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人口的南流,东晋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为江南蚕丝业中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直至唐代前中期,北方仍是全国丝绸业的重心。河南宋州、亳州民间织造的绫绢,质量居全国之首,河北定州每年进贡的绫、绢数最多。到唐代后期,北方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混乱,对丝绸业影响很大。而南方则由于社会比较安定,蚕桑丝绸业发展很快。据《元和郡县志》和《新唐书》关于贡赋的记载,全国上贡丝物有100多州郡。北方虽仍属重点,但已停滞不前。南方江南道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在江南道中,约有五分之二州郡上贡丝绸,而且几乎都在中国近代盛产丝绸的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唐代末年,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混战局面。当时浙江属钱镠所建的吴越国,吴越王一方面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另—方面向北方小朝廷称臣纳贡,使吴越社会较为稳定。吴越王“世方喋血以事我,我将闭关而修蚕织”(袁枚《重修钱武肃王庙记》)。同时,钱镠在杭州西府设立手工业作坊,网罗技艺高超织锦工300余人。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钱镠遣使向后唐进贡丝织物,其中有越绫、吴绫、越绢、龙凤衣、丝鞋履子、盘龙凤锦、织成红罗縠、袍袄彩缎、五色长连衣缎、绫绢御衣、红地龙凤锦被等。由此可见,晚唐浙江丝绸业品种之多,技艺之高,发展之快,都已超过前代,超过北方。此成为江南“丝绸之府”形成的前奏。
图4 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一角
宋代,北方丝绸生产重心南移,江南“丝绸之府”地位形成。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混战局面,统一了中原、西蜀和江南大片地方。但北方仍为少数民族契丹所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以及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割据,影响着北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北宋朝廷每年耗用绢帛数量之大,十分惊人。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初,对较大的官吏,每年除给俸银和高级丝织物“时服”外,还赐给“春冬绫各十匹,春绢十匹,冬绢十匹,绵五十两,加罗一匹”。王公贵族对丝绸的挥霍更是无度,高宗皇帝生个儿女,竟用罗二百匹,绢四千六百七十四匹。北宋王朝为抵御外侮,大量招兵买马,调绢调布调丝绵以供军需。而在当时,与北方相反,我国东南地区,特别是吴越一带,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达,成为封建朝廷财政和包括丝绸在内物资的重要供给地区,宋王朝认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三三七《范祖禹传》)。宋初,为开发东南地区,曾一度实行奖励政策,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官府曾采取“准免租税役五年”的办法,奖励游民垦殖耕织,对江南蚕丝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北宋时的官营织造,在东南地区有江东的江宁织罗坊,润州、常州织罗坊,湖州织绫务和杭州织务(室)。江南地区所产丝绸之多及其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从北宋乾德五年(967年)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200多年间,宋王朝每年要求全国各地区上供丝织物数额中,浙江和苏南地区上供丝物占全国各路上供丝物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上供丝绵则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二。至此,江南地区“丝绸之府”地位初具雏形。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亡而皇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南宋王朝在每年向金纳贡大量币帛以及朝廷巨大消费情况下,急需扩展丝绸生产,对江南重点丝绸产区倍加重视。南宋时,由于北方大批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南移,浙江一带桑蚕丝织生产技艺显著提高,为增产桑叶,嫁接法和秋冬斩削拳曲小枝整枝办法已广泛采用,很多精巧的名贵丝织品已能织造。据《梦粱录》记载:杭州“锦内司、街坊,以绒背为佳”。内司是指官办织造工业,街坊是指民营丝织作坊。江南丝绸印染技术水平随之得以提高。如湖州在孝宗年间,就能在绫罗上印染成深线、浅红、淡红等色彩,即有名的湖缬。品种多、花样巧是南宋江南地区丝织品的特点。据《梦粱录》和《咸淳临安志》记载,杭州的绫有白编绫、柿蒂绫、狗蹄绫、樗蒲等;罗有素、花、缬、熟、线柱、暗花、金蝉、博生等;锦有青红捻金锦、绒背锦;缎有金线缎、花缎;纱有素纱、天净纱、暗花纱等等精致名贵产品。此外,绢有官机、杜村、唐绢,幅阔而致密,更为画家所乐用。嘉湖地区有安吉的丝、绢、纱,武康丝绵,双林纱绢,濮院濮绸;宁波有大花绫、交梭吴绫;绍兴地区的越罗,更是驰名中外。这一时期,从事蚕织业的主要是农民,但也有少数官商巨贾。商品性丝绸生产比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丝帛之家”增多。缫丝、织绸出现了分业现象,丝绸生产全面展开,绫、锦、缂丝、罗、纱、绢等产品均有官营和民营织造机构专业生产。(www.xing528.com)
图5 桐乡市成片桑园
从宋代时期江南地区在全国的输纳贡赋数字中可见一斑。苏州,北宋祥符年间岁输绢54400匹、绵4004斤。元丰三年(1080年)起年输帛8万匹、纩2.5万两。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上交以丝织品为征收依据折帛钱43.93万余贯。湖州,南宋时每年上纳衣织1万匹、绫5000匹、绸4000匹、丝5万两、绵5万余两。杭州,年交纳夏税绢95813匹、绸4486匹、绫5234匹、绵58521两,和预买本府绢40400匹、绸795匹。常州,旧额绢14541匹、绵107263两,南宋宝祐年间为绢13348匹、绵104241两。北宋以来,两浙路和江南东路在罗、绢、丝绵等项上交纳均占全国首位,罗占90.6%、绢占43.2%、丝绵占60.2%、丝绵绒线占24.8%。南宋时期,中央丝织品收入,罗、绢、丝绵在浙西路和江东路处显著地位,其中绢占50.9%、丝占36.7%、绵占52.5%。综合上述,江南丝绸业无论数量、质量还是品种均占绝对优势,成为朝廷必不可缺的主要供货地。在宋代,尤其是南宋迁都杭州后,全国丝绸业中心已完成了重心南移,江南“丝绸之府”地位基本确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