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挑战与发展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挑战与发展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总量的40%。同时,长江流域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不仅是全国水资源战略优化配置的重要地区,同时又是我国生物资源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险境中的河流—水坝与淡水生态系统的未来》报告,长江将是世界上拥有在建和拟建水库电站最多的河流。单项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延续至今。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挑战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水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被确立为未来我国能源发展的优先目标。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总量的40%。同时,长江流域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不仅是全国水资源战略优化配置的重要地区,同时又是我国生物资源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全国约2/3的生物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随着西部水电资源开发进度加快,长江上游已进入水电开发的高峰期。除三峡外,已建和在建的大型水电站有二滩、向家坝、溪洛渡、紫坪铺、构皮滩、漫湾等,在未来20年内,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以及岷江、雅砻江等主要支流上还将有大量水库电站规划待建。如此密集的水电开发活动,将会给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广泛的关注,“怒江水电开发规划”“岷江杨柳湖水利枢纽工程论证”等受到公众热切关注就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

水电群建设一方面具有很大的防洪、发电、灌溉等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河流水文水力要素改变、冲淤情势变化、水体污染、河流生态系统阻隔、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险境中的河流—水坝与淡水生态系统的未来》报告,长江将是世界上拥有在建和拟建水库电站最多的河流。

在我国,对于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认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在我国以水力发电为主的河流开发过程中,多是以经济或社会效益指标为主要追求目标,而对筑坝建库给河流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认识较肤浅。进入80年代,人们注意到,河流开发在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如土地淹没,使原来的陆生生态系统变为水生生态系统;水位抬高,流速减缓,使天然河道随机的径流过程变为受工程影响的人为控制过程,从而引起河流水沙情势、水化学特性、水力学特性、泥沙冲淤规律、库岸稳定和区域热状况发生变化;大坝阻隔了原有河道,阻断了鱼类洄游通道等。单项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延续至今。如葛洲坝大江截流对中华鲟生境的影响研究等。从9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对电力的需求使梯级水电能源开发成为趋势,而有关梯级水电开发产生的累积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www.xing528.com)

从研究内容看,大多对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从河流地貌、水文情势、泥沙、水质、水温、水生生物、河流连续性等方面探讨和分析筑坝与水库电站运行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但受基础资料及研究水平的制约,对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定性分析的多,定量分析的少;而且研究多偏重于单个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未考虑多个工程项目的累积叠加效应。在梯级水电开发背景下,水库电站时、空间布局较为密集,流域梯级开发既有单个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特征,又具有多个水电工程影响效应的群体性、系统性、累积性、波及性和潜在性。对某些生态环境因子,在两个梯级或多个梯级间可能产生不可忽略叠加累积效应。如水温,由于深水大库的水温分层和低温水下泄,通常水温的沿程变化在下游100km以内都难以消除,如果两级大坝之间小于这个距离,就会产生累积效应。

当前,尽管我国水电开发项目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对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和研究多偏重从单个项目着眼孤立地分析工程项目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未能将项目影响置于流域梯级开发的整体框架内,评价和研究结果往往具有时、空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在当前大力发展水电的背景下,进行梯级水电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研究,将为识别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科学评价梯级水电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提出针对性的生态环境减缓与修复措施,促进长江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维护长江生态健康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