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平衡防洪与景观影响?

如何平衡防洪与景观影响?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1.2-1堤线的变化2.堤防与微地形的衔接防洪堤断面是规则的,十分方便施工。图11.2-2超级堤防示意图防洪堤防和微地形的结合,形成了两岸回填土方的分区填筑。图11.2-3堤防与微地形分区示意图3.主槽浅水区衔接当河流横断面是复式断面时,常常将景观常水位限制在平滩高程。图11.2-6边坡微地形的宽度主槽浅水区的开挖是服务于生态或者景观需求的。

如何平衡防洪与景观影响?

园林景观和防洪排涝在堤线布置、微地形塑造、主槽浅水区、主槽纵坡等方面的衔接较多,而且需要注意施工的开挖与回填。

1.堤线布置的衔接

景观在平面构图时希望堤线是蜿蜒曲折的,防洪则要求在大洪水时堤线平顺,减少涡流、回旋流、横向流对堤坡和岸坡安全的不利影响。堤线不适合向临水侧移动,否则会压缩河道行洪断面。城市堤防不适合太高,否则会加大防洪压力和防洪风险,影响河道生态,景观效果也会差,因此要布置合适的堤线和堤距。如果河道能够维持天然的蜿蜒形态,景观没有必要为弯曲而加大堤线的蜿蜒度。当有空间时,堤线可以向背水侧偏移和弯曲,但堤线的弯曲要适度,不能如绕线般弯曲成口袋等形态,不能形成折角(图11.2-1)。

图11.2-1 堤线的变化

2.堤防与微地形的衔接

防洪堤断面是规则的,十分方便施工。但防洪堤断面缺乏变化,给人以单调之感。园林景观则希望两岸地形是起伏变化的,能够形成多样化的小环境,结合植物配置能围合成不同类型的空间,利用地形的高低、坡度的变化与对比,形成不同的视点和变化的视景。河道疏挖会形成弃土。这部分土料如果能就近消化,既可以塑造河岸微地形,也可以节省投资

当防洪堤线向背水侧移动时,可以在堤防的两侧回填开挖土料;当防洪堤线维持不动时,可以在堤防的背水侧回填开挖土料;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营造微地形。如果弃土较多,可以填筑超级堤防(图11.2-2),局部还可以堆填更高的土丘。

图11.2-2 超级堤防示意图

防洪堤防和微地形的结合,形成了两岸回填土方的分区填筑(图11.2-3)。不同部位的土质和填筑密实度是不同的。堤身部分按防洪堤防的要求选择土料和进行填筑,例如,黏性土堤防的压实度根据不同的堤防级别分别取0.91~0.95。景观微地形填土又分成上部、下部两层,表层约0.4~1.0m厚度范围内回填土质要满足种植土的要求,密度取1.0~1.35g/cm3,压实度约为0.65~0.85;下部区域可以填筑任意开挖料,对压实度没有明确要求,但为了防止过大沉降,以及为了尽量消化土方,保持边坡的稳定安全,可以按压实度为0.80~0.90的要求填筑。

图11.2-3 堤防与微地形分区示意图

3.主槽浅水区衔接(www.xing528.com)

当河流横断面是复式断面时,常常将景观常水位限制在平滩高程。这样滩地空间可以复合利用,成为某些类型活动的场所。

为了修复滩地生态,增加水生植物,可以在滩唇部位开挖浅水区,种植水生植物(图11.2-4)。浅水区的水深一般控制0.5m之内,宽度控制在不小于2m,既满足水生植物生长的要求,也符合滨水活动安全的规定。

图11.2-4 主槽浅水区的开挖

4.主槽纵坡的衔接

为了形成景观水面,常在主槽内修建闸坝。有时河道纵坡较陡,在壅水的末端水深较浅,会不满足水上游船水深要求,这就需要开挖。有时为了防止主槽长草,也适当加深局部河段主槽(图11.2-5)。但是对于泥沙含量大的河流,这种局部的挖深可能会很快被淤平。

图11.2-5 主槽河底局部开挖

5.施工开挖与填筑衔接

堤防与微地形的填筑需要注意衔接。对于新建堤防,堤身和微地形土方可以分区摊铺,分区控制压实度,平行填筑抬高。尽量避免先完成堤防填筑,再在边坡上堆放微地形,造成施工的麻烦。对于原有堤防改建,培厚堤身或者在边坡上堆放土料形成微地形时,要注意边坡帮宽的尺寸,尽量方便机械施工(图11.2-6)。

图11.2-6 边坡微地形的宽度

主槽浅水区的开挖是服务于生态或者景观需求的。浅水区的开挖适宜一次疏挖施工,应避免二次开挖成型。所谓二次疏挖,是指先施工传统水利防洪断面,然后机械二次进场,施工景观断面和景观微地形。当业主分别对防洪工程与生态景观工程进行招标时,一般会形成土方的二次开挖和回填。

传统的水利施工队伍并不擅长微地形的塑造,做出的微地形往往偏于工程化的规则,缺乏流畅自然的过渡。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在施工招标中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出特别的说明,要求任何中标的施工企业必须配置具备相关经验的施工人员,保障地表形态能够达到相关的要求;第二种方案是增加一道工序,由负责园林景观的施工队伍对前期大致成形的地表进行细致的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