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获成功的GSM,同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还有美国的D-AMPS(Digital AMPS)、日本的PDC(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以及稍后几年出现的美国的IS-95 CDMA系统(又被称为cdmaOne)。
2G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数字通信技术,相比1G大大地提高了系统容量和语音通话质量,同时也降低了设备成本和功耗。
在美国,由于1G时代的AMPS非常领先并且发展得很好,对2G的需求并不迫切,使得美国在向2G切换的过程中反而相对慢了。美国的2G分为2个系统,一个系统是基于IS-54的D-AMPS(Digital AMPS),采用的是TDMA/FDMA和FSK技术。该系统将每一个30 k Hz的AMPS频道以TDMA的方式分为3个子信道,提供了相当于AMPS模拟系统3倍的容量,D-AMPS可以兼容美国原有的AMPS。另一个系统则是由高通公司(Qualcomm)主导推动的IS-95 CDMA系统,该系统最早于1995年在香港由Hutchinson实现商用,CDMA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直接序列CDMA(direct-sequence CDMA)技术〔另一种CDMA系统为在军事上应用较多的跳频CDMA(frequency-hopping CDMA)〕。CDMA技术在频率利用率、软切换、抗干扰、过滤背景噪声等方面相对于TDMA系统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并且可以提供10多倍于AMPS的系统容量。但是CDMA在2G中的起步较晚,获得的产业链支持相对较少。除此之外,高通的专利收费模式也受到业界争议,因此CDMA在2G时代获得的部署范围远不如GSM。但是,CDMA作为一种优秀的通信技术后来在3G时代却成为主选技术并大获成功。
由于GSM得到了欧洲各国政府和工业界的支持,同时GSM在欧洲国家的运营获得了很大成功,因此,这个标准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选型时被采用。后来就连美国本土的一些运营商也转而采用了欧洲的GSM标准。
2G在最先推出时主要提供语音通话服务,后来逐步演变增强为也可支持如短信、电子邮件等有限的数据服务。基于GSM的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数据业务通过整合时隙为用户提供14.4~64 kbit/s传输速率的服务,后来演进的EDGE(Enhanced Data services for GSM Evolution)系统则采用了更高阶的调制技术,以提供更高速率的数据服务。(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世界上出现了很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包括美国的摩托罗拉,瑞典的爱立信,芬兰的诺基亚,日本的NEC、松下,德国的西门子,加拿大的北方电讯,法国的阿尔卡特等。
在我国,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2G时代部署了欧洲的GSM系统,中国电信则部署了美国的IS-95 CDMA系统。
2G基本解决了1G存在的诸多不足,如信号质量、漫游、安全性等问题,同时提供了更高的容量和基本的数据服务。但是从1997年起,随着用户数的增长、系统容量的不足以及对于数据业务的支持有限等问题的显现,国际上相关的运营商和设备商开始着手制定新一代的通信系统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