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国际丝绸协会成立生丝标准委员会(Silk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SSC),组织有关专家开始生丝电子检验的研究工作。国际丝绸协会标准委员会(SSC)组织技术专家,使用USTER-Ⅲ进行生丝检验,于1995年在国际丝绸协会大会上提出生丝检验指导手册《生丝便览1995》(以下简称“便览”),便览对电子检验、传统检验的方法、仪器和分级等都进行了说明,便览也是国际丝绸业比较成型的生丝电子检验标准。但由于USTER-Ⅲ型条干均匀度仪存在设备价格高、检验效率低、不能区分疵点类型、评判方法不科学等问题,遭到中国、日本等生丝主产国反对,该便览并没有在国际范围内实施。由于当时没有考虑作为生丝的长丝结构特性与棉纱的短纤结构特性的差异,该草案具有比较大的缺陷,最终没有在国际上推广应用,但为生丝检验体系和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思路、探索了途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丝绸公司组织我国检验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也开始了生丝电子检验研究。根据国际丝绸协会会议精神,中国丝绸公司购进2台乌斯特USTER-I-S型条干均匀度仪,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大量的测试研究,探讨其用于生丝检验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USTER-I-S匀度测量仪检验生丝不受人员主观因素影响,但测量数据与黑板检验结果之间相关性不够,代替传统检验的时机不成熟。
20世纪末,作为世界上生丝生产第一大国,我国缫丝技术基本全部成为自动缫丝,丝织加工技术由有梭织机大量转入高速无梭织机。制丝与丝织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生丝检验法与丝绸织造技术已脱节,严重影响了丝绸行业的健康发展,国际丝绸行业呼唤新的检验技术出现。在意大利人Giulio Mieli先生的帮助下,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丝类检验中心陆军、董锁拽等于1999年开始研究新型的生丝电子检验技术和仪器,在分析USTER电子检验生丝失败的教训基础上,发现生丝作为天然长丝与短纤纺的棉纱表面形态结构差异是造成USTER-Ⅲ型条干均匀度仪检验生丝失败的原因,与日本Keisokki公司、嘉兴IDEA公司于1999年开始合作研究适合生丝结构的电子检验仪器,于2003年3月在意大利科莫的国际丝绸协会大会第一次提出了生丝电子检验技术草案,得到国际丝绸界认可并迅速推广开来,后逐渐成为国际丝绸界认可的新一代检验技术。
2004年、2005年,浙江检验检疫局丝类检验中心连续组织2届国际丝绸检验技术研讨会,来自各国专家将自己生丝检验技术的研究内容成果发布,其中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丝类检验所发布的成果获得最多赞同,这两次会议基本确立了生丝电子检验设备的雏形,奠定了生丝电子检验的基础,确定了发展方向。这是生丝检验技术两百年来最具革命性的一次变革和技术提升。(www.xing528.com)
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也进行生丝电子检验的研究,如中国计量学院、苏州大学等一些学者采用面阵CCD图像传感器和高速DSP系统,进行高速运动生丝疵点动态检验,探索检验生丝的匀度、清洁与洁净,但由于效率低、误差大等原因,这种电子检验仪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浙江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等也采用USTER-Ⅲ型条干均匀度仪进行了类似欧洲的研究;日本蚕丝会社横滨丝检所曾投入巨资进行激光式条干传感器、光电式糙疵传感器、糙疵冲击传感器等研究生丝电子检验系统,但由于速度和效率的问题,该项目研究已经停止。
2004~2008年,浙江检验检疫局丝类检验中心与嘉兴IDEA公司联合将设备进行两次改进,研制出第三代生丝电子检验仪器,相比前两代产品,第三代仪器的主要改进有两大系统。一是卷绕系统,将单槽筒卷绕成型,改为成型、卷绕分开的双槽筒;将交流电动机改为直流无极电刷电动机;增加了德国产丝线恒速输送装置,有效避免了检验过程中丝跳动对结果的影响。二是传感器系统,增加异性传感器识别系统,增加异性纤维的检验能力。最后成型的生丝电子检验仪器以并列12锭检验,能识别生丝各类大小疵点、粗节、细节、纤度变化、微小雪花糙、异性纤维混入等,是一个检验指标完善、快速、客观的检验仪器。项目得到时任中国丝绸协会弋辉会长及钱有清秘书长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09年中国丝绸协会申请国家相关国际标准项目,购置小型试验设备,由中国丝绸标准化委员会牵头申报ISO国际标准,标准参与国家有意大利、瑞士、法国、印度、日本、美国、肯尼亚等多个国家,国内参与单位主要有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丝类检验中心、苏州大学、浙江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凯喜雅公司,经过近5年的艰苦的技术谈判和沟通。2014年5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通过了我国牵头的第一个生丝标准ISO 15625:2014《丝类糙疵、条干电子检验试验方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自此,我国作为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推进了一大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