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善镀镍层的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常在镀液中加入某些不溶于水的非导体固体颗粒,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铝、硫酸钡、碳化硅、二硫化钼等,使这些微粒均匀地悬浮于镀液中,与镍共沉积。根据所用固体微粒的特性不同,可获得具有各种特殊性能的复合镍镀层。
目前在防护-装饰性镀层系统,常用的复合电镀镍主要有镍封闭及电镀缎状镍两种。
1.镍封闭
采用镍封闭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镀层的耐蚀性。当工件电镀光亮镍后,再浸入含有某种不溶性、不导电固体微粒的光亮镀液中电镀一段时间,得到镍与固体微粒的复合镀层,此工艺即为镍封闭。
镍封闭镀液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必须小于0.5μm,如粒径过小微粒易漂浮,共沉积困难,粒径过大会影响镀层的光亮性。所选的颗粒应该有良好的分散性、悬浮性和抗凝聚性。搅拌必须均匀合理,以保证微粒能均匀悬浮、分散在镀液中,从而在电场作用下能与镍均匀地在阴极上共沉积。镍封闭镀液中必须添加适当的促进剂,以利于微粒与镍的共沉积。可以说镍封闭成败的关键是由微粒、搅拌、促进剂三要素决定的。表4-39给出了镍封闭的镀液组分及工艺条件。
表4-39 镍封闭的镀液组分及工艺条件
镍封闭工艺的优点是镀液覆盖能力好,在表面镀铬后,即形成微孔铬,使镍与铬镀层间的腐蚀电流分散,镀层具有很好的耐蚀性。耐蚀性的高低,因镀层形成的微孔数而异,通常微孔数达到5000个/cm2以上时,耐蚀性才开始提高,在20000~40000个/cm2时耐蚀性提高显著,但当微孔数达到80000个/cm2时,镀层光亮度开始降低,表面出现倒光现象。
镍封闭镀层的厚度一般为0.1~1μm,表层的铬镀层厚度通常为0.2~0.5μm,如铬层厚度过厚,会在微孔上形成“搭桥”现象,把共沉积的微孔表面遮盖,达不到镀微孔铬的目的,因而镀铬时必须充分注意。(www.xing528.com)
2.电镀缎状镍
电镀缎状镍与镍封闭工艺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所用的非导电固体微粒直径较大,一般为0.5~1μm。缎状镍的镀层外观有像缎子一样的纹络。
由于缎状镍层上镀铬后不会像光亮镍层上镀铬那样刺眼,因而长久注视后不会觉得眼疲劳,即缎状镍可以作为避免光线反射的防眩镀层。这类镀层目前在汽车反光镜、车辆内部装饰零件、医疗手术器械和机床零件表面已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得到缎状镀镍层,溶液中的非金属微粒必须均匀地悬浮于镀液中,所以要采用强烈的空气搅拌。同时为了保证在含微粒的镀液中阳极能很好地溶解,一般不使用阳极袋。其副作用是有阳极泥混入镀液中,形成毛刺,因此必须过滤除去。但使用普通的过滤机,非金属粒子将同时被除去,为此需使用重力过滤机,仅使镀液中的阳极泥除去,非金属微粒仍旧返回镀槽内。
缎状镍的厚度控制在5~10μm时,就可获得良好的缎状外观。它的表面微粒分布数量也比镍封闭高,可以达到100000~300000个/cm2。若在其表面镀厚度为0.2~0.3μm的铬,像镍封闭一样,也成为微孔铬。
应该指出,所谓的传统缎状镍工艺,实际上不是在电镀镍溶液中进行的,而是在电镀镍前对基体表面进行喷砂处理,或在电镀镍后对镍层表面进行打磨而形成缎状的表面。用这种机械方法制备的缎状镍,因表面微观凹凸处较明显,比较粗糙,因而容易被指痕等玷污,同时耐蚀性也较差,所以目前已很少使用。
新型缎状镍工艺,不是向镀液中添加非导体固体颗粒,而是在镀液中加入某些低浊点的表面活性剂,利用镀液温度高、低浊点的变化,使镀液乳化或澄清,从而形成缎状镍镀层。此方法的优点是在镀液中不含非导电固体颗粒,在室温时镀液是澄清的,因此槽液的过滤和净化比较方便;同时镀层不易玷污指痕,耐蚀性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