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鲟的生态学和特点剖析

中华鲟的生态学和特点剖析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鲟洄游的唯一目的就是生殖,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总是会将有利于物种延续的特性或行为保留下来。中华鲟在江河中完成产卵繁殖全过程的时间在15个月以上,繁殖期间基本停食,靠自身储备的营养来完成性腺的发育和体能的消耗。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除了必要的生理条件外,还与繁殖生境有较大的关系。

中华鲟的生态学和特点剖析

1.形态特征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属鲟形目、鲟属的一种。生理结构特殊,融合了古老软脊鱼与现代硬骨鱼的特征,如图7-1。

图7-1 中华鲟形态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部和身体背部灰褐色或青灰色,各鳍灰色,腹部灰白色。全身无刺,主要依靠背部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骨板和只靠少量硬骨支撑起庞大的身躯。背鳍前骨板一般为8~16块,体侧为26~42块,腹侧8~16块,背鳍后0~3块。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没有鳞片;成体较粗糙。尾鳍的上叶长而下叶短,形成一个歪形尾鳍。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侧鳍具宽阔基部,鳍及尾鳍的基部长有棘状鳞。

中华鲟头尖吻长,口在头的腹面,形似花瓣,没有牙齿,口前有4条吻须,中华鲟性情温顺,通常以小鱼小虾为食,它吃东西时是将嘴巴伸缩成圆桶状吸食食物。中华鲟的眼睛很小,视力不是很好,同时侧线系统也不发达,头部侧线分支较少,躯干部侧线管只有一条。主要依靠吻部腹面的陷器对食物进行识别和定位,并能够感觉水流和水压的变化。

2.洄游习性

鱼类的运动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敌害或摄取食物而进行的移动,这类运动常是单纯的受条件反射影响而产生的,不具有定期的、定向的规律性,引起运动的条件消失,相关运动也就停止。另一类运动是在鱼类的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集群的定向运动,这样的运动往往有很长一段距离,被称为洄游。

按洄游的目的可将洄游划分为三大类,即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有的鱼为了寻求适宜的产卵条件,保证鱼卵和幼鱼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发育,常常聚集成群而向产卵场所迁移,这类洄游称作生殖洄游。中华鲟洄游的唯一目的就是生殖,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总是会将有利于物种延续的特性或行为保留下来。洄游过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并且稳定之后,就成为它特有的遗传性而巩固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相当强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www.xing528.com)

按鱼类所处生态环境不同则可分为海洋鱼类的洄游、溯河性鱼类的洄游、降海性鱼类的洄游和淡水鱼类的洄游四种。鱼类移动经过的道路叫鱼类洄游的路线。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洋,产卵时溯江而上。孵化出的鲟苗顺流而下,漂游入海,幼鲟长大后,又追寻它们童年足迹,从大海返回长江上游寻根产卵。

目前,研究鱼类洄游的方法主要是标志放流法。标志放流法主要包括外部标志法(将标牌或标签挂夹在尾柄、背鳍或鳃盖上等)、内部标志法(如通过在鱼体内植入声音发射器对其洄游线路进行跟踪)、切断标志法(切断部分鳍条)、同位素标志法(同位素标志重捕示踪)等。通过放流可查明某种鱼类的个体、小群和大群具体的移动路线,在许多情况下还能估计鱼的移动速度。研究重捕的标志鱼,还可解决一系列其他问题,如大体估计捕捞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百分比,比较准确的研究生长速度等,但往往由于回捕率低而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

3.繁殖特性

中华鲟是鲟鱼类中生长较快的种类,但性成熟较晚。雌体性腺初始成熟在14~26龄,平均18龄;雄体性腺初始成熟在8~25龄,平均12龄。怀卵量30.6~130.3万粒。卵沉性,椭圆形,灰绿色,具黏性。

它们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6—8月到达长江口进行溯河生殖洄游,9—10月陆续到达湖北江段,并在江中滞留过冬。翌年10—12月洄游亲鱼在葛洲坝下江段产卵繁殖,卵场都是选在底质为岩石或卵石,水流湍急而含沙量少的江段上,产后立即降河返回海洋育肥。中华鲟在江河中完成产卵繁殖全过程的时间在15个月以上,繁殖期间基本停食,靠自身储备的营养来完成性腺的发育和体能的消耗。黏附于江底砾石的鲟鱼受精卵约7天孵出,仔鱼顺江而下,于次年4月可在江苏浒浦附近江段出观。在5月到达长江口,逐渐适应由江河淡水环境到海水的转化,滞留至9—10月后陆续进入海洋生长。等它们发育成熟了,再洄游到长江繁育下一代。

中华鲟卵属呈黏性,只有在沙含量开始减少,同时尚具有一定流速,能冲刷河床泥沙,并减少水体泥沙的沉降的条件下,才可顺利黏附在河床砂、卵石上。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除了必要的生理条件外,还与繁殖生境有较大的关系。生境条件的变化会对鲟鱼类自然繁殖的产量和规模产生重要的影响。产卵时间一般在“退秋”水后,产卵场河床底质都对产卵有影响,如果没能达到产卵条件,中华鲟会推迟产卵甚至不产卵。

中华鲟洄游喜好在河道深泓附近或深槽游弋;在中华鲟临产卵前,需求水流相对平缓、流态略复杂的深潭或陡坎处栖息;在产卵时,需求有适宜的流速和水流紊乱场地,以便产卵行为、期间休息及卵子与精子混合受精,单尾雌鲟所使用的产卵点非常狭小;产卵后,需求较长负坡地形或河底起伏较大的浅水区,底质为适当大小的卵石或块石,使受精卵在随水流漂移过程中便于附着、嵌于石块之间缝隙。中华鲟繁殖需求的流速在鲟类中也偏高,这或许是对生境的一种适应,要求较高的水流将排出体外的卵托起、冲散,便于受精和分散在下游卵石河床孵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