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钢的分类
钢是碳的质量分数不大于2.11%,并可能含有其他元素的铁碳合金(在个别钢中,如高铬钢,其ωC可超过2.11%)。钢的种类很多,常用分类方法如下:
1.传统分类方法
按化学成分分为碳素钢(简称碳钢)、合金钢;
按品质分为普通钢、优质钢、高级优质钢、特级优质钢;
按用途分为结构钢、工具钢、特殊性能钢、专业用钢;
按冶炼方法分:可按熔炉类型进一步分为平炉钢、转炉钢、电炉钢,按脱氧程度和浇铸制度进一步分为沸腾钢、镇静钢、半镇静钢和特殊镇静钢;
按金相组织分类时,可按退火状态的钢、正火状态的钢、无相变或部分发生相变的钢进一步分类。
2.新分类方法(www.xing528.com)
1992年10月,中国颁发了“钢分类”国家标准(GB/T 13304—91)。2008年,对该标准进行修订,钢的分类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按化学成分分类(GB/T 13304.1—2008);第2部分,按主要质量等级、主要性能及使用特性分类(GB/T 13304.2—2008)。
4.1.2 常存杂质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钢铁成分中的主要组元是铁和碳,但在冶炼过程中,还会带入一定量的Si、Mn、P、S、非金属夹杂物及氧、氮、氢等气体。这些非有意加入或保留的元素,称之为杂质。
1. Si、Mn的影响
Si可改善钢质,还可溶入铁素体,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但含量较高时,会使钢的塑性和韧性下降;Mn可防止形成FeO,减轻S的有害作用,强化铁素体,增加珠光体的相对量,使组织细化,提高钢的强度。Si和Mn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是有益元素,但是,作为少量杂质存在时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不显著。
2. S、P的影响
在固态下,S在钢中主要以FeS的形态存在,会使得钢在1100 °C左右的高温下进行变形加工时沿着晶界开裂(称之为热裂);P在固态下可溶入铁素体中,使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并提高铁液的流动性,但在室温下使钢的塑性、韧性显著下降,在低温时更为严重(称之为冷脆)。P的存在也使焊接性能变坏。因此,S和P的含量必须严格控制,它是衡量钢的质量等级的指标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