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来,流域水资源保护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以保障流域饮水安全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制度。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率先在我国成立以流域为单元的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水质监测站网。目前,监测站点从1977年的156个断面发展到2008年的1300多个(含西南诸河),初步建立了覆盖全流域地表水体的水质监测站网体系。按水功能区划提出了国内首个纳污能力核算成果——《三峡水库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长江沿岸城市水污染治理,加大了嘉陵江、岷江、汉江、湘江等支流综合治理力度,启动了巢湖、滇池等富营养化治理工程,加大了洞庭湖、鄱阳湖、三峡库区及丹江口库区等地区水资源保护力度,流域水质初步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河长达到80.3%,水质总体上保持良好状态。
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并取得成效。加强了渔业资源重点保护,实行严格的捕捞管理,执行定期休渔制度。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拯救濒危物种。加强了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调度,尝试了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和生态调度,保障下游生态环境用水需求。逐步恢复和修复湖泊与长江的联系,成功实施了武汉江湖联通等工程。开展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实现了千百年来围湖造田向主动还江河湖泊空间的历史性跨越。加强了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建设。截至2007年,长江流域共建立国际重要湿地11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359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10个。
长江流域内各省大力推进水利血防工作,实施了《水利血防专项规划》,对流域内164个综合治理重点县、169个小流域进行了血防综合治理。截至2004年,结合灭螺完成涵闸改造500余座、河道护坡2000余km、渠道硬化3000余km,解决饮水安全人口800万人。(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9万km2。开展了以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为龙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基本农田71.9万hm,有效解决了1000多万群众的温饱问题,治理区坡耕地减少近80%,林地面积增加40%;实施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初步建成了金沙江下游、三峡库区、洞庭湖水系等重要支流和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库;开展了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成功预报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75处,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积极探索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水土流失面积实现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许多地区走上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