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实验室Wang和Liu发现[18],在NaOH溶液中,当把一个液态金属小球靠近石墨放置时,小球会出现周期性振荡行为。可以看到,溶液中的液态金属小球通常近似为球形,当其与石墨接触时,处于电解液中的石墨和液态金属组成一个原电池,导致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变小,这会使得金属小球的相对高度逐渐减小,当小球离开石墨后,自身的表面张力得以复原,因此又重新变为球形。这里,表面张力是液态金属小球振荡运动的回复力。
图5.14 石墨触发的液态金属动态响应行为[18](www.xing528.com)
a.浸没于NaOH溶液中的液态金属接触石墨时的变形示意图;b.液态金属与石墨接触点处曲率的相对变化,符号R代表接触点的曲率半径(顶视),R0为最小值。●虚线代表变形前液态金属的轮廓,■虚线代表变形后液态金属的轮廓。
图5.14a展示了在NaOH溶液中接触石墨的液态金属小球的变形(图5.14a1、a3、a5)和对应的实物图(图5.14a2、a4、a6)。图5.14a1是小球的水平受力示意[18],当小球接触到石墨时,受到方向向右的电毛细力Fs和指向石墨的摩擦力Ff,Fs由表面张力梯度所引起,摩擦力Ff为小球与NaOH溶液之间的黏性力和小球与基底之间的摩擦力,Fs>Ff是推动小球离开石墨并振荡的必要条件,见图5.14a1和a3。假定r为石墨与液态金属接触点P处的曲率半径,当左半球的表面张力大于右半球时,小球内部金属液体将向右流动,其结果是,P附近小球表面的压力导致r的变小。质量分别为0.7 g和1.2 g的小球上P点处的相对曲率半径变化曲线显示在图5.14b中,虚线表示小球离开石墨的时刻。由图可见,离开的时刻对应于曲率半径的最小值,对0.7 g的小球来说,曲率半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为1.30,见图5.14a1和a2,而对1.2 g的小球来说,这一比值为2.36,见图5.14a3和a4。这表明液态金属小球的质量越大,变形越严重,对1.2 g小球来说,变形最严重时成了瓜子状。当Fs<Ff时,作用在液态金属小球上的电毛细力太小,不能把它推离石墨,小球将伸长为蠕虫状的圆柱体,并且不再有振荡现象,见图5.14a5和a6。
若把两个液态金属小球分别放在石墨上和靠在石墨一侧,将会发生有趣的共振现象[18]。把石墨上部的小球记为LM1,它的质量为0.2 g,石墨一侧的小球标记为LM2,它的质量为1.0g。图5.15a和b分别是两个小球共振的示意图和实物图,当LM2接触石墨时,小球高度减小而LM1的高度增加,而当LM2离开石墨时,小球高度增加而LM1的高度减小。这一规律显示在图5.15c中,LM1的波峰与LM2的波谷相对应,我们把这一时刻以虚线标记,在此时刻意味着LM2离开石墨。以Vgl1和Vgl2分别代表石墨/LM1和石墨/LM2原电池的电势差,当LM2未与石墨接触时,形成了由LM1、石墨和电解液等效电阻R1构成的回路CL1,加在LM1两端的电压为Vgl1,方向朝下,正是Vgl1导致了LM1的铺展。当LM2接触石墨时,形成由LM1、LM2、石墨和电解液等效电阻R2构成的回路CL2,加在LM2两端的电压为Vgl1+Vgl2,方向朝左,正是这一电压导致了LM2的铺展。而此时LM1两端电压大小为Vgl1-Vgl2,小于Vgl1,因此LM1得以恢复球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