天然水体和水位,并设置合适的景观水位。
河道内不同来水时的自然水面和水位都是景观的元素,自然水位显然也属于景观水位,但不属于本节讨论的景观水位。本节讨论的景观水位指在非汛期通过水工建筑物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水体景观的河道水位,包括景观常水位、景观高水位和景观低水位。景观常水位是指累计出现时间最长的景观水位。景观高水位则是景观水位波动的上限水位,景观低水位则是波动的下限水位,二者之间为景观水位变幅。
景观水位常常由园林景观、水工、规划、地质等专业人员共同商定。园林景观设计师从视点、视线、视景、河道生态、植物需水等角度提出意见;水工设计师从防洪安全、水工建筑物可行性、运行调度等方面进行把控;规划设计师则关注生态水量、景观水量、运行补水过程,提出水资源条件能够支撑多大规模的景观水体;地质设计师则从建筑物地质条件、浸没影响等角度提出建议。
景观水位有几个常见的位置,例如,地面以下1.0~2.5m,低于滩地高程0.3~1.0m,高于滩地0.2~0.5m,可以根据河道比降、河道宽窄和断面型式等因素,结合景观效果分析后确定。景观水位变幅建议控制在1.0m之内。如果当地水资源丰富,景观水体补充容易,水位变幅可以取小些,例如0.3m。如果水资源紧缺,补水难度大,可以控制较大的水位变幅。水位变幅不宜过大,否则边坡裸露过多,景观视角加大,设计的视景会变差。(www.xing528.com)
确定景观水位时,要考虑是否会对城市周边场地、建筑物产生浸没影响。浸没可能使地面经常处于潮湿状态;可能导致房屋持力层因浸水饱和而产生沉降变形或不均匀变形;也可能在北方冬天时产生冻胀作用;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房屋沉陷或者开裂。多大埋深的地下水会产生浸没,会因为土壤类型不同而不同。准确的地下水浸没临界值可以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当没有地质试验资料时,可以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附录条文说明,近似确定地下水浸没临界值:砂土为1.4~1.8m,砂壤土为1.8~2.2m,黏壤土为1.5~2.0m,黏土为1.2~2.1m。
形成景观的水工建筑物常为景观水闸、橡胶坝和实用堰等型式。它们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效果。在水资源条件、河道形态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多用单级低堰、连续多级低堰,这样形成的水流更贴近于自然,也不需要人员值守调度,运行管理成本低廉。
河流的景观水位控制意味着会产生服务于水体景观目标的建筑物调度运行方式。这样,河流就有对应于多种水位的调度运行方式,相应的滨水活动的类型、人群、时间、空间范围都会受到影响。这些河流水位包括对应防洪的设防水位、警戒水位、确保水位、多年平均水位、历史最高水位、历史最低水位;对应航运的最低通航水位、最高通航水位;对应生活、工业引水的最高引水位、最低引水位;对应园林景观的景观常水位、景观高水位和景观低水位;对应河流生态系统或者敏感保护对象的最低水位、最高水位。这些水位引起的调度问题需要不同专业进行协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