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于顺治八年(1651年)印发钞贯。关于钞贯印刷发行的详情文献记载较为简略,且至今未发现钞贯实物,充分讨论钞贯的印刷发行背景、版式、印刷、流通、回收和废止等相关情况尚有一定困难。
清朝入关前曾铸行满汉文天命、天聪铜钱,入关以后,基本是采取银、钱并行的制度[5]。清初,为镇压明代残余力量及各地起义军,军费开销庞大,由于生产秩序遭到破坏,以致财政收入不足,造成经济上的困难,清政府不得已“仿明旧制,造为钞贯,与钱兼行”(《清朝续文献通考》)。清初“钞(贯)尝行于顺治八年(1651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廷财政上的窘迫,但钞贯仅行用“十年而罢”(《清史稿》),“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停止”(《清朝通典》)。究其原因,一是明代残余力量及各地起义军相继被剿灭,清廷军费开销大为减少,而财政收入逐渐增多,钞贯“因国用充余停业”(王鎏《钱币刍言》)。此外,由于前代纸币滥发导致了诸多经济、社会问题,清初统治者认识到钞贯与白银相比“钞(贯)虚而银实;钞(贯)易昏烂而银可久使;钞(贯)难零析而银可分用”(《清朝文献通考》),且钞贯在流通中“后不过数年而其法已渐坏不行”,导致“狱讼滋多”(《经略洪承畴奏对笔记》)。所以,钞贯仅发行十年,“嗣后旋即停罢”(《清朝文献通考》)。(www.xing528.com)
关于钞贯的版式,史未明载,仅言“仿明旧制”(《清史稿·食货志》)。关于钞贯的面值和发行额度,《清朝通典》载“造钞(贯)一十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二贯,自后岁以为额”。《清世祖实录》记载更为详细,顺治八年至十七年每年印发的“钞(贯)一十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二贯四百七十(文)有奇”。因此,钞贯每年印刷发行数额为128172贯470文,10年的总额为1281724贯700文。也就是说,钞贯的面值有以贯为单位的,也有以文为单位的,推定钞贯的面值和明代大明通行宝钞一样,也是从拾文起至壹贯。由于钞贯面值有大有小,所以其年印刷发行量应远大于128172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