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堤防逐代发展,到潘季驯时实现了堤防建设的体系化。潘季驯所设计的堤防体系由缕堤、遥堤、格堤、月堤和遥堤上的减水坝共同组成,以保证其“束水攻沙、以河治河”方针的实现。如图3-3所示。
图3-3 遥、缕、格、月堤防体系示意图
1.缕堤
缕堤是临近主河床的大堤,用以约束主流,提高流速,是实现“束水攻沙”的骨干堤防。清代嘉庆年间包世臣评价缕堤作用时说:“潘氏之法,遥堤相去千丈。中有缕堤,相去三百丈。河槽在缕堤之中,急流东下,日刷日深。故其每年有大汛一、二次溢出缕堤,漫滩直逼遥堤,三、四日即退”(清·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二)。由于缕堤离主槽较近,容蓄水量有限,遇到大汛,流量超过主槽容蓄能力,势必漫溢。可见,缕堤只照顾到河床断面、流速和水流挟沙能力之间的关系,却难以满足攻沙与河槽容蓄洪水之间的矛盾。
2.遥堤
在缕堤之外,距离缕堤二三里的地方修建的大堤。遥堤增加了河床对洪水的容蓄能力。遥堤与缕堤配合运用,按照潘季驯的说法,“缕堤拘束河流,取其冲刷也”,“遥堤约拦水势,取其易守也”(明·潘季驯,“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疏”,《河防一览》卷十二),较好地解决了防洪与冲沙的矛盾。
3.格堤
格堤是位于遥堤和缕堤之间的隔一定距离修建的横向格堤,以防洪水溢出缕堤后,沿遥、缕二堤之间漫延并冲刷堤根。由于格堤阻滞漫溢洪水的横行,因此,也有促淤的作用。潘季驯很重视格堤,称赞“防御之法,格堤甚妙。格即横也。盖缕堤既不可恃,万一决缕而入,横流遇格而止,可免泛滥;水退,本格之水仍复归槽,淤留地高,最为便益”(明·潘季驯,“河防险要”,《河防一览》卷三)。(www.xing528.com)
4.月堤
月堤也称为越堤,是在遥堤或缕堤的薄弱堤段所修的月牙形堤防,两端弯接大堤,用以加固大堤。
5.减水坝
减水坝是修建于遥堤上的砌石滚水坝。减水坝顶一般比遥堤堤顶低七八尺,坝长三十丈。当出现非常洪水,遥堤之间的河床不足以容纳时,则通过减水坝溢往遥堤之外。
由遥、缕、格、月和减水坝共同组成的堤防系统,达到了我国古代堤防的最高水平。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一堤防体系也有所变化。首先是由于“缕堤逼临河滨,束水太急,每遇伏秋辄被冲决”(明·潘季驯,“河工告成疏”,《河防一览》卷八),维修工程量过于庞大。因此,在潘季驯治河后期,在一些河段已经开始放弃缕堤。例如,万历六年(1578年)六月,他指示:“自古城至清河,亦应创筑遥堤一道,不必再议缕堤,徒糜财力”(明·潘季驯,“两河经略疏”,《河防一览》卷七)。而随着缕堤地位的下降,护滩工程在黄河修防中越来越被重视,近代以来则完全取代了缕堤的地位,成为下游修防的主要工事。
不过,缕堤的局限并未动摇“束水攻沙”的实行,而是转而依靠遥堤“束水归槽”后,再实现对河床淤积的冲刷。潘季驯对此具有坚强的信心,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他指出:“治河之法别无奇谋秘计,全在束水归槽。……束水之法,别无奇谋秘计,惟在坚筑堤防。……故堤固,则水不泛滥而自然归槽;归槽,则水不上溢而自然下刷。沙之所以涤,渠之所以深,河之所以导而入海,皆相因而至矣”(明·潘季驯,“两河经略疏”,《河防一览》卷七)。
无论是前期依靠缕堤“束水攻沙”,抑或后期依靠遥堤“束水归槽”,要实现冲刷淤积降低河床的目的,关键是对堤距等参数的合理选择。潘季驯当年对堤防体系的设计基本限于定性方面,未能给出定量的结论。不过,这是现代河流动力学建立以来迄今仍在着力研究且尚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堤防体系建设至今已有400余年,事实上始终未能阻止河床的淤积和抬升。最终一举解决黄河防洪问题的期望确是未能达到。然而,由于后代贯彻了潘氏重修守的方针,部分地做到“束水攻沙”,从而减轻了黄河决口的灾害,也是肯定无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