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最先公布的镀银文献是在1800年,由意大利布鲁纳特利(Brugnatelli)教授提出的。大约在1805年,他又提出了电镀金。到1840年,英国的埃尔金顿(Elkington)申请了氰化物电镀银的第一个专利,并用于工业生产,这是电镀工业的开始。他提出的镀银电解液和现在使用的基本相同。在同年,雅柯比(Jacobi)申请了从酸性溶液中电铸铜的第一个专利。1843年,酸性硫酸铜电镀铜用于工业生产,同年博特杰(R.Böttger)提出了电镀镍。1915年用酸性硫酸锌对钢带进行电镀锌。1917年普洛克特(Proctor)提出了氰化物电镀锌。1923—1924年芬克(C.G.Fink)和埃尔德里奇(C.H.Eldridge)提出了电镀铬的工业方法。这样就使国外的电镀工业逐步发展成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我国电镀工业发展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以前)为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78年前)为第二个阶段,1978年后至现在为第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电镀工业几乎是一个“空白”,少数沿海城市仅有的几个电镀作坊,也多数为外国资本家所控制,技术保密,生产落后,工人劳动环境恶劣,只能为一些日用品生产服务。
新中国成立之后,电镀工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在大型的汽车和拖拉机制造厂、船舶制造厂、机车车辆厂、无线电电子厂、飞机及仪表制造厂、导弹和卫星制造厂等都设有电镀车间,并且还新建了很多专业电镀厂。与此同时,还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和设计室,在高等学校和专科学校也设立了相应的专业。各个工业部都制定了自己的行业电镀标准,并成立了情报站和交流网;各有关省市成立了电镀学会或协会。我国电镀工业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勇于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创新,使我国电镀工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我国自己设计并制造出了各种形式的自动电镀机;大力开发代镍镀层使Cu-Sn合金电镀大量投入生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无氰电镀的研究,使无氰镀锌、镀铜、镀镉、镀金等投入生产;大型制件的硬质镀铬、低浓度铬酸镀铬、低铬酸钝化、双极性电镀、换向电镀、脉冲电镀等,也先后在生产中使用;光亮镀铜、光亮镀镍、双层镍、三层镍、Ni-Fe合金和减摩镀层也已用于生产;无氰镀银及防银变色、三价铬盐镀铬也取得可喜的成果;在电镀理论研究方面,快速电化学测量、有机添加剂的电极行为、双配位剂电镀理论、镀层显微组织和结构的研究等均取得较大的进展。(www.xing528.com)
近些年来,我国的电镀工业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锌基合金电镀、复合镀、化学镀Ni-P合金、电子电镀、纳米电镀、离子液体电镀、功能性镀层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电镀协会(现已更名为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电镀分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加强了电镀技术情报的交流。除此之外,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分会电镀专业委员会(自2002年1月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规定不再设立三级学会,因此电镀专业委员会改为电镀专家委员会)也频繁地举行全国性的学术年会和电镀设备展览会。同时,由于国外相关大公司的介入,尤其是合资企业的出现,使我国电镀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
虽然如此,我国电镀工业的现状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必须奋起直追,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以满足工业生产不断变化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