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部分
(1)崩塌、滑坡。据不完全统计,区内有崩塌(含危岩体)80处,体积5733×104m3;滑坡124处,体积10729×104m3;主要分布在工作区西部的宜昌、长阳、松滋以及东部的黄石等市、县内。
崩塌(含危岩体)、滑坡的形成除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外,人类工程活动是另一重要因素,当地采矿、重要交通干线建设或城镇建设,人为大面积、大方量、长线路的开挖边坡,当边坡未作处理或处理不适当时,经常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典型的有黄石市板岩山危岩体,在1936年源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形成的西平巷采空区(面积0.33km2)上,形成高约110m、体积约204×104m3的危岩体,对下方工业区和居民区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岩溶塌陷。据不完全统计,区内有岩溶塌陷14处,陷坑面积5400m2。主要分布在武汉、黄石市区内,松滋等县市也有分布。
本区岩溶塌陷的形成,除具备可涪岩大面积分布、岩溶洞穴发育、上有一定厚度的松散土覆盖等基本条件外,强烈抽排岩溶地下水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如武汉市中南轧钢厂抽取岩溶地下水引起塌陷和鄂州、黄石、大冶一带铁铜金煤矿山疏排岩溶地下水引起塌陷,其中大冶铜绿山矿已发生塌陷坑570多个。
2.湖南省部分
(1)滑坡。滑坡主要分布于周边中低山及丘陵地带,包括临湘、平江、浏阳、望城、宁乡、桃江、安化、桃源、慈利、石门等县市。据已有资料统计,体积一般为(160~400)×104m3,大者达1094×104m3(石门县中岭乡天平村向家组,1991年7月9日),小者仅为l×104m3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万元。滑坡类型有土质滑坡及岩质滑坡,以土质滑坡为主,滑坡诱发因素主要为暴雨,少数为切坡开挖。
(2)崩塌。本区周边地带崩塌不太发育,只在临湘、平江、汨罗、桃江等市、县偶见,其规模一般为中小型。
(3)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于石门县,另外,慈利及临湘县也有见及。如石门县南岳乡九斗岭泥石流,发生于1980年7月31日,固体冲出物约为171×104m3,为以固体物为主的巨型黏性泥石流,摧毁农田6hm2,旱地3hm2,房屋5栋,死2人,伤残1人,伤10余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5万元。形成原因为大量砍伐森林植被,形成大量碎屑物源,加之7月30日起连续暴雨达494.4mm,使土体浸泡,沿基岩接触面滑动,形成大量崩塌物,沿陡坡低谷汇集而形成泥石流。
3.江西省部分
(1)泥石流。分布在庐山地区,历史上和近年来都曾发生过。如1975年8月13日和1984年8月8日、9月1日及2002年8月特大暴雨激发的泥石流,造成巨大损失。引发因素主要为:庐山山区坡度陡,山坡上有疏松风化的固体物质,沟道平直且有大量巨砾,因暴雨引起崩塌、滑坡,激发泥石流。
(2)岩溶塌陷。分布在瑞昌武山铜矿、九江十里铺等地,由于矿坑疏排与过量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而引起地面开裂与塌陷。如武山铜矿,1999年出现大规模塌陷,危及黄桥农中师生的安全。
(3)滑坡。分布在褶皱剥蚀低山、丘陵区,其特征是地形变化大,高程大多为50~900m,陡坡或斜坡发育,部分地区断裂构造发育。1998年以来发生的比较典型的滑坡有彭泽县泉山乡茅店村、都昌县多保乡、彭泽县天红乡乌垄阳村、彭泽县龙城镇南山、九江狮子镇刘家凹村、德安县黄甬乡肖家孤山、瑞昌白杨镇银金矿、瑞昌横港镇红鱼村等,大多为土质滑坡,规模(0.1~5.0)×104m3。上述滑坡的产生与地形地貌、基岩断裂构造发育、基岩界面上覆盖层土质疏松以及人为活动,如开挖坡脚、采掘、爆破作业等因素有关。
(4)崩塌。主要发生在九江、瑞昌等地的山地,集中在强风化的花岗岩、变质岩山区的陡坡地段。该地区在每年的7—9月降水偏高,总雨量达到350~400mm。当岩土体裂隙发育并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在暴雨或连续降雨的诱发因素下,极易发生山体崩塌。如九江市庐山分别在1963年7月、1972年8月、1981年6月发生山体路面崩塌,塌方1×104余m3,损坏路面,中断交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此外,因采矿和建筑施工等人为活动也常诱发崩塌灾害。如瑞昌市洋鸡山金矿1999年发生中型规模、危害程度较大的崩塌,直接威胁采矿场的安全。(www.xing528.com)
4.安徽省部分
(1)崩塌、滑坡。崩塌数量,规模大于1×104m3的有5处、规模(0.1~1)×104m3的有34处、规模小于0.1×104m3的则比较普遍。滑坡数量,规模大于5×104m3的有27处、规模(0.5~5)×104m3的有69处,滑坡群17处,多发生于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波状平原区。崩塌滑坡形成的原因,除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因素外,人工切坡往往造成的边坡常在35°~65°范围内,产生高角度临空面,使交通干道沿线成为崩塌、滑坡的多发地段。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矿山露天采坑,其高边坡产生的崩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发生数十起。典型的有巢湖市东南11km的化建石灰石矿露天采场,1990年4月8日,二号采区上方坡体表面出现9条拉张裂隙,一星期后,坡体蠕动下滑,在采区上方临空面处发生了大规模的崩塌,体积约为8×104m3,随之掩埋了该采区,同时在二号采区至山顶形成了规模约为4.5×104m3的滑坡体,对矿区安全构成威胁。
(2)泥石流。区内有规模大于5×104m3泥石流5处,规模(0.55~5)×104m3的泥石流5处。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造成的危害主要是毁坏农田和房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1992年9月,六安市的霍山县、舒城县交界的山区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冲毁了7.5km长的机耕路,整个河床被砂石填平,同时冲毁掩埋了大量农田,冲毁数间民房,数人受伤。近年来,随着山区县修建公路增多,切坡后碎石土随意弃置,每年汛期碎石土随着地表径流极易产生泥石流灾害,使农田冲毁和水利设施遭受损害。
(3)岩溶塌陷。调查区岩溶塌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此后渐趋活跃,70年代后进入高发期,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岩溶塌陷发生。塌陷分布多与强烈拍排地下水的厂矿有关,较集中地分布于沿江的接触变质或矽卡岩型矿山附近,这与该省在同一时期大规模地开发这一地区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着直接联系。目前已发现岩溶塌陷21处,塌陷点数百个,以铜陵地区最具代表性,1955年以来,小街(铜官山铜矿松树山矿段附近)、新桥硫铁矿、新民矿等地共产生大小塌陷群11处,塌陷坑308个,影响面积2.0km2,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
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地质时期的河湖演变顺自然条件而变,其动力因素主要是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两大系列,当人类活动参与或干扰这一变化规律时,往往使自然环境变化的速度和深度比自然环境自身的变化要剧烈。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河湖演变则逐步转型为主要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和控制,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人类活动的影响就越深刻,人类工程活动则往往导致水患灾害发生的概率更高。在长江演变过程中,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不协调发展的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河道淤积、河岸崩塌、洪涝、冷浸田、水污染等,其中最严重的还属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长江上游是指湖北宜昌市以上的河段,干流全长4504km,汇流面积约100万km2,涉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陕西、湖北9省(自治区、直辖市),约占长江全流域面积的55%,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1/10。
长江上游的干流部分从江源至当曲,长约360 km,称为沱沱河,当曲至玉树巴塘口长约820km,称为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宜宾称为金沙江,长约2300 km;宜宾至宜昌长约1000km,为长江上游干流区间,称为川江。长江上游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8万km2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4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3条支流的汇流面积都超过10万km2,以嘉陵江的16万km2为最大。长度超过1000km的支流有雅砻江、大渡河、嘉陵江、乌江4条,其中雅砻江最长,约为1571 km。多年平均流量在1500m3/s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4条。这些密布在长江上游南北两侧的支流与长江上游干流区间组成了庞大的长江上游水系(表1-9)。
长江上游源头地区海拔平均在5000m以上,宜昌以下的长江中游地区海拔只有几十米,落差达到5000m,蕴含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在金沙江干流和四川盆地周缘的支流,落差大,两岸山岭密布,河势稳定,是较为理想的水电工程建设地区。
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盆地已发展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区,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区,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相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长江上游地区除成、渝等重点城市以外,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表1-9 长江上游各水系特征指标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