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皮的组分很复杂,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他还有水分、脂类、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等。表1-1中列出了生皮各组分的含量范围。这些组分的含量随动物的种类、性别、年龄和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变动。
表1-1 生皮的组分(新鲜) 单位:%
一、生皮的蛋白质组分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凡是有生命的物质都在不同程度上含有蛋白质,它和水分、类脂物、矿物质等非蛋白质共同组成一切生物细胞的原生质。在自然界中,蛋白质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动物体上的皮、毛、角、蹄、肉、乳、蛋、血,都是由蛋白质形成的。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由几千到几百万,结构复杂,种类很多,每种蛋白质都有它的特定功能。生物界蛋白质有100亿种结构,人体有10万种。皮革、羊毛、蚕丝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以它们为原料可以生产皮革制品、丝绸、毛呢、照相用软片、电影胶卷、胶粘剂、医药用材料、化妆品和食品的辅料。
生皮的蛋白质有很多种。表皮和毛主要由角蛋白组成;真皮的纤维绝大部分是由胶原蛋白构成的胶原纤维,另外还有弹性蛋白、网硬蛋白等;纤维间质中则含有白蛋白、球蛋白、黏蛋白和类黏蛋白等。制革生产中,理论上只留下真皮层中的胶原蛋白,其中的纤维间质和角蛋白等都应通过化学和机械方法除去。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蛋白质是复杂的含氮高分子化合物。它的组成元素及各种元素所占的百分比大致为:碳(C)50%~55%,氢(H)6.5%~7.3%,氧(O)19%~24%,氮(N)15%~19%,硫(S)0.23%~2.4%,磷(P)仅存在于某些蛋白质中。
蛋白质主要含C、H、O、N、S五种元素,某些蛋白质中还含有P、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如铁、铜、锌、镉等)。这些元素的含量随着材料的来源不同而不同。成革的化学分析有一项指标是皮质,就是检测皮革的蛋白质含量。
(二)蛋白质的分类
蛋白质的种类很多,结构复杂,大多数结构均没有研究清楚,因此不可能按它们的结构加以分类,当前普遍接受的分类法是按照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是它们的溶解度)将蛋白质分成简单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两大类。
1.简单蛋白质
简单蛋白质是指蛋白质水解后只产生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这类蛋白质又可按其在水或盐溶液中的溶解度分成若干类。
①白蛋白: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如卵清、血清、乳清等的蛋白质。
②球蛋白: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中,是一大类重要的蛋白质。
③硬蛋白:是一大类重要的蛋白质,分布于动物的胚层和中胚层组织中。
2.结合蛋白质
结合蛋白质系指一简单蛋白质分子与非蛋白质分子(辅基)结合。属于这一类的蛋白质有:
①磷蛋白:这类蛋白质很少见,其代表物为酪蛋白与卵磷蛋白,存在于奶类、蛋白类以及某些组织(如肝脏)中。它们含有1%的磷元素。胃蛋白酶也是一种磷蛋白。
②色蛋白:它们的辅基是很复杂的有色物质,因此而得名。属于这类的蛋白质有血红蛋白、血蓝蛋白、肌红蛋白和色素细胞等。
③黏蛋白:这类蛋白质是由糖和简单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的结合蛋白质。它们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性质与结构差别很大。
④核蛋白:这是一类很重要的蛋白质。是组成细胞核和原生质的主要物质,是细胞不可缺少的部分。
⑤脂蛋白:蛋白质与脂肪以次级键结合而成脂蛋白。
⑥金属蛋白:是蛋白质直接与金属结合而成。如胰岛素分子上结合了两个锌原子,铁蛋白含23%的铁元素。
(三)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借助于酸、碱或酶的作用,可使复杂的蛋白质逐渐发生水解,其水解最终产物——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是α—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是在α—碳原子上分别结合着一个氨基、一个羧基、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R基团。其化学式如下:
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化合物叫作氨基酸;氨基和羧基在一个碳上的氨基酸叫作α—氨基酸。
氨基酸几乎都是无色晶体,熔点高(200~300℃),加热至熔点则分解成胺,放出CO2气体。大多数氨基酸溶于水而难溶于无水乙醇、醚等有机溶剂。α—氨基酸一般具有甜味。
氨基酸是两性离子化合物,能形成两性游离状态,它不仅与酸或碱作用生成盐,而且同一个分子内的氨基与羧基之间也能形成“内盐”。
常见的氨基酸有20余种,彼此之间的区别仅在于侧链R基团不一样。根据R基团的不同,氨基酸分为三大类:
①中性氨基酸:氨基的数量与羧基的数量相等。
②碱性氨基酸:氨基的数量大于羧基的数量。
③酸性氨基酸:氨基的数量小于羧基的数量。
这20余种氨基酸构成了各种各样的蛋白质。但并不是每种蛋白质都包含这20余种氨基酸,而是有的含得多些,有的含得少些,有的缺这几种,有的缺那几种。同样的氨基酸,如果它们的排列次序不同,则构成的蛋白质及其性质也不一样。总之,蛋白质之所以表现为各种各样形式,其主要原因在于:
①它所含的氨基酸的种类及数量不同。
②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不同。
③空间结构不同。
(四)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是具有高级结构的高分子,一般都有四级结构。
蛋白质由许多种氨基酸组成,氨基酸之间彼此以肽键(—CO—NH—)形式连接,即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肽键的继续形成,得到多肽键。
许多氨基酸以肽键形成多肽长链,这就是蛋白质的简单结构,即一级结构(初级结构或化学结构)。蛋白质多肽链常称为主链;而与主链相连接的支链则称为侧链。有的蛋白质分子由一条多肽链组成,有的蛋白质则由二条、三条或多条肽链组成。在主链之间(即侧链上)还有不同形式的链互相连接,将蛋白质主链与主链“桥合”起来。
蛋白质的二至四级结构是指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构型。
所谓二级结构,一般是指氢键结合起主要作用的那些蛋白质结构。
至于三级结构,一般是指肽链上各种官能团之间除氢键以外的相互作用(其中包括电价键以及分子间范德华力),使蛋白质分子结构得以稳定和牢固。
简单的四级结构是蛋白质分子间通过非共价键的结合形成聚合体。
(五)蛋白质的性质
1.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
像氨基酸一样,蛋白质也有两性电离和等电点。蛋白质肽链的两端有α—氨基和α—羧基,侧链上则带有若干酸性基和碱性基,这些基团都有接受和给出质子(H+)的性质,所以蛋白质同氨基酸一样,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在溶液中,随着介质的pH不同,蛋白质即成为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
蛋白质的等电点偏酸或偏碱,与它们的侧链基团有关。因为肽链末端只有一个α—氨基和羧基,而许多肽链的侧链却有较多的酸性基和碱性基,所以,侧链极性基对等电点的影响较大。例如:胃蛋白酶、酪蛋白等肽链中酸性氨基酸多,它们的等电点偏酸性;而胶原肽链中碱性氨基酸比酸性氨基酸略多一些,所以胶原的等电点略偏碱性。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都有很大的变化,它的溶解度、黏度、渗透压、导电率和膨胀作用等都达到最低值。人们往往利用蛋白质溶液在等电点时沉淀这一性质来分离、提纯蛋白质,也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
2.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蛋白质的分子很大,相对分子质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其颗粒大小为1~100nm,在水溶液中具有胶体的性质:不能透过半透膜,产生电泳现象、扩散现象、丁达尔现象。(www.xing528.com)
蛋白质分子表面有较多极性侧链,水分子与这些极性基以氢键结合,形成水分子膜包围着蛋白质分子,即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可见蛋白质是亲水胶体。蛋白质分子中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结合的极性基有下面五种:
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由于带电荷和水化层的稳定作用,不会互相凝集而沉淀。如果调节溶液的pH至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加入脱水剂,蛋白质便凝集而析出,如图1-4所示。
图1-4 蛋白质胶体颗粒的沉淀
(a)带正电荷的蛋白质(亲水胶体)(b)等电点的蛋白质(亲水胶体)(c)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亲水胶体)
(d)带正电荷的蛋白质(疏水胶体)(e)不稳定的蛋白质颗粒(沉淀)(f)带负电荷的蛋白质(疏水胶体)注:颗粒外的空圈代表水化层,“+”及“-”分别代表正、负电荷。
3.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在加热、冷冻、机械力(如声波振动、机械振动、搅拌和研磨、加压等)、紫外线照射、辐射、酶处理及有机试剂(如酒精、丙酮、尿素、苯酚及其衍生物)、无机试剂(如酸——硝酸、三氯醋酸、苦味酸、单宁酸;碱——重金属盐、碘化物、硫氰化物等)作用下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质与原来不一样,原性质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现象,叫作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变性后,首先表现为溶解度大大降低,黏度成倍增大。其次是失去生物活性,化学反应能力增强以及分子的大小和形状改变,结晶性能被破坏,容易被蛋白酶分解。
蛋白质变性有其优缺点,如鸡蛋、肉煮熟了吃,有利于消化;血凝固;皮革的加工过程等都是利用蛋白质的变性。但汞中毒能致命。
蛋白质变性分可逆和不可逆。去掉变性的条件蛋白质又能恢复原来的性质,这种变性即为可逆变性,如酶的催化作用;否则为不可逆变性。
(六)生皮蛋白质
1.生皮蛋白质的种类
制革上,按照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可划分为纤维结构蛋白质和非纤维结构蛋白质。前者在动物体内起着支撑和保护作用,后者是动物胚胎发育以及皮层纤维结构再生的基础物质。
角蛋白构成表皮及毛,真皮层的纤维绝大部分是由胶原蛋白构成的胶原纤维。纤维间质主要由白蛋白质、球蛋白质、黏蛋白和类黏蛋白组成。
2.胶原的结构
成革是由真皮加工而成的。而真皮中保留下来的只有生胶蛋白质——胶原。胶原和其他蛋白质一样,是由不同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形成胶原的主要氨基酸是甘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等,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5000,具有四级结构,即:
①一级结构:胶原分子是多肽链的三重螺旋体;系由3条各有1052个氨基酸的肽链组成。
②二级结构:胶原分子的每条肽链都是自身向左扭旋的。这种扭旋靠氢键维持和固定。
③三级结构:自身向左扭旋的肽链,两条组合。彼此再向右扭旋围绕,形成一个复合的大螺旋体。
④四级结构:胶原分子通过首尾衔接(主要是黏多糖的作用)聚集成一条不知起讫的聚集体,即胶原的初原纤维,然后再逐级组成纤维束。
胶原纤维的形成过程:氨基酸→肽链→四级结构→聚集体→初原纤维→纤维丝→原纤维→微纤维→纤维→纤维束→生皮胶原纤维。
3.胶原的性质
胶原是无色的蛋白质,在绝干状态下硬而脆,相对密度为1.4,等电点(pI)为7.5~7.8。
(1)酸、碱对胶原的作用
胶原在酸或碱的溶液中,其分子侧链上的氨基和羧基以及肽链的α—羧基和氨基等都能与酸或碱作用。
胶原与酸或碱的结合可以用酸容量或碱容量来表示,即1g干胶原与酸或碱结合的最大量,以H+或OH-的物质的量(mmol)表示。胶原的酸容量为0.82~0.9mmol/g,碱容量则为0.4~0.5mmol/g。这时,胶原内的极性侧链与酸或碱结合,打开了胶原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电价键。酸和碱进一步作用,也要打开多肽链间的氢键。甚至还能打开肽链间的交联键。胶原肽链间的交联键打开后,胶原就能溶于水中而变成明胶,这种作用称为胶解。酸、碱的胶解能力不一样,以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的胶解能力最大;强酸的胶解力又比强碱大。这里应当注意,如果强酸、强碱处理时间过长、浓度过大时,胶原分子主链也要被水解,肽键断开,则胶原的酸容量和碱容量均增加,此时若胶原分子主链被水解过度,肽链断开过多,就要影响胶原纤维的强度和明胶的黏合能力。
(2)盐类对胶原的作用
各种中性盐与胶原的作用都不同。有的盐使胶原脱水,有的盐则引起胶原膨胀(充水),根据这些作用可将盐分成三类。
第一类为充水盐,胶原在这些盐的任意浓度中都会引起剧烈膨胀,纤维束缩短、变粗,收缩温度也显著地降低。这一类盐有硫氰酸盐、碘化物、钡盐、钙盐、镁盐和锂盐等。
第二类为充水脱水盐,如氯化钠,胶原在这类盐的稀溶液中只微微膨胀,当盐的浓度较大时会引起脱水作用,此时,胶原的收缩温度也略为提高。
第三类为脱水盐,如硫酸盐、硫代硫酸盐和碳酸盐等。
(3)酶对胶原的作用
很多蛋白酶能够水解胶原,它们作用于肽链,使胶原先分解成一些大肽的碎片,再进一步分解成小肽或氨基酸。胰蛋白酶对天然胶原没有作用,只能水解变性的胶原。天然的胶原纤维束用0.1%胰蛋白酶处理,在温度35℃、pH 7.8时作用24h,胶原纤维束均无变化,如将此纤维束经化学处理(如酸、碱或盐处理)或加热而变性后,就很容易被胰蛋白酶水解。天然胶原即使遭受轻微变性作用(如风干、粉碎、酒精脱水),也能被胰蛋白酶水解。
胃蛋白酶与胰蛋白酶不同,它可以水解天然胶原。它不仅可以水解肽键,也可以破坏肽链间的酰胺键。
胰凝乳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也可以水解胶原。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只能水解胶原的酶——从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胶原酶。
(4)胶原的耐湿热作用
胶原纤维在水中受热到一定的温度就要自行卷曲和收缩,此时水溶液的温度称为收缩温度。胶原的收缩温度随来源不同而不同。一般为60~65℃。表1-2列出各种生皮的收缩温度。
表1-2 各种生皮收缩温度表
胶原纤维受热收缩时,急剧缩短而变粗,显得有弹性,但纤维的强度则大减,它在X射线衍射图谱中显示出无定形结构。说明胶原的化学组成虽未改变,可是结构发生了改变。受热前,胶原分子链定向排列,链间交联键处于伸张状态。受热后,由于分子链移动,使不牢固的交联链破裂,破坏了螺旋结构的稳定,分子链随之卷曲成为较稳定的弯链结构。
氢键的键能虽然较盐键为弱,但氢键的数量却很多,因此它对收缩温度有较大的作用。实验证明,胶原纤维经β—奈磺酸处理后,盐键破坏,收缩温度只降低10~12℃,但如用尿素处理,破坏其氢键,则收缩温度降低约40℃。
二、生皮的非蛋白质组分
(一)水分
生皮的水分是动物生存时所必需的。其含水量随动物的种属、性别、年龄、皮的部位和脂肪含量的不同而异。皮内的水分一部分是由蛋白质结合的,称为蛋白质的水合水(化合水),它的性质与一般水不同,失去了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能,且它的蒸汽压、凝固点和介电常数等都比一般的水低,这种水合水不能用一般干燥方法脱除。另一部分水是游离的,叫作吸附水,或称膨胀水、自由水,其性质与一般的水一样,这部分水对蛋白质的体积有很大影响。
(二)脂类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动物或植物组织能够被乙醚、丙酮、氯仿、苯、石油醚等溶剂溶解的物质,叫作脂类。
皮内脂肪的主要成分是三羧酸甘油酯,即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其化学式如下:
油是高级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一般为液态;脂是高级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一般为固态。类脂则是蜡、磷脂和胆固醇。
蜡是偶数碳的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羧酸的酯,如中国蜡——二十六酸二十六酯,即蜡酸蜡酯。
(三)矿物质
生皮中的矿物质是适应动物在生活中的生理需要而存在的,其含量甚微,约为鲜皮质量的0.35%~0.5%。矿物质主要是钠、钾、钙、镁的氯化物,还有磷酸盐、碳酸盐、硫酸盐以及微量的铁、硅等。矿物质来源于动物的血液和淋巴液,钾、磷多分布在表皮中,钠、钙多分布在真皮中。
(四)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在生皮中的含量不多,一般为鲜皮质量的0.5%~1.0%,其中包括葡萄糖、半乳糖、甘露蜜糖、岩藻糖等单糖和黏多糖。黏多糖在皮中含量虽不多(一般为干皮质量的2%以下)但却起着重要的作用。黏多糖具有黏滞性,附着于纤维表面,能缓冲纤维间的机械摩擦,因而具有润滑、保护作用,它也参与纤维的增长与再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