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濮绸生产,一般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家中男女老少分别担任织机相关工作。拥有织机七八台者,雇用工人数在10人以上,曰“大机房”。这种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手工业生产,从元代中叶即已开始。濮院镇太平巷就是当时濮绸生产的场所,据民国《濮院志》记载,受雇者每晨集此各向通衢分立,织工立于左,拽工立于右,来雇者,一目了然,谓之“巷工”。用“土丝”作为生产濮绸的原料,是濮院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
迄今最早的土丝操作技术的文字记载,是晋代杨泉《蚕赋》:“分薪柴而解著,茧丝互而相攀,竞以拿攫,再笑再言;惰者悦而忘解,劣者勉以增勤;是月也,下及兆民,咸趋缫事,尔乃丝如凝膏,其白伊雪。”南宋陈旉《农书·簇箔藏茧之法篇》:“(藏茧)七日之后,出而澡之,频频换水,即丝明快,随以火焙干,即不黯斁而色鲜洁也;(茧)每
图27 古代土丝缫丝机
一斤取丝一两三分。”楼《耕织图诗·缫丝》:“连村煮茧香,解事谁家娘。盈盈意媚灶,拍拍手探汤。上盆颜色好,转轴头绪长。”范成大《缲丝行》诗:“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绪。”《四时田园杂兴》诗:“百沸缫汤雪涌波,缫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陆游《禽言》诗:“蚕女采桑至煮茧……”从宋《蚕织图·生缫》和元代程棨《耕织图》所见缫丝车形制和缫丝操作,缫丝时缫汤要细泡微滚,先用竹筷引出绪丝,再通过集绪器,经过鼓轮、络交、卷上大子,子两辐做成活动,以利于脱出丝片。元代赵孟《题耕织图诗·六月》:“釜下烧桑柴,取茧投釜中。纤纤女儿手,抽丝疾如风。但闻缫车响,远接村西东。”从《农桑辑要》卷四“缫丝”引《士农必用》的记载中,可见当时为生产优质生丝,缫丝的中心要求是细、圆、匀、紧,没有糙块和丝条粗细不匀。缫丝方法,有热缫和冷缫之别。热缫为将茧子置于沸水中缫丝,冷缫则将茧子置于一定水温中缫丝。丝质、丝色冷缫比热缫为优。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治丝”:“提绪入星丁,乃由送丝签以登大车。”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治丝”载:“丝美之法有六字:一曰出口干,即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则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盛,去关车五寸许。运转如风时,转转火意照干,是曰出水干也。”缫丝“出水干”三字要诀,要求缫丝锅中刚缫出的生丝干燥,边缫边干,丝条不容易粘并或产生硬角。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20世纪30年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蚕桑》载:“添丝搭在丝窝上,便有接头,将清丝用指面银在丝窝内,自然带上去,便无接头也;此命全缴丝,圆紧无疙疸,上等也。”提出了缫丝添绪技术与添颣形成关系。缫丝时二人同时工作,一人踏、理绪、添头,另一人则专任准备蚕茧、添茧入锅、司炉、加水等辅助工作。一般都二绪缫,即所谓“今多处缫丝皆只双缴”。生丝条分粗细,由每绪茧粒来控制。当时有缫制10余粒茧合成一绺(绪)的较粗生丝,也缫制3—4粒至7—8粒茧合成一绺的细丝。细而白的丝称合罗;稍粗者称串五;又粗者称肥光(后称肥丝者,盖本于此);最下者称荒丝。合罗一般供皇室享用。清代《吴兴蚕书》对蚕品种与缫丝工艺对生丝品质的影响有所记载,谓:“头蚕丝光而韧,二蚕丝松而多颣,各方所出有粗有细,粗者两绪做,细者三绪做。”生丝质量要求“丝以匀为佳”。缫丝烧柴选择,在《育蚕要旨》中载:“储薪,亦须拣择,最好是栗柴,桑柴次之,杂柴又次之,切不可烧香樟,其气能使丝红色。”鸦片战争以后,蚕丝生产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原料茧,一般分缫丝用茧、做绵用茧、澼絮用茧等3类。一般都用鲜茧缫丝;有的曝晒3日(俗称凉茧),阴雨则用火烘之,以延长缫用时间。对缫上丝片干燥,有“火旺则丝鲜明,火微则僵边而色滞”的经验。“汤沸茧绪出,策转丝成片,丝成论车以两平,两眼三眼别粗细。”所产生丝分细丝(包括中匀丝)、肥丝和粗丝3种。细丝用上等茧,肥丝用上等或中等茧,粗丝用次等茧。细丝定粒茧5—6、7—8粒,多数在10粒以下;中匀丝为11—12、16—17粒;20粒以上或30粒以上,统称肥丝或粗丝(24—25粒或34—35粒)。浙江蚕农有“丝以匀为主,或粗或细,须始终如一”,“丝之匀全在茧窝匀”之经验。(www.xing528.com)
濮绸的织造工艺十分讲究,分工极细,从丝到绸的制作过程要经历多人之手,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整个织造过程大体为:蚕农→丝行→绸行→泡坊→染坊→机户→绸行。工艺上包括络丝、摇纬、牵经、运经、刷边、织手、提花等工序,每道工序都非常讲究。在丝织工艺上,古代的濮绸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濮绸生产使用的是“土丝”,多数用的是春蚕鲜茧,由养蚕户手工缫成。这样可以充分保持鲜茧原有的“伸张力”,减少“落绪率”,缫折也小,丝的色泽比干茧所缫之丝更为光润。第二,是开挖机坑。绸机长2丈许,机腿后长6尺,前倍之。前后腿之间支以木,高3.5尺,名中机腿。前机腿前立2柱,高6尺,横木成框,俗称牌楼。又有耳柱2根,高0.5尺,以贯受绸之轴,也称肚轴,轴长4尺余。轴之前横竹,为织者所坐,其下为坑,坑深2尺,长7.5尺,广半之。机坑不仅能使机身着地,起稳固作用,而且能使织机上的经纬丝吸收地下湿气,提高含潮率,使经纬丝宽松适度,减少经丝断裂,提高濮绸质量,在西北风起气候干燥时,机坑的给湿作用更为显著。第三,濮院的纤子(纬线)浸在水钵之中,从钵内取出纬线随手装入梭子,带水操作,加密梭脚,可使绸面平整润滑又富有弹性。第四,濮绸生产使用“竹扣”,因为是手工送梭,速度很慢,每分钟约50梭至70梭,与“钢扣”的现代电动丝织机(每分钟约200梭,花梭阔机约100—150梭)无可比拟,但“竹扣”受潮后不会生锈,可确保丝绸产品的质量。第五,濮绸有独特的提花过程。濮绸分素濮和花濮2种,生产花濮要有提花装置。绸机上的“花楼”就是提花装置。前机腿后端左右各立2根木柱,高约5尺,其上置横木4根做方框,直径4.4尺,横经5尺,其后为拽花者所坐,高若楼故曰“花楼”,俗名“虎箱圈”。圈内为棋线与牵线,圈之上植木2根,俗称“冲天木”,上再置横木作“开”状,以挂牵线,这也是绸机最高处。通过花楼,制成各种不同的额花纹图案的濮绸面料。这样生产出来的濮绸具有质地细密、柔软滑爽、色彩艳丽、牢度特别强等特点。因此,濮绸与当时的杭纺、湖绉、菱缎合称“江南四大名绸”,远销海内外,为历代皇室官宦所普遍采用,名闻遐迩,繁荣绵延700余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