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破坏农田生态系统;扰乱河流水系,降低河道排洪泄洪能力;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危及生命健康。同时,洪水也是一种自然资源,洪水泛滥有时可肥沃农田和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
洪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洪水泛滥后,水冲沙压,加剧土地沙化,毁坏农田。历史上黄河善淤善徙,近300年来下游的主要决口地段有37处、40多个决口冲积扇。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后,在豫东、皖北、徐淮形成宽30~80km、长200km的洪泛带,面积4.5万km2。泛区河道内的沉积物多为砂粘粒相间,河口附近及低平地区、湖泊洼地为砂粒或粘粒,平均厚度2m左右。这些砂、粘粒在风力再造作用下,形成沙丘或沙地,加重了平原土地的沙化,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图2-1)。二是在低洼地方,洪水泛滥后,土壤经大水浸渍,地下水位抬高,其中所含大部分碱性物质被分解,随着蒸发加强,大量盐分被带到地表,加剧盐碱地的发展。据统计,1938~1946年黄河泛滥的9年间,安徽近一半的农田遭破坏,河南毁坏农田面积1/3,受灾较轻的江苏,耕地被破坏的面积也近180万亩,相当于决口前耕地面积的14%。并且对以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据1985年对安徽省北部受黄泛影响的萧县、砀山二县的调查,低产土地占耕地面积的22%,这些沙土中粘粒含量低,一般在5%左右,沙粒含量达85%以上,土粒松散,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成为大面积低产区。
图2-1 黄泛区略图
泥沙淤积扰乱了原有河流水系,降低河道泄洪排洪能力。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在以郑州为顶点,北至海河,南至淮河的扇形区域内上下游波,凡所流经故道都将过去的湖泊洼地淤成高于附近地面的沙岗、沙岭,扰乱了黄、淮、海平原原有水系,河道泄洪排洪能力下降。如淮河,原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道,水流畅通,从1194年黄河改道入淮至1855年黄河北决弃淮的700余年间,不仅独流入海的尾闾被淤废,而且沙颍河以东淮北平原许多河道被淤高,甚至淤废,原来统一的淮河水系被分隔成淮河和沂沭泗两个独立且遭到严重破坏的水系。民国时期黄河再次决堤入淮,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下河段以及中游许多支流河口淤积严重。据淮河水利委员会1950年调查,淮河中游支流河口平均淤积约2m,部分河段一度不通(见表2-17)。
表2-17 淮河中游支流河口受黄泛影响泥沙淤积情况
注 引自《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发生洪涝灾害,也将导致疫病流行。如前述1931年江淮大水死于疫病的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70%,且大多死于热病、腹泻等传染病。其中武汉三镇在水中浸泡1个多月,全市淹没最深处最高时达5m,每日死于饥饿、疫病者约千人。是年,湖北省水灾赈济会在武昌设7处收容所,共收灾民18184人,立秋后,由于疫病无法控制,每天死亡人数由十多人、数十人迅速增加至一百多人,至11月止,各省平均每千人中死亡22人(见表2-18)。
表2-18 1931年江淮大水死亡人口调查表(www.xing528.com)
注 引自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编,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学报》第二卷第一期,1932年。
大灾之后发生大疫,从另外意义上说,是巨灾大祲之后生存环境恶化的结果。
此外,洪水也具有提供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的性质。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80年以来,我国城市和工业发展较快,用水量增多,许多城市地下水开采过甚,引起地面下沉,利用洪水补给地下水引起社会重视,洪水资源得到进一步利用。据研究,1996年8月海河南系暴雨洪水后,河北平原地下水补给总量80多亿m3,回升区面积62016km2,年末与6月底比较,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回升2.19m,其中西部的山前平原回升最大,一般上升2~5m,部分地段大于5m,石家庄市高邑县上升幅度11.55m(见表2-19)。此外,这次大洪水对深层地下水的补给以及跨年度水量调节也具有重要意义。有资料表明,暴雨之后,不但控制了深层水漏斗的扩展,而且出现了水位回升与漏斗范围缩小的现象。如冀枣漏斗中心的东滏阳,1996年末较6月底水位回升7.4m,漏斗面积缩小许多。另据滦城和景县观测井的资料,山前平原区和中东部平原区,雨后至年末地下水位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这种较长时期的地下水补给,对跨年度水量调节意义重大。1996年大水后,河北省农业连续3年大丰收,重要原因就是地下水得到了大量补充。
表2-19 1994~1996年年末京津以南平原区不同地下水位面积比较
注 张石春、高寅堂,“96.8”暴雨洪水对河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河北水利水电技术》,1998(3)。
另外,高强度的降雨,可冲涤流域内多年存积的废渣、废水等污染物,改善流域的环境景观。
不过,目前就我国而言,人们对洪水资源的利用还只是一种“被动的体验”,即洪水泛滥后,才体验到洪水利用的两利性。1996海河大水和1998长江、松嫩大水后,洪水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重视,如向立云针对海河流域提出了利用现有水库河道蓄滞洪水、利用洪水前峰清洗污染、引洪水于田间、回灌地下水、恢复洼淀等洪水资源利用的建议。苏运启提出了利用黄河淡水资源的属性以及洪水对下游河道的冲刷作用,解决黄河河道断流和泥沙的持续淤积。国外情况不同,洪水资源的利用更着重其生态价值,如日本采取雨洪就地消化,洪水资源化利用,在原渠道化的河道上人为造滩、营造湿地、培育水生物种以求形成类似于自然状态的“多自然河川”等措施。据预测,21世纪我国再次进入丰水期,如抓住机遇,在防洪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洪水的资源特性,缓解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