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洪理念的转变与社会化防洪减灾体制的构思

防洪理念的转变与社会化防洪减灾体制的构思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的灾害从来不能单纯归因于自然水的危害,不能简单称之为自然灾害。调控洪水以减轻灾害,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治水的主流。与此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水灾是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统一结果,要达到有效减轻水灾的目的,在防范洪水的同时,也必须注意调整国土开发以适应自然。如今这一认识又转而成为世界治水的主流,被各国普遍接受。怎样理解治水理念转变的重大意义?

防洪理念的转变与社会化防洪减灾体制的构思

水的灾害从来不能单纯归因于自然水的危害,不能简单称之为自然灾害。其实水是一切生物必须的生命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既离不开水的养育,又难以避开大水的侵害。也就是说,如果自然水没有侵害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就不成其为灾害,古今中外均同此理。那么,社会要发展,就要加强对自然水的调控和管理,这是与人类社会俱来的生产活动。然而当人口繁育和土地开发相当普及以后,与水争地又势不可免,人们利用堤防约束甚至侵占河道和湖泊。调控洪水以减轻灾害,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治水的主流。

与此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水灾是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统一结果,要达到有效减轻水灾的目的,在防范洪水的同时,也必须注意调整国土开发以适应自然。也就是2000年前贾让三策开篇的第一句话:“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留出)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强调在改造河川的同时必须注意适应洪水的自然性情。类似的认识层出不穷,都是在单纯运用工程措施几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提出的,似乎是无奈之举。这是前人治水的非主流认识。

自从工业化以来,治河手段迅速提高,对洪水的调控能力显著增长,曾一度助长人们战胜一切洪水、“人定胜天”的信心。但是当美国所兴建的水库库容相当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的60%的时候,水灾损失却依旧在不断增长。反思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必须努力适应自然,因为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不能也不需要控制所有的洪水,但可以采取控制措施,也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美国防洪减灾总报告》,1980)。如今这一认识又转而成为世界治水的主流,被各国普遍接受。当然各国之间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状况也差异较大,在具体实施方面,又有各不相同的办法。(www.xing528.com)

怎样理解治水理念转变的重大意义?我们可以从回顾人类治水历程中得到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