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洪水多发国家的主要防洪难点

当前洪水多发国家的主要防洪难点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分析表明,单纯依靠修建防洪工程,人为控制洪水灾害的发生,其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短视行为往往有利于一时一事,而从长远来看,破坏环境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洪水虽然不能完全控制,但其灾害可以减轻。减轻灾害的努力,不仅限于控制自然态洪水,还应规范社会发展适应自然规律。

当前洪水多发国家的主要防洪难点

1.防洪能力提高和损失不断增长的矛盾

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都随时代的推移而相应增加,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美国近70年来,每年用于洪水控制工程投资都超过10亿美元。1844~1973年(共130年),洪灾的损失达291.5亿美元(按1973年物价估算),其中防洪工程建设最多的1949~1973年(共25年)的损失就等于1844~1948年(共105年)损失的总和。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防洪主力工程之一的水库在全国普遍兴建,共建成大型水库300多座,中小型水库数万座,控制洪水能力大为提高,但此后水灾损失却急剧增加(见图1-4)。与我国情况相似的印度,自1954年大水之后制定了国家防洪计划,采取了各种工程措施,防洪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水灾损失仍在增加。

图1-4 全国水灾每5年平均的直接经济损失

事实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国家工程防洪能力明显提高,而灾害频次及其损失反而显著增加。历史分析表明,单纯依靠修建防洪工程,人为控制洪水灾害的发生,其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水灾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是社会环境的变迁。

2.环境破坏和洪泛区过度开发成为导致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www.xing528.com)

(1)环境改变带来洪水灾害增加。在国土开发中,滥伐森林、滥垦坡地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直接对洪涝灾害发生影响:①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和水库;②改变了天然降雨后的产流和汇流条件,使洪峰增高,洪量增大。人的短视行为往往有利于一时一事,而从长远来看,破坏环境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掠夺性开发加重了洪涝灾害。河流下游平原大都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经济开发的首选之地。可以说,河流下游两岸平原都是从洪水威胁下争夺到的土地。这种与水争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必须适度,要给洪水留有吞吐的空间和通道,否则,这种争夺非但无益,还将有害。

盲目围垦湖泊、沿河洼地及滩地是掠夺性开发的突出表现,历史上屡见不鲜。在单纯重视粮食生产的思想指导下,以及人口加速增长的重压下,我国围垦湖泊持续不断。20世纪后40多年中,全国共围垦湖泊面积达1.3万km2。在1998年洪涝灾害面积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被围垦的湖泊面积。这些地方的被淹,事实上是大洪水强制还原了湖泊的原貌,是自然界对人类盲目围垦行为的争夺和报复。

历史资料表明,近代水灾损失增长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本身,而是社会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例如,滥伐森林和陡坡开荒引起流域性的水土流失;开矿和修路的弃土造成水库和河湖的淤积;在洪水高风险区和低洼地兴建城镇和大型工业企业;围湖垦殖降低了洪水的调蓄能力;围垦河滩地并在其中建厂,缩窄河道行洪断面;城市迅速扩展,不透水地面增加,使泄洪通道减少,改变了原有的产汇流条件;蓄滞洪区不适当发展,启用的赔偿制度不完善,导致启用困难等。

由此可见,发生洪水灾害不能完全诿过于大自然,人类也要检讨自身活动是否存在促使灾害增长的因素。洪水虽然不能完全控制,但其灾害可以减轻。减轻灾害的努力,不仅限于控制自然态洪水,还应规范社会发展适应自然规律。可见,达到有效减灾的途径有二:①修建工程以制约灾害的发生;②调整和规范社会发展,以减轻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3.自然变迁和人为破坏导致江河湖泊调控洪水能力不断下降

建立在旧有河湖状况基础上的防洪规划指标客观上已经改变,目前亟需摸清改变后的情况。水利规划需要在客观真实的背景下,尽快调整和修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