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陆地的许多地区都存在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主要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特别是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受到季风和热带风暴的强烈影响,暴雨洪水和风暴潮危害特别严重。世界主要洪水国家中,美国的自然状况、国土面积和我国接近;日本洪泛区人口、经济分布和我国类似;印度防洪工程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大致相同。
印度全国平均年降水量1150mm,80%集中于6~9月的季风雨季,受洪水威胁的面积为4000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1/8。平均每年遭受洪涝灾害的土地面积为800万hm2,受灾人口1700万~3200万人。主要水灾地区为恒河流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等。1954年,印度发生大洪水后制定了国家防洪计划,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由于各河下游缺乏修建水库的坝址,已建大型水库的有效库容仅占年径流量的1/10。江河下游主要依靠堤防和排洪河道抗御洪水。堤防总长1.56万km,防洪标准为25年一遇到百年一遇。尽管作过努力,洪灾损失仍很大,而且增长很快。20世纪50年代初期每年洪水损失很少超过5亿卢比,而1953~1980年因洪灾总损失达到915亿卢比。近年来平均年洪灾损失93亿卢比(约合4亿美元),农田受灾面积800万hm2。
孟加拉国大部分处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格纳河的下游三角洲,河网密布,洪水灾害频繁。70%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水威胁。每年约有260万hm2的土地遭受洪水灾害,占国土面积的18%。1988年大洪水,全国56%的土地被淹,死亡2379人,经济总损失13亿美元。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洪水灾害呈增长趋势。据统计,布拉马普特拉河出现10年一遇洪水,全国3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淹,出现百年一遇洪水,60%的国土受淹。
日本全国平均年降雨量1800多mm,主要由台风带来。地形方面,由于岛窄山高,河流源短流急,流域面积较小。洪泛区约3.8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0%。洪泛区内人口密集,有6000万人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洪泛区内财富集中,约占全国的70%,多数大城市位于洪泛区内。近年来,水灾损失中,城市损失已占总损失的80%左右。由于工程防护标准较高,水灾以涝灾为主。日本河流防洪标准为:一级河流重要河段采用100~200年一遇;二级河流采用50年一遇;一般河段采用10~50年一遇或10年一遇以下。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措施,使遭受水灾的面积逐年减小,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受灾面积比60年代约减少了50%。但水灾损失仍呈上升趋势,原因之一是受灾面积上的财产密度提高了5倍多。
美国全国年平均降雨量760mm。洪泛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其中水灾频发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洪水风险最大的地区是受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暖湿气流影响的密西西比河下游流域,水灾损失占全国的一半。而经济最发达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并非洪水高风险区。美国居住在洪泛平原上的人口约3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7。美国水库总库容占本土(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总径流量的60%。其工程防洪标准为:主要水灾河流密西西比河,国家堤防达到100~150年一遇,地方堤防为50年一遇。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堤防标准为200~500年一遇。1975年的洪灾损失达38亿美元,其中财产损失为10.5亿美元;而1979年和1982年,仅财产损失就分别为40亿美元和35亿美元;1993年特大洪水,使财产损失达到120亿~160亿美元。总结其中的原因,除洪水特大的自然因素之外,主要是洪泛区不适当开发所导致。因此,灾后调查的首要结论是,调整国土利用布局,采取法律和社会保险,以增强对洪泛区的管理。(www.xing528.com)
总之,在社会发展中,沿江河两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带都是人口稠密、城市和工业集中的地区,一般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洪水灾害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各国政府都把防洪作为公众福利的安全保障事业,将防洪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人口多,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洪水对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减少洪水灾害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各国防洪事业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对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防洪设施都已具备较大规模,主要河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一般大洪水基本得到控制。依靠继续修建工程以提高防洪能力,在经济等方面已很难做到。因此,这些国家在不断加固已有工程(如日本修建过水堤防和堤岸保护工程),并在尽力避免超标准洪水可能造成工程破坏的基础上,大力进行非工程措施的研究,通过减少出现超标准洪水时的受灾范围,减少灾害损失。由于经济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防洪成为重点。
对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大多数除重点河段及重要城市和工矿区已经修建了防洪工程设施外,大部分河道尚无完整的防洪体系。洪水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十分突出。这些地区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修建各类防洪工程,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采取非工程措施,适应洪水特点来安排生产方式(如调整作物品种和产业结构等)和建设生活防洪设施(如加高房屋地基和增加居民避难设施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