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山高原区田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长期投入不足,经济发展缓慢,本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十分落后,交通不便、人畜饮用水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地方财政困难,农民贫困,本区50%以上的县是贫困县,20多万贫困人口,是四川省最大的贫困人口聚居区。同时,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由于不注意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不断退化、恶化,日益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森林资源锐域
川西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先后建立了28个国家国有森工企业,成为当时全国生产木材最多的林区之一。80年代后,又出现了“五斧相争”的局面,多数林区集中过伐、重采轻育,导致森林资源锐减。如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主要林区近40年木材采伐量约为同期森林生长量的4倍,有10多个县的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50%左右下降到10%以下。森林资源锐减,森林生态功能下降,是四川盆地乃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党中央、国务院不得不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对天然林的采伐,这使得川西地区“木头财政”(78%以上的财政收入直接来自森林资源)遭受严重打击,区域经济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2.水土流失日益严量
由于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加上大量陡坡耕垦和顺坡种植,川西高山高原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本区总面积的35%以上,而且正以每年2000km2的速度扩展。如阿坝州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9830km2,占其幅员的35.8%,正以年均1500km2的速度扩展,平均侵蚀模数为2954.6t/km2。据岷江紫坪埔水文观察资料表明:岷江含沙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0.43kg/L,上升到90年代的0.73kg/L,都江堰鱼嘴年输沙量约已达1000万t,相当于3333.33hm2沃土层被冲掉。在川西干热河谷地区,由于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在干热气候影响下,生态系统逆向演替明显。调查表明,雅砻江上游的甘孜和康定县,金沙江上游的乡城、稻城和理塘县等地区,亚高山上限的森林已退化为草甸,有的甚至成为石化、干化的荒山。金沙江干热河谷由林地蜕变成灌丛草地或荒山的面积也明显增加,有些地段干旱带海拔高度相对20世纪50、60年代向上延伸了200~300m,成为造林的困难地带。据初步统计,岷江、大渡河、金沙江等河谷地区干旱或干热河谷荒漠化土地已约67万hm2。水土流失降低区域耕地生产力、恶化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下游地区带去了大量泥沙,危害下游生态安全。
3.草地严重退化沙化
四川天然牧草地86.22%分布于本区,到2001年,四川草地退化面积700万hm2,占可利用草地的49.7%;沙化草地面积已达18.77万hm2,为20世纪60年代的9.4倍;阿坝州1982年草地沙化面积仅0.7万hm2,而到1999年已达7.2万hm2(四川省畜牧食品局,2001)。日趋严重的草地退化和沙化,导致草地生产力大为降低,产草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4500kg/hm2下降到目前的3600kg/hm2,下降了20%,极大地制约着区域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导致本区草地退化、沙化日趋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四川草地超载过牧。据测算,四川草地超载率达48.6%,其中甘孜州超载率为34.8%,阿坝州超载率为74.6%;二是管理不善,监督不严,人为破坏草地十分严重,如甘孜州色达县,近年来开采黄金已毁坏成片草地4766hm2,阿坝州的阿坝、松潘等县是松贝和虫草主产区,每年采收季节有大量外来人员在草地上采挖药材,把草地破坏得千疮百孔,有的地方寸草不存;三是鼠虫害严重。四川鼠虫害草地共计289.93万hm2,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0.5%。本区鼠虫害最严重的石渠县,受害面积已达184万hm2,其中鼠荒地18万hm2,分别占该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7.7%和9.7%;四是草地建设投入不足。据统计,2000年,本区每亩草地建设投入仅0.07元,为同期森林投入的1/71,耕地的1/34。(www.xing528.com)
4.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川西高山高原区自然灾害主要有:洪灾、旱灾、雪灾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岷江上游汶、理、茂三县境内1333km2干旱和半干旱河谷地带,荒山秃岭,每遇大、暴雨,泥沙俱下、冲毁村寨、公路。据初步调查,金沙江干支流泥石流沟近1000条,岷江上游泥石流沟1714条,滑坡500多处。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除了造成区域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外,还加剧了河谷荒漠化,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
5.工业污染日趋严量
川西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污染相对较轻,但工业污染比较集中,如阿坝州80%的工业集中在岷江沿岸,尤其是汶川境内的岷江两岸,导致岷江上游水体污染已比较严重,随着今后川西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污染将更为严重。
此外,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区域气候干暖化趋势明显,导致本区雪线上升,冰川后退,湖泊缩小,湿地面积减少,干旱河谷面积扩大,区域涵养水源的功能大为降低,河流水量有所减少。如岷江上游20世纪70年代的年平均流量比30年代减少18%,枯水期2月份的平均流量也减少了22%,年径流量从30年代的187.7亿m3下降到80年代的137.4亿m3,减少了2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