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英国科学家阿瑟·克拉克发表文章,提出利用三颗同步卫星进行全球卫星通信的设想。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科学家又对无源和有源的卫星进行卫星通信试验,无源的卫星进行卫星通信试验结果表明:信号质量不高,实用价值不大。直至1965年4月,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将第一代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I(晨鸟)射入35°W的大西洋赤道上空的大西洋静止同步轨道,承担了欧美大陆间的国际通信业务,从此,卫星通信进入了实用期,卫星通信逐步替代了短波国际通信。而我国随着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媒体报道和通信的需求,我国从此踏上了“卫星通信”的征程。
自1972年2月上海国际卫星地球站建站,首次为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建立中美间的话路和传送图像以来,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至今已整整40年了。卫星通信最初是点对点开始的,我国的商用卫星通信也一样,例如:上海国际卫星地球站最初的国际卫星电路仅两条,从我国的上海传到美国西海岸的詹姆斯堡(Jamesburg earth station)国际卫星地球站。我国的卫星地球站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全国各省大都有自己的国内地球站,我国的国际地球站国际电路也急速增长,就上海国际卫星地球站来说最多时国际电路达4000多条。近年来世界上卫星通信虽然在与光通信的博弈中处于弱势,传统的国际国内的长途通信已被陆上光纤通信和海底光缆通信所取代,但卫星通信已华丽转身,由于卫星通信的灵活性、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传输的不可替代性,世界上卫星通信的大部分业务已转向企业网(Corporate Network)、数字卫星电视广播网、卫星IPTV、异地数字卫星电视转播、VSAT的专线电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会议电视、远程监控、军队数字化通信建设、以卫星通信为中继的边远地区移动网的覆盖和异地集群通信、应急通信和海事卫星通信(INMARSAT)等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卫星通信的便携站(Flyaway)、车载卫星通信“静中通”(Vehicle SATCOM)车载卫星通信的“动中通”(SATCOM ON THE MOVE),船载卫星通信(Ship-borne SATCOM)、机载卫星通信(Air borne SATCOM—飞机上的卫星通信)等,卫星通信的手段越来越丰富。特别是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震撼了我们,在这些自然灾害面前固定网和移动网又是那么的脆弱,大面积和长时间的电力瘫痪和通信设备的大规模受损导致灾区的通信瘫痪,使得外部救援人员不知道灾区内的情况,灾区内部也无法将灾情告知救援人员以便获得救援。这时,以应急通信面貌出现的卫星通信大发神威,卫星通信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国家领导人利用车载卫星通信进行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这次抗震救灾中大家一致公认:
1)“北斗一号”——及时定位通信;
2)微型卫星地球站——保障联络。(www.xing528.com)
从汶川大地震的突发事件中给大家一个启示:应急通信中卫星通信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卫星通信也就无法及时有效地面对突发事件。
卫星通信的运用是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会信息化和军队通信数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经历40年的中国卫星通信应用,相比国外发达国家仍处在发展阶段,由于中国的崛起,我国卫星通信应用必然有广阔的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