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见图1)详细记载了这次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木活字印刷情况,也是研究印刷史的珍贵资料。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奏议部分,其二是活字制作的技术和排版印刷的工艺流程[7]。在本书中,金简着重讲述木活字印刷的具体操作,共15道程序[8],这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毕昇制作泥活字印书程序大不相同,与元代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中所载方法也有差异,即使与现存瑞安东源木活字的刻字印刷基本工序[9]相比,也有较多不同。此15道程序,前9道是关于木活字的制作技术,后6道是印刷流程,现作一简单论述。
(1)成造木子(见图2)。造木子即制造木活字字坯。武英殿采用枣木刻字,为了符合排版要求,活字制成后要以铜制的大、小方漏子检验大、小活字的规格是否符合标准。
图1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目录半页
图2 成造木子图、木槽铜漏子式
(2)刻字(见图3)。刻字前先按活字格写好字,将每个字按格剪下,反贴于字坯顶端,然后才刻字,大致相当于雕版刻字。
(3)字柜(见图4)。字柜是用来存放活字的,武英殿按十二地支设有12柜,每柜有抽屉200个,每抽屉分8格,每格存放大小活字若干。活字的存放是根据康熙字典,按偏旁部首和笔画顺序排列,少数生僻字另设小柜存放,这是继王祯的转轮排字盘之后又一种新型的排字设备,相当于近代的排字架。
图3 刻字图、刻字木床式
(4)槽版(见图5)。槽版是用来摆放活字的木盘,以陈楠木为之,四周以铜包角,使之更为坚固。
图4 字柜图、字柜式
图5 槽版图、槽版式
(5)夹条。夹条是排版时所用的填空材料,武英殿以楠木或松木为之。夹条又分4种规格。①一分通长夹条,这是用于整行大字之间的行间夹条,条片厚3.33mm,宽16.67mm,长196mm。②半分通长夹条,这是用于一行为整行大字,另一行为双行小字之间的行间夹条,宽长与一分通长夹条相等,厚1.67mm。③一分长短夹条,厚3.33mm,长自一字起至二十字止,用于双行小字下遇大字,而傍行亦是大字时。④半分长短夹条,厚1.67mm,长自一字起至二十字止,用于大字下遇双行小字而傍行亦系小字时。如傍行均系小字,则全不用夹条,自然合格。
(6)顶木。顶木用于填充字行间空白之处,以松木为之,有两种规格:一种配合大字使用,高16.67mm,宽10mm;另一种配合小字使用,高16.67mm,宽6.67mm。两种规格长度俱自一字至二十字长。
(7)中心木。中心木用于填充套版中心的行格,即版心之处。每摆书至9行即放一条中心木,以松木为之(见图6)。
(8)类盘(见图7)。类盘是以松木制成的托盘,内嵌木档10根,档宽13.33mm,其用途是检字时存放活字,使活字不至于错乱,相当于今天的手盘。(www.xing528.com)
(9)套格(见图8)。套格即套印行格的印版,梨木雕刻而成。武英殿的木活字印刷是两次套印而成的,一次为行格版,一次为文字版。
图6 夹条、顶木、中心木总图、总式
图7 类盘图、类盘式
图8 套格图、套格式
图9 摆书图
(10)摆书(见图9)。摆书即现在所说的排版,要求工作人员能“粗通文义,明白字体”。摆书前先要统计原文中的字数,誊于字单上,按字单取字,置于类盘,然后由摆书之人照稿子顺其文义,配合夹条、顶木排摆于槽版之内。排好一版,随即用小方签写明书名、卷数、页码,贴在槽版外,以便查记。
(11)垫版。木活字虽按标准制成,然而由于木材特性,在多次使用后,会出现字面高低不平的现象。因此,在印刷之前,排好的版须经过垫版,将较低的字取出,在下面垫上纸,以使整个版面变得平整。
(12)校对。每版垫平之后,先刷印一张,进行校对,有错即改,现在称之为改版。两次校对之后,方可正式印刷,换出的字仍放回字柜原处。
(13)刷印。武英殿刷印要经过两次套印,逐版校对完毕后,根据某本书所需数量提前将格纸刷印晾干,这是第一次刷印,而后将槽版所贴的方签信息与格纸卷页对照,相符即可正式刷印。
(14)归类。印刷完毕之后,将活字按要求归入原来字柜之中,即拆版。取字和归字都要按照偏旁才不会出错,也不会觉得印书之事繁杂。
(15)逐日轮转。活字数量毕竟有限,为提高效率,摆书与归类必须间日相继,垫版、校对、刷印亦必须按日轮转,不能有一处耽搁。这已接近于现代铅印活版车间的一系列工作程序,是我国古代印刷文献中首次提出这种先进的作业方法,按照这种方法作业,在活字数量一定,人力物力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能提高排版、印刷效率,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同时,金简还提出了一种交叉作业的方法,即同时排印两种不同的书籍,以利于活字周转,达到“字数自能活泼敷用,他书亦可兼办而出”的效果。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是我国古代官方颁布的木活字印刷标准,涉及木活字的材料、加工、质量、管理、制版,以及字体、版式、印刷流程、活字流转使用等内容。该标准是清朝《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大型出版实践的总结,其木活字排版技术与现代印刷排版技术基本一致,极大地推动了木活字印刷技术在地方和民间的推广以及宋体字的普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