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决定了实验课程的流程和方法,传统的印刷史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方法也比较老旧,因此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老旧。目前并没有专门的科技史实验课程教材,因此需要靠授课教师自行编写。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教师大多选取经典实验、验证性实验,创新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较少,实验设计老旧,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也能顺利完成实验,得到合格的实验结果,因此对培养的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难以产生效果。
(2)教学方法单一。与其他学科的实验课程一样,印刷史实验课程授课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授课教师介绍各种实验方法的原理、历史以及发展,讲解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通过解析经典实验结果从而讲授数据处理方式,理论授课结束后,学生按照老师的实验流程进行操作。结果表明,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只需要记住老师讲的操作要点即可顺利完成实验,无法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理论、轻实践。限于课时安排和实验仪器数量的限制,传统的科技史实验课程中,教师讲授的时间明显长于学生动手实践,因此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训练和思考,也就只能按照既定的步骤完成训练内容草草了事。这也导致了实验课程考核的不完善,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忽略了对实验过程中学生各环节的考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大刀阔斧的对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1.重新设计授课教材。在理论授课方面,除了一些仪器操作的书本知识外,还加入了大量的专业期刊论文,以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在实验设计方面,在保留部分经典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需要讨论思考的开放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
2.增加实操时间。实验课程必须要落在操作上,因此我们大幅度地压缩了理论授课,增加实践课时,目前两者的比例接近1:2,即一次理论授课,配合两次实际操作训练,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同时,课时的增加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去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性问题,比如当理论值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时,以前学生往往简单地归结为实验误差或样品问题,而不去思考实验参数设置是否正确、测试部位选取是否合理、实验操作过程是否有误等,在增加课时之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找出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此外,增加实操课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各环节的考察,降低实验报告、期末大作业等纸面材料在综合评分中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从而完善实验课程的考核。
3.增加学生预习和上台环节。在每次理论授课之前,教师提前把相关的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并布置学生上台演讲任务,要求学生相互合作,制作PPT并上台讲解,以此督促学生,引导他们去主动学习、加强合作,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授课质量。此外,此环节也是学生课程平时成绩打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安排课后作业。传统的实验课程,在每次的课时结束之后,实验的练习也就终止了,学生只能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回顾讲义资料等进行复习。为了保证学生能进一步的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对开放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有充足的试错时间,我们协调了仪器的使用时间,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并安排高年级的学生从旁协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和探索,每个人实验所得数据,也都作为他们后期数据解析课程的原始素材。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撰写相关文章,选取优秀的文章向专业期刊投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