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点与视景再现:探索视角与体验视觉的奇妙之旅

视点与视景再现:探索视角与体验视觉的奇妙之旅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一个给定的视点见到的景致为视景。视点与景物间的距离为视距,视力所及的范围为视域。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25~30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距为30~50m,能识别景物类型的视距为150~270m,能辨认景物轮廓的视距为500m,能明确发现物体的视距为1200~2000m。俯视时,视点位置较高,景物展开在视点下方,可一览全景。空间的功能会影响视景。

视点与视景再现:探索视角与体验视觉的奇妙之旅

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为视点。从一个给定的视点见到的景致为视景。对一个观赏对象,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形成不同角度的视景。顺着滨河道路前进,观察前方某个景物,先是观察到轮廓,后来是慢慢变得清晰的细部,视景在变化。因此,视景有静态的,有动态的。

静态视景如同一幅框起的画面。在静态构图中,主景、配景、前景、背景、空间组织和构图平衡轻重固定不变。在车上和游船中,观察到的是动态视景,而且因车速和船速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景观感受。速度快时,沿途风光扑面而来,人们无法选择,一般多注意适当距离的景物,注意的内容是景物的体量、轮廓和天际线。如果运动速度慢如散步,景物相对向后移动的速度慢,人可随意观察多种角度、不同远近的景物,视线焦点可以调整到前方或者两侧,视野可以散开也可以汇聚,视线的选择十分自由,观察可以更加仔细。

观察景物,受人眼生理机能所限,有最宜视距和最佳视域。视点与景物间的距离为视距,视力所及的范围为视域。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25~30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距为30~50m,能识别景物类型的视距为150~270m,能辨认景物轮廓的视距为500m,能明确发现物体的视距为1200~2000m。显然,超过500m后,目标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景物观察效果会变差;但对于2000m的水面,只需观察天际线,则有浩渺之感。人的正常静观视场,垂直方向为130°,水平方向为160°。按照人眼鉴别率,最佳的垂直视角小于30°,水平视角小于45°,即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域为景物高度的2倍或宽度的1.2倍。建筑师则认为,景物最佳视点有三个位置,景物高的1倍距离处(垂直视角45°)、景物高的2倍距离处(垂直视角27°)、景物高的3倍距离处(垂直视角18°)。

观赏视线有平视、俯视和仰视。平视时,视线与地平线平,引申向前方,人头不必上仰下俯,可以舒展平望,人不易疲劳,有平静、深远、安宁,广阔、坦荡之感。平视景观的布置,宜选在高地、亭廊水榭,环境安静,视线不受阻挡、可以自由延伸到较远处。江河之滨,高岸台地,适合平视观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派辽阔深远风光。如果想拓展视野,“一览众山小”,可以提高视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www.xing528.com)

仰视时,视线上仰,故景物的高度方面的感染力较强,易形成雄伟严肃的气氛。一般认为,视景仰角分别大于45°、60°、80°、90°时,可以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威严感。在园林设计中,有时为了强调主景的崇高伟大,常把视距安排在主景高度一倍以内,不让有后退的余地,运用错觉感到景象高大。对高山、高楼、高处的亭子,可布置仰望视景。

俯视时,视点位置较高,景物展开在视点下方,可一览全景。一般俯视角分别小于10°、30°、45°时,可以产生凌空感、深渊感、深远感。俯视时居高临下,景物会越低显得越小。俯视,会有开阔胸襟、惊险惊叹的效果。

显然,视景与人有关,与空间有关。空间的功能会影响视景。例如,河流之上不停有货轮通过,时不时鸣叫,码头机械林立,不停卸货。这种活动场景,很难形成静谧的视景氛围。构造美好的视景,要做到景色与空间功能的协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