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功能分区优化方案

生态功能分区优化方案

更新时间:2025-01-0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应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宏观管理的需要出发,进行大尺度范围划分。表2.8-8全国陆域生态功能区类型统计表注 本区划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面积合计为3.71万km2。表2.8-10全国水生态功能区划一览表续表续表续表水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如下:区域相关性原则。

生态区指具有相似生态系统或期待发挥相似生态功能的陆地及水域(Crowley,1967)。生态功能区可以理解为,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为满足人们研究、保护、修复、管理需要而划分的不同生态空间单元。

2.8.4.1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2008年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15年进行了修编。《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15年修编)》包括3大类、9个类型(图2.8-3)。区划范围为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陆域,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新修编的区划进一步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对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2.8-3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类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如下:

(1)明确全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格局、生态问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生态保护目标,划定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2)全面贯彻“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思想,改变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

(3)以生态功能区为基础,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基本原则如下:

(1)主导功能原则。区域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2)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3)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划是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区划,是国民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区划、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在制定生态功能区划时,与已经形成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现状进行衔接。

(4)分级区划原则。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应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宏观管理的需要出发,进行大尺度范围划分。省级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管理的需要,制定地方生态功能区划。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技术路径如下:

(1)调查生态系统及其空间分布。我国自北向南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气候带。我国地貌类型十分复杂,由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第一阶梯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00m以上;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海拔在1000.00~2000.00m;第三阶梯为我国东部地区,海拔在500.00m以下。受气候和地势特征影响,发育了森林、灌丛、草地、湿地、荒漠、农田、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

(2)评价生态敏感性与其空间分布。生态敏感性是指一定区域发生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程度,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内容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冻融侵蚀敏感性4个方面,各地域单元按敏感程度划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敏感4个等级。

(3)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评价其重要性。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与人居保障3大类。然后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划分9个生态功能类型。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5个类型;产品提供功能包括农产品和林产品提供2个类型;人居保障功能包括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2个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按其对全国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分为极重要、较重要、中等重要、一般重要4个等级。

(4)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全国生态功能区按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归类,分析各类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方向,形成全国陆域生态功能区,包括3大类、9个类型和242个生态功能区,其中确定6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覆盖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9.4%(表2.8-8)。各个生态功能区的主要问题和保护方向见表2.8-9。

表2.8-8 全国陆域生态功能区类型统计表

(www.xing528.com)

注 本区划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面积合计为3.71万km2

表2.8-9 生态功能区主要问题与保护方向

续表

2.8.4.2 水生态功能区

朱党生等[32]对全国水生态分区进行了研究和划分。全国共划分7个水生态一级区,34个水生态二级区(表2.8-10)。

表2.8-10 全国水生态功能区划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水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如下:

(1)区域相关性原则。既突出不同分区在自然地理、水资源、水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差异特点,又考虑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协调原则。与全国水资源分区、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成果相互衔接。

(3)主导功能原则。区域水生态功能的确定,以水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地域,以水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水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4)分级区划原则。采用两级区划方法。

结合各个分区的自然地理、水资源条件和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将水生态功能类型概括为水源涵养、河湖生境形态修复、物种多样性保护、地表水利用、拦沙保土、水域景观维护、地下水保护7种类型。水源涵养功能区主要指重要江河水源头区及其境内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海拔较高山区冰川雪峰等众多江河的重要水源。河湖生境形态修复是指河湖形态维持、江河连通性保障、湿地面积维持和河口生态保护、生态需水的水质与水量保障。物种多样性保护主要指河湖水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护,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地表水利用主要指河道外城市群及重点灌区的生活、生态和生态用水的供水水质和水量保障。拦沙保土功能区是指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和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盐碱化和防风固沙地区。水域景观维护功能区是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涉水景观生态系统,除此之外还包括部分人工水域的景观功能。地下水保护功能区是指引起环境灾害的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污染和海水入侵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