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流域水资源地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中游地区水资源总量多于上、下游地区,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总量占全流域的比例分别为45.3%、48.0%和6.7%。围垦及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是长江流域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主要类型包括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以及一些混合侵蚀类型如泥石流、崩岗等多种类型。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的第三大河流,干流流经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6300km;支流延伸至我国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km2长江流域水系发达,各种大小的支流众多,面积超过1000km2的支流达到四百多条,超过10000km2的有49条,其中主要的支流包括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8条,流域面积都超过80000km2

1.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长江流域水资源较为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960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857亿m3,约占水资源总量的99%,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计算水量约102.3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1%。长江流域水资源地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中游地区水资源总量多于上、下游地区,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总量占全流域的比例分别为45.3%、48.0%和6.7%。

到2004年长江流域总用水量为1898.7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1055.4亿m3,占总用水量的55.6%;工业用水量594.2亿m3,占总用水量的31.3%;生活用水量238.9亿m3,占总用水量的12.6%。流域用水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980—2004年的24年间,用水总量年均增长率为1.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工业用水量增幅较大,呈显著的增长态势,工业用水量的比重逐年增加;生活用水量的比重逐年增大;农业用水量变化不大,但用水量比重逐年减小。从各地区用水量变化情况看,发达地区用水量增加较多,其中太湖水系用水量增加最多,而金沙江石鼓以上和乌江区增加较少。根据自1980年至今同期平均水资源数量以及供用水分析,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5.2%,低于全国平均值,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高,但各水资源分区之间差异很大。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太湖水系,开发利用率达127.3%;其次为湖口以下干流、汉江和宜昌至湖口区,分别为38.2%、22.5%、21.7%;金沙江石鼓以下、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宜宾至宜昌、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的开发利用率在5%~14%;而金沙江石鼓以上的开发利用率仅为0.5%。近20年来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水资源利用效率仍不高,平均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一般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发达国家的10~20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45%,而先进国家已达75%~85%;流域有76%的城市供水管网的漏失率在15%~30%之间,约有2%的城市供水管网的漏失率超过了30%。

2.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1)河流水质。以2000年及前后3年内的水质测站的监测数据为基础,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长江流域河流水质全年期Ⅰ、Ⅱ、Ⅲ类水河长占总评价河长83.4%,V、劣V类水占总评价河长9.6%。长江流域一级水功能区1299个,全年期达标水功能区占总功能区数的79.3%,占评价河长的83.1%;二级水功能区1191个,全年期达标水功能区占总功能区数的53.3%,占评价河长的48.8%,二级水功能区的水质与水质目标差距较大。从上述评价结果来看,长江流域由于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总体水质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干流好于支流但近岸较差,特别是在一些城市沿岸形成岸边污染带,上游好于中下游,欠发达地区好于发达地区。影响水功能区管理目标的主要原因是有机污染物超标,氨氮、COD、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和挥发酚是造成水功能区不达标的主要超标项目。汞、铅、镉、砷和六价铬等重金属也是影响水功能区达标的重要水质参数。

(2)河流断流。河流断流是河流实际流量减小的极端情况,通常认为河流某一断面过水流量为零时,即出现河流断流现象。长期断流会导致河流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内陆河末端尾闾湖等水生生态系统的恶化和破坏。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多集中于5—10月,枯季(11—4月)雨量较少,长江雨量丰沛,干流常年不会发生断流现象。长江一、二级主要支流由于上游建库或其他人类活动影响,部分支流发生断流情况,据调查,1980年以来长江流域发生断流的主要一、二级支流有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乌江、洞庭湖水系和汉江,涉及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六省(直辖市)。

(3)湖泊萎缩。长江流域湖泊众多,除江源地带和滇北、黔西有一些面积不大的湖泊外,多集中在中下游地区,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下游的巢湖、太湖居我国五大淡水湖之列。洞庭湖、鄱阳湖是长江中游目前仅有的两个通江湖泊,对长江干流洪水有较大的调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湖泊萎缩趋势比较明显。与50年代相比,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中,发生萎缩的湖泊140个,其中干涸湖泊60个;湖泊面积共减少了7470km2,其中干涸湖泊的面积1466km2。发生一定萎缩但尚未干涸的80个湖泊,面积减少了6004km2,储水量减少约284.3亿m3。洞庭湖和鄱阳湖的萎缩面积占流域总萎缩面积的33.2%。

(4)湿地。长江流域湿地种类较多,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以及人工湿地,重点是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中的洪泛平原湿地以及滨海湿地中的三角洲湿地等天然陆域湿地类型。2004年,长江流域面积在100hm2以上的陆域湿地有153处,总面积146.8万hm2,其中,沼泽湿地分布最为广泛,有96处,142.0万hm2,占天然陆域湿地面积的97%,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岷沱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围垦及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是长江流域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共围垦开发各类天然湿地的面积近1100万hm2,占湿地面积减少的81%。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发利用的沼泽湿地约为130万hm2。(www.xing528.com)

(5)水土流失。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主要类型包括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以及一些混合侵蚀类型如泥石流、崩岗等多种类型。其中水蚀,尤其是面蚀最为普遍,各地都有发生;沟蚀一般发生在河流阶地、冲洪积扇、深厚的残坡积层以及岩性软弱易风化的页岩、片麻岩、花岗岩出露区。重力侵蚀与泥石流则多发于滇东、川西和陇南山地,三峡地区也有分布。崩岗主要发生在湘、赣等地花岗岩风化层深厚的丘陵地区。到目前为止,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2万km2,其中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55万km2,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97.9%。根据水土流失分级年均土壤侵蚀量计算,长江上中游土壤侵蚀量占全流域侵蚀量的95%以上,长江上中游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侵蚀泥沙的主要来源。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是流域水土流失分布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地区,尤以甘肃陇南(嘉陵江上游的白龙江、西汉水)、川滇高中山区(金沙江、雅砻江与大渡河下游等),沱江、嘉陵江中下游,乌江上游及三峡库区为甚。长江中游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汉江,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诸水系等一些重要支流的中上游。

通过对长江流域水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程度、水污染及生态环境状况等进行的系统和全面的评价,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水资源量大,但是地区之间差异明显,时间变化较大。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较明显,季节变化较大,降雨和径流大多集中在汛期。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虽然流域水资源较丰富,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时空分布不均,与土地不相匹配,上游地区田高水低,开发难度大,水资源仍是长江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3)用水量持续增长,用水结构不断调整,用水效率低,存在局部性季节性缺水。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大幅度提高,使一些地区和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目前流域内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缺水城市近1/3。从缺水性质看,上游地区及一些支流中上游区,工程型、资源型缺水城市较多,中下游地区以工程型缺水为主,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以水质型缺水最为严重。

4)水体水质总体较好,湖库营养状态趋于恶化,水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长江流域评价河段中V、劣V类水河长只占9.6%,主要位于干流及主要支流中下游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长江流域的水库、湖泊有向富营养湖库转化的趋势,富营养状态趋于恶化。

5)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及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生态严重破坏。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在经济建设中不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对水土林草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地区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以及使用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量,导致河流断流干涸,湖泊萎缩,河口淤积,地下水过量超采,地面沉陷与塌陷,海水入侵,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争水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