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道路的布置,目的是引导游人的运动路径、方式,调动人们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在内的各种感觉,提供不停变换的景象,给人以动态的、愉悦的体验。步行道路的布置,要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他设施结合,整体连续、流畅,转折、衔接通顺,考虑游人心理因素,符合游人行为规律,创造展示景观的空间或者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并且能够提供丰富的视点,增加视觉趣味和视觉享受。
人的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运动行为。人的行为可以被诱导。前方显著的标识物,两侧的树列,灌木屏障,可以引导行人的方向。舒适、轻松、静谧的空间和休息座凳,可以驱使人停留。人们还习惯于走“近路”,挑战陡坡,眺望辽阔的水面,欣赏旭日东出。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喜欢周边的场景不断变化,而且对变化的因素十分敏感,例如光线强弱的变化、视线阻隔与伸展的变化、空间狭窄与空阔的变化,以及色彩的变化、味道的变化,等等。人如果与景物发生密切的联系,会增加对环境的好感。例如,去触摸河中流动的水,采摘树上的果实,观察秋季早晨叶尖上晶莹的露珠。通过这些互动或者体验,人们体会到环境的可亲近,或者引起美好记忆的共鸣。这些都可以用于景观设计和运动路径的引导。
城市河流滨水区的地形是变化的,河滩低,两岸高,堤防更高。变化的地形会形成富于变化的运动形式,例如水平运动、向下运动、向上运动,甚至向下跳跃,向上攀爬。这些运动路径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视点,形成复杂多变的环境体验。
步行道路可以根据宽度分成不同的级别,如主路、支路(次级路)、小路(三级路)等(表10.7-1)。根据路面排水、行人舒适方面的要求,各类道路适用于不同的纵坡。主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做防滑处理;纵坡超过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2级,坡度大于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栏设施。
表10.7-1 园路宽度表[68] 单位:m
步行主路可以结合堤顶路布置,也可以布置在护堤地范围。堤顶路为城市河流管理道路,主要用于堤防、闸坝等水工设施的日常管理和防汛抢险。《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规定堤顶路宽度根据防汛、管理、施工等要求确定,1级堤防不宜小于8m,2级堤防不宜小于6m,3级、4级、5级堤防不宜小于3m。堤防等级越低,意味着河道规模越小,滨水空间越小。顶堤路只在有限的时段内通行机动车辆,日常可以作为步行游路没有任何问题。顶堤路的宽度,可以满足主游路的要求,因为堤顶路越窄,意味着滨水区总宽度越小,主游路的宽度也需要相应减小。在不削弱堤防高程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对堤顶路进行改造,赋予其平面的和立面的变化(图10.7-1)。此时,可以利用护堤地和城市规划绿地,使堤线向背水侧移动,同时增加河道滩地宽度,用于布置仿自然的浅水湿地、滩洲,修复河道生态,形成优美的滨水自然景观。堤线原则上禁止向临水侧移动:压缩堤线间距以增加建设用地或者游乐场地的想法看似合理,但会带来致命的防洪风险,对滨河景观总体上也是弊大于利。也可以堤线不动,结合微地形土方填筑,只移动路面,形成变化的主游路。主游路两侧一般种植行道树。整齐高大的行道树会形成统一的、有气势的、偏于肃穆的空间。对于长距离的主游路,则要对行道树进行适当变化,以避免形成单调乏味的印象。变化的方式有分段调整行道树种类,点缀不同高度的乔木或者灌木,突然扩宽道路打破一致性等。(www.xing528.com)
支路和小路可以布置在护堤地范围,也可以布置在滩地上。支路和小路在护堤地范围内的布置条件比较宽松。根据总体分区定位要求,只要不影响河道生态系统需求,可以按景观需要尽情发挥。
图10.7-1 城市河流滨水游路布置示意图
①—主槽;②—浅滩;③—滩地;④—滩地游路;⑤—临水小广场;⑥—景观化的堤线与堤顶游路;⑦—座凳;⑧—堤后游路;⑨—运动场;⑩—亭子;○1—未景观化时防洪堤线位置
滩地只能在非行洪时段使用,而且应当在优先保护生态的条件下低强度利用。滩地不适合布置主游路,可布置次级支路或三级小路,游路尽量为曲线。滩地宽度大于15m时可布置宽2.0~3.0m游路,滩地宽度5~15m时可以布置宽约0.9~2.0m游路,滩地宽度小于5m时不建议布置连续的顺河游路,可仅在垂水向布置下河步道。游路顶高程宜基本同滩面,随滩面自然起伏。游路旁可间隔布置休息座凳,但座凳数量要少,以引导游人到堤顶或者护堤地等安全地带休息。滩地与堤防之间的下河步道要适当加密,建议间距50~100m,以便在汛期能够快速疏散游人,同时要配置安全提醒标识和疏散指示标志。
步行道路路面的面层材料应与景观分区风格相协调。面层可以采用不同的颜色与纹饰进行运动类型的区分和引导。例如,沥青面层可以做成彩色的,地砖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和铺装方法,形成不同的纹路组合。
步行道路是否采用透水面层和透水基层要视位置和功能而定。步行道路为堤顶路时,位于拦挡洪水的堤防顶上,在不提高堤顶高程的前提下,不适合采用透水路面和透水基层。如果步行道路位于护堤地范围,建议采用透水结构,增加雨水的下渗能力。如果步行道路位于滩地,建议采用防冲能力强的不透水路面结构,这样也可以避免透水路面因地下水毛细作用沁色和变得湿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