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水系自然形态的措施与重要性

保护水系自然形态的措施与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5-01-0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水系的自然形态是历史演变形成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应得到尊重和保护。明渠形态有利于河流超泄洪水;有利于河道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完成有机物质的初级生产,维持复杂的食物网结构,构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较高稳定性的生态系统结构,维持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形成人见人爱的滨水友好环境。生态保护区重在保育河流生态系统,使其自在演化,减少人为干扰河流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结构。

水系的自然形态是历史演变形成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中,存在为了增加可利用建设土地或者便利地块规整化开发,而将河道裁弯取直、明渠改为暗渠、侵占河湖面积等诸多活生生的反面实例。这些做法,不但严重破坏了河湖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组成,而且削弱了了城市河道的行洪能力、滞蓄能力,对城市排涝极其不利。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河流由乡村河道变成城市河道,适宜在规划阶段就统筹对其原有形态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

城市河湖治理应尊重水系的自然形态,建议重视以下事项:

(1)尽量保护和修复干流、支流组成的水系结构。一些城市的支流尤其是大量小规模支流被填埋、侵占,使水系“缺胳膊短腿”,不但河流生态功能严重受损,而且也增加了城市雨水管网数量、规模和工程投资。对于这些已经被侵占的河道,有条件时建议尽可能恢复原有流路。

(2)尽量维持河流的明渠形态。明渠形态有利于河流超泄洪水;有利于河道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完成有机物质的初级生产,维持复杂的食物网结构,构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较高稳定性的生态系统结构,维持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形成人见人爱的滨水友好环境。一些已经被改成暗渠的城市河流,建议尽量创造条件予以恢复,就像韩国首尔的清溪川一样。

(3)尽量保护和修复河道的宽度和曲度。河槽的自然结构是来水来沙和河床岸坡长时期作用的结果,体现了来水来沙和河床岸坡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营造了各式各样的河流小生境,孕育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河流生态系统的这种生物多样性,是与流速、水温、河床底质、岸坡孔隙结构、水质、阳光等条件长期互相适应的。就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而言,自然选择的环境要远远优于人造的环境,所以建议尽量保护河道原有的地貌形态。修复时,也要尽量向自然学习,仿自然结构,即使我们的手段远不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www.xing528.com)

(4)新规划城区内的河道,应加强现场调查研究,维持河湖自然形态和位置,不应为了便利城市开发建设而裁弯取直河道,也不要为了增加建设用地过度侵占河湖泊洪泛区,尤其是岸边生态带。

(5)与水系相连的小湖泊、坑塘和洼地,宜尽量予以保留,顺势利用,例如改造成城市湿地公园、植物园、街头小公园,既能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缓解游憩场所紧缺的压力,也能使之成为水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它们滞蓄雨洪水的作用。

(6)为加强城市河湖的保护,宜进行规划设计分区。可以根据河道生态状况评估,结合滨河空间的开发利用方式,将河段划分成生态保护区、游憩区和过渡区。生态保护区重在保育河流生态系统,使其自在演化,减少人为干扰河流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结构。游憩区定性为公共空间,作为市民的运动、休闲的户外活动区域。游憩区的布置不应消减自然形成的河流行洪能力和湖泊蓄洪容积,不应影响河湖的防汛调度;不宜采用阻断滩地、岸坡地下水联系的材料和结构;宜保护生态廊道的宽度和连续性,并满足游人的安全防护、疏散、预警等方面的要求。过渡区则作为生态保护区和游憩区之间的过渡区域。对于有宽阔滩地的河道和较大面积的湖泊,也有必要进行分区:河湖的中心部位可划分成生态保护区,部分陆上岸线和近岸水域作为游憩区,二者之间设置过渡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