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精神形态的水文化现象

探究精神形态的水文化现象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鲧的儿子禹接着治洪水。禹沐甚雨,栉疾风,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历时十三载治水成功。河流会影响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河流的分割,会影响不同地域族群的性格。所以,中国的河流文化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例如,北方文化中的黄河文化,在渭河流域呈现三秦文化特色,在洛汴一带为中原文化特色,在山东区域则为齐鲁文化特色。

探究精神形态的水文化现象

水是人们的精神源泉。水是有灵气的,能够启迪和升华人们的精神。古人常以水喻人,表达天地至理和为人的道德规范。中国民族治水的历史悠久,关于水的文献汗牛充栋,有故事、传说、诗歌、文章、画作,音乐等。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采摘些许浪花,以表其浩瀚巍然。

诗以言志。河流山水诞生了不少著名的诗篇,记录世事风俗,赞美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情怀。《诗经.国风》借河水表达古人对男女之爱的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则表达对爱人的思念:“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诗人常赞叹了河川之美。刘禹锡用《浪淘沙》描写黄河河源高悬于云天外的气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箕自天涯。如今直上黄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李白杜甫则描绘出了黄河与长江的壮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孔子站在川上,感叹时光如水,自在流失,人要珍惜、奋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深沉广阔,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温柔缠绵而又浩荡前行,可表达忧思。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亡国之君李煜感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举杯长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古人常用水来譬喻道和德。《道德经》记载,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境界最接近于道。《说苑·杂言》记载,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孔子认为水有德,可以观照自身。朋友之交,则应当做到“君子之交淡若水”。

古人常用水比喻人生哲理。古人认识到,人不能停止学习,知识来自于日积月累。因此,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用水提倡包容的精神。《管子》写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林则徐写有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古人认识到事物总是在进步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古人常用水表达辩证思想。一些成语表达了古人辩证看待问题的智慧,例如水滴石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等。老子则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之,而莫之能行也。”(www.xing528.com)

古人也常借用江河湖水抒发爱国卫国之志向。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写下了《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秦荆轲在《易水歌》中唱出了舍身为国一往无前的情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宋代陆游僵卧孤村,尚思为国戍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大禹治水的事迹光耀古今,至今仍在启迪我们。上古大洪水时,舜帝命鲧治洪水,鲧则水来土挡,逾九年而失败。鲧的儿子禹接着治洪水。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决定用疏导之法。禹沐甚雨,栉疾风,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历时十三载治水成功。禹治水能够利用工具、实地查勘,因势利导,而且全身心投入,舍弃新婚妻子,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高尚的求实精神和奉献品德,值得我们赞美,需要我们弘扬光大。而堵与疏的辩证关系,现在还在指导我们如何对待江河、教育孩子、治理国家。

河流会影响民族的气质和精神。与西方的海洋文明相对应,中华文明是大河文明。先人们散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被东方大海、北方戈壁沙漠、西方青藏高原、南方热带丛林环绕,形成地理上巨大的封闭的“闷锅效应”(刘冠美)。不同族群的文化在其中融合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中华大一统的思想和伟大的文化包容精神。黄河、长江同发源于青藏高原,共同自西向东流动,共同注入大海,也有利于促进这种统一性和包容性。当然“河流与彼河流之间,往往各为风气”(梁启超)。河流的分割,会影响不同地域族群的性格。所以,中国的河流文化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例如,北方文化中的黄河文化,在渭河流域呈现三秦文化特色,在洛汴一带为中原文化特色,在山东区域则为齐鲁文化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