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上的江南,大体指长江三角洲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无锡、苏州、常州、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地。这一区域在历史上是丝绸生产的重要地区,但各个历史阶段发展不平衡,导致丝绸业发达程度不同。
夏代(相当于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中国由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的奴隶制国家时代。《尚书·禹贡》记载了当时禹定全国为九州,其中规定上贡丝和丝织物的有冀、兖、青、徐、扬、豫、荆等州。当时浙江属扬州之域,有“厥篚织贝”的记载。“织贝”是一种先染丝而后织成贝纹的锦名,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已有丝绸生产。西周起,麻纤维和蚕丝,已成为衣服主要原料,蚕丝织物,柔韧光洁,更为统治阶级所喜爱。西周官府设有典妇功(专管丝麻生产)、典丝(专管蚕丝验收、贮藏和分配)、慌氏(掌练丝帛)和染人(掌染丝帛)等官职。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僚(公元前526—前514年),因与楚国争夺边界桑树,吴国发动了对楚的战争,说明位于太湖流域的吴国十分重视蚕织。今浙东(南)和部分浙(西)为越国,公元前494年,吴攻越获胜,越败求和而被许为属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采纳谋臣范蠡和文种提出的“必先省赋敛,劝农桑”(《史记》卷四一《越王勾践世家》)的建议,并亲自耕作,夫人自织。越国生产的丝织物有币、帛、罗、縠、纱等。(www.xing528.com)
魏、汉(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浙江属吴国,为抗衡魏汉,大力发展蚕桑丝织生产。孙吴立国江南,定都建邺(今南京),江南历史上首次出现有明确记载的官营织造机构。吴国多次派遣使臣泛海四出,远至林邑(越南)、扶南(柬埔寨)等国,丝绸外销量大。孙权夫人赵氏是一个丝织高手,她“织纤罗縠,累月而成。裁之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而房内自凉”(《拾遗记》)。罗、縠、绮都是当时工艺精湛、质地优良的丝织品,代表了江南丝织业的发展水平。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更多地获取丝绸,多次令郡县官府劝课农桑。两晋在占田制基础上,制定了赋税制,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晋书》卷二六《食货志》)。江南丝绸生产,在重课下发展,蚕桑丝织技术提高很快,同时促进了丝绸贸易发展,江南成为“丝绵布帛之绕,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四《孔季恭传》)的重要丝绸产区。唐代自开国时起除法令规定官员都有占田权外,还颁布均田令和租庸调法。规定随乡土所出,蚕乡每丁每年纳绢(或绫、)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者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等。唐代绢帛始终被当作货币来使用,唐太宗贞观初年,一匹绢可买米一斗。唐代统治者除向民间征收贡赋丝和绢绵外,在都城长安设织染署,属少府监,署下有绫绵坊,掌管织造贵族官僚用的冠冕、组绶,并织染锦、罗、纱、縠、绸、、绢、布。越州(今绍兴)是江南蚕丝业基础最好、发展最快的地区。越州所产绫锦,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绚丽多彩。尤其是每年进贡的缭绫,其织纹之精妙,无与伦比。诗人白居易《缭绫》一诗即是对缭绫精美无比的形象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