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宋王朝内忧外患,金兵南下,宋室南渡。仓皇之间,却给时为草市的槜李墟(现濮院)带来了福音。原籍山东曲阜的濮凤扈从南渡,草市濮院自此翻开了崭新一页,濮凤也就成了濮院的开镇祖师。濮氏家族把北方发达的蚕桑业和纺织业带到了濮院,濮院人从此开始了种桑养蚕、机梭纺织的生活。
到元代中期,濮氏后代濮鉴设立了四大牙行,收集储存镇上及农村的丝绸产品。由于濮院交通发达,不少商贾慕名而来,濮院丝绸产品远销各地。当时,濮院的繁荣热闹景象已初步显现。“宋锦人传出秀州,清歌无复用缠头。如今花样新翻出,海内争夸濮院绸。”明朝时期,濮绸发展到了全盛时期。那时,朱元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老百姓种桑养蚕,进一步推动了濮绸的发展。之后,又得益于丝织技术的改进,濮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得以提高。那时,濮院镇的百姓人家大多靠织绢绸生活,家境比较富裕,所产濮绸品种繁多。绸有花绸,绢有花绢、官绢等。当时的濮绸享有盛名,与杭纺、湖绉、菱缎合称为“江南四大名绸”。全盛时期,濮院日出万匹濮绸,濮绸不仅远销内外,还成为朝廷贡绸。
图17 古代濮绸制作的鞋子(www.xing528.com)
据《濮川志略》卷一记载,南宋淳熙(1174—1189年)年间,濮院“轻纨素锦,日工月盛,濮院之名,遂达天下”。自宋代濮氏迁居本地后,农桑和丝织业不断发展,所产濮绸白净、细滑、柔韧、耐洗,系绸中上品,为历代皇室官宦普遍采用,在国内享有盛誉,在海外也名闻遐迩,繁荣绵延700余年。到了明万历年间,改土机为制纱绸机,技术大为进步,濮绸之名更盛。濮院丝绸业规模不断扩大,演进为“日出万绸”的丝织业专业市镇。及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1662—1795年),丝绸产销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以濮院为核心的蚕桑丝织区域商品经济中心。
据《浙江通志》记载,“嘉锦之名颇著而实不称,惟濮院生产之纺绸,练丝熟净,组织亦工,是以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糜至,终岁贸易不下数十万金”,史称“工商巨镇”。当时的濮院镇万家烟火,民多以织绢绸为生,所产濮绸品种繁多,绸有花绸,绢有花绢、官绢、箩筐绢、素绢、帐绢、画绢,绫有花、素、锦,罗有三梭、五梭、花罗、素罗,纱有花纱、脚踏纱、绉纱等。清代后期又模仿湖绉,盛产濮绉。直到现当代,文化名人丰子恺和茅盾也对濮绸情有独钟。据有关资料记载,丰子恺喜欢穿绵绸服饰;茅盾在北京时,还让亲戚把做好的濮绸棉袄送过去。濮绸行销全国,以“大富贵”“小富贵”等花样的濮绸,更受北方人的喜爱竞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