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电池的研究始于1959年,但当时效率仅为0.1%[17]。1986年,由邓青云报道的以酞菁衍生物作为p型半导体,四羧基苝衍生物作为n型半导体的双层结构的有机太阳电池取得重大突破,效率达到1%[18]。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有机太阳电池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实验室转换效率已突破10%[6]。该类太阳电池的优点是:成本低、质量轻、材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可制备在柔性衬底上、始于大面积生产、材料的光及电学特性可调整;缺点是效率较低、寿命较短[19]。有机太阳电池受光照产生的不是电子—空穴对,而是激子。因此,在讲述有机太阳电池工作原理前,必须介绍一下激子的概念。
1.激子
在前几章中一直强调,在光照条件下,一个电子从价带被激发到导带上去,则在价带内产生一个空穴,从而形成一个光生电子—空穴对。如果光子的能量E<Eg,也可以帮助一些价带电子离开价带,但是不足以到达导带,此时电子和空穴之间存在库仑束缚力,即电子和空穴一起运动。因此,将这种电子和空穴之间通过库仑力的束缚态称为激子。激子在晶体中产生后,并不停留在该处,而是在整个晶体中运动。但是由于激子是电中性的,不会形成电流[1]。图7.12所示为激子产生示意图。
图7.12 激子产生示意图
激子的结合能是激子中电子能级和导带底Ec的能量差。当激子得到相当于其结合能的能量,就可以实现分离,电子进入导带形成导带电子。激子可以分为瓦尼尔—莫特激子和弗仑克尔激子。晶体硅中,存在瓦尼尔—莫特激子,激子之间的库仑束缚较弱,只有数十meV。瓦尼尔—莫特激子很容易通过热激发分离成电子和空穴对。有机太阳电池中,存在弗仑克尔激子,库仑作用较强,能达到0.4eV[4]。激子常常通过两种形式复合,其一是通过热激发分离成导带电子和空穴,其二是激子的电子和空穴自身的复合,发射光子,有时也会伴随着发射声子。(www.xing528.com)
2.有机太阳电池工作原理
当光透过ITO电极照射到活性层上,活性层中的共轭聚合物给体吸收光子产生激子,激子迁移转移到聚合物给体/受体界面,在那里,激子中的电子转移给电子受体的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能级,空穴保留在聚合物给体的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能级上,从而实现光生电荷分离。然后在电池内部势场(其大小正比于正负电极的功函数之差,反比于器件活性层的厚度)的作用下,被分离的空穴沿着共轭聚合物给体形成的通道传输到正极上,而电子则沿着受体形成的通道传输到负极。空穴和电子分别被相应的正极和负极收集后形成光电流和光电压。综上,有机太阳电池工作原理可以分为:①激子的产生;②激子扩散;③激子分离;④载流子输运;⑤载流子收集。图7.13所示为有机太阳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6]。
图7.13 有机太阳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1—激子的产生 2—激子扩散 3—激子分离 4—载流子输运 5—载流子收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