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洪的重要特点:大规模动员民众、全方位协同应对

防洪的重要特点:大规模动员民众、全方位协同应对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在1998年长江、松花江等流域大洪水期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41万人,直接参加一线防汛抢险的群众有800多万人,加上为抗洪抢险提供直接服务的各部门、各地区、各系统的力量,总数达到亿人量级。

防洪的重要特点:大规模动员民众、全方位协同应对

1.以工程为主体的防洪体系

在18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的100余年间,由于内外战争的影响,我国防洪减灾事业处于停滞和萎缩时期,防洪能力低下,江河湖泊多不能抵御小洪水,遇较大洪水,常造成严重灾害,死亡人数动辄数万、十数万,如1915年珠江大水、1931年长江大水等。

20世纪50年代,战乱结束,国家为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从淮河流域开始,全国各大江河流域渐次开展了以防御20世纪曾经发生过的最大洪水为目标的防洪工程建设。到20世纪末我国形成了以25万km堤防(1949年约4.2万km)、8.5万座水库、98处蓄滞洪区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对受黄河影响的海河及淮河水系,开挖或扩大了排洪入海通道。

在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下,我国各大流域和主要中小河流基本上可控制常遇洪水(约20年一遇),遇20世纪曾发生过的最大洪水,可保证重点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

我国的非工程措施主要侧重于辅助工程防洪措施效益发挥方面,例如,气象水文测报站网、防汛调度指挥系统、洪水预报技术等。至于考虑适应洪水特性的洪水风险区内发展和开发行为的管理措施,例如考虑洪水特性的土地利用规范、建筑规范、雨洪就地滞蓄规范、洪水保险等,在我国尚属空白。

从世界各国的防洪实践看,建立全局上可防御中常洪水、重要区域可防御百年一遇甚至更大洪水的工程防洪体系,是洪水灾害管理历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目前我国这一阶段的工作已基本完成。

2.全民参与的防洪抗洪体制(www.xing528.com)

我国现有防洪工程体系的形成与广大军民,尤其是农民的义务或低报酬的投工、投劳密不可分。据统计,水利建设中农民的投入按当时的标准估算,大体上与国家的投入相当。这在世界各国是绝无仅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在紧急防汛期,防汛指挥机构根据防汛抗洪的需要,有权在其管辖范围内调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人力”,“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抗洪抢险任务”。

根据上述有关规定,在紧急防汛期,抗洪成为各级有防洪任务政府的首要工作,党政军民几乎全力投入抗洪,这种全民抗洪机制在各次大洪水期间都有充分表现。例如在1998年长江、松花江等流域大洪水期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41万人,直接参加一线防汛抢险的群众有800多万人,加上为抗洪抢险提供直接服务的各部门、各地区、各系统的力量,总数达到亿人量级。

3.国家有限救济的自力更生的灾后恢复机制

由于洪水灾害后受灾人口多,而国家财政实力有限,灾民得到的救济相当少,救济额通常仅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灾后主要依靠自力更生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在灾情严重、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恢复到灾前状况往往需要数年时间。

1998年被长江牌洲湾决堤淹没两个月的合镇垸受灾居民,在灾后夏粮收获前,每人每天得到国家一元钱的一斤口粮的救济,以维持基本生存,度过灾后最困难时期,此后则要完全依靠自力更生逐步恢复。这是我国目前灾后救济和恢复的普遍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